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包含易經老變而少不變的意思的詞條

解夢佬

易經老變而少不變的意思

能用易經的人,才是真正懂得易經的人。

「曾仕強每日箴言」

《易經》是本天書。

但凡是看過的人,幾乎都會說出三個字“看不懂”,即使買個幾十本書,看上個三五年,最后卻發現連入門都算不上。

就拿你學高數來說,開始很難,慢慢鉆研個三五年,就會越學越明白,以前不會的難題也會迎刃而解。

但《易經》不一樣,你越啃越深奧,甚至越啃越害怕,尤其老一輩的都說在晚上不要讀《易經》。

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潔凈精微,易教也”。

《易經》看似很簡單,卻是內容很廣博,你發現一個問題解決掉了,馬上就跳出來另一個問題。

每解開一個問題,腦子里就像是打開了一個結,有一種說不出的快感,這樣的感受,會不斷的刺激你繼續研究下去。

夜晚讀《易經》,越研究越沒完,一不小心就天亮了,勞神費心,所以老一輩的人才有如此感慨。

易經老變而少不變的意思

武漢:《易經》工藝品(資料)

古往今來,真正讀懂《易經》運用自如的人也是寥寥無幾:

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

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

命理學的祖師爺唐代的李虛中;

輔佐農民出身當過和尚的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成就一代偉業的易學大師劉伯溫;

這些易學界的泰斗們,哪個不是才高八斗、學富五車、閱人無數、經天緯地的智者。

那麼,普通人為什麼難以讀懂《易經》呢?

1

難懂原因之一:太高深

首先是因為《易經》太高深了,它的高瞻遠矚程度已超乎了人們的想象。

就連孔子這樣流芳萬世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如此大學問者,讀了《易經》之后也忍不住贊嘆:“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如果讓我年輕幾歲,五十歲開始深入學《易》,那麼過去很多大的過錯就可以避免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縱觀孔子一生的命運,孔子自己說:“我十五歲就立志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歲就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樂知天命,六十歲時能聽得進各種不同的意見,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收放自如)卻又不超出規矩。”

孔子說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可見他把學 《易》和“知天命”聯系在一起。

他主張認真研究 《易》,是為了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天道”。

孔子讀《易》“韋編三絕”,他非常喜歡讀 《周易》,曾把穿竹簡的皮條翻斷了很多次。

漢帛書《要》篇中也記載“夫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囊”,孔子學《易經》,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在家里放在席間,外出時裝在口袋里。

足以可見《易經》的高深與神奇!

幾千年來,學《易》后亂解一通的人有很多,但是像孔子一樣真正能夠說出所以然來的人很少。

這也是為什麼《易經》到現在為止的文獻解釋那麼少的原因,因為實在是太高深了。

2

難懂原因之二:成書早

《易經》之所以難懂,另外一個原因不得不從《易經》的成書時間開始說起。

《易經》的成書“人更三圣,世歷三古”。

從伏羲、周文王到孔子,從上古、中古到下古,《易經》本身的形成便體現出一個發展的過程。

易經老變而少不變的意思

在甲骨文、漢字沒有出現以前,上古的伏羲氏始創先天八卦,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易經》的雛型。

后來,周文王被商紂王所迫害囚于羑里城,文王拘而演《周易》,文王在八卦的基礎上推演出六十四卦,并為每一卦作了卦辭。

再后來,孔子讀了《周易》后,又編寫了《易傳》。

可以說,原始的《易經》就是伏羲氏所創作的先天八卦圖,它是一種比文字更早的符號表達。

卦辭、爻辭、《易傳》無非是周文王和孔子發展易學說后的讀書筆記。

易經老變而少不變的意思

今天,我們看一個上古前的文字符號,我們的思想跟它完全無法對接,這就導致《易經》文化變得極難理解。

相比于文字而言,先天八卦所承載的信息量太少太少。

使得我們不得不通過八卦符號背后的意境去研究,由此造成《易經》變為天書,變成今人看來格外深奧而無法探究的一個底層原因。

3

難懂原因之三:文字晦澀

由于成書時間早,帶來的另一個難題就是文字晦澀難懂。

先看《易經》的卦辭,《易經》的卦辭是經由周文王姬昌所作,本身就具有著強烈的歷史文化背景烙印。

再經千年歷史演變,各方面自然風貌、社會結構、風俗習慣、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倫理價值觀等等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革,所以你既不知道那段“卜辭”的字面意義,更不明白其內在含義。

說到這個問題,先普及一下卦辭和爻辭方面相關的知識:易經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是由卦畫、卦名、卦辭、爻辭組成:

卦畫:實際上就是《易經》的內容與本體,它是伏羲以三畫卦形式展現給世界的《易經》精髓,所以“卦畫”本身就包含著宇宙萬物運行變化的基本信息。

卦辭:為了充分發揮《易經》造福人類的作用,后來的周文王將八卦兩兩相重,形成六十四卦,并給每一卦都撰寫了卦辭。

爻辭:周文王之子周公旦,在文王六十四卦的基礎上,給每一卦的每一爻所做的文辭解釋。

爻題:有“九”“六”兩種爻題,陽爻(—)稱九,陰爻(--)稱六。一卦六爻自下而上,若為陽爻依次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若為陰爻依次為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

如:

易經老變而少不變的意思

每一卦的卦辭、爻辭文字都極少,高度概括,簡練再簡練。

比如經常出現的“元、亨、利、貞”四字,有的元、亨、貞,有的元、貞,有的利、貞,有的元亨利牝馬之貞……

初看上去略微不同,但缺一字、多一字卦義就大相徑庭了。

如果你沒有很深的文言文造詣,理解起來就非常困難。

況且古文中一個字可能有很多意思,也有很多象征意義和引申義。

再加上還要理解當時的政治、歷史、文化、習俗等因素,把64卦字面意思看懂就已經很艱難了。

所以,這也是自古以來讀《易經》的人很多,但能說得上自己讀懂的少之又少,讀懂的哪一個不是大師級的呢?

4

難懂原因之四:解卦超難

再一個,學《易經》繞不開的難題,就是解卦,不少人多年學易,依然一頭霧水。

要理解《易經》解卦,想要解《易經》的卦,不是去看這一卦就可以了的。

《易經》的每一卦里都是卦中有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錯綜復雜。

《易經》的六十四卦并不是彼此孤立、靜止不變的,每一卦都有對應的錯卦、綜卦、變卦,等等。

錯卦:指兩個卦中,陰爻和陽爻相反的兩個卦,如乾卦和坤卦。陰陽互換,所見景象迥異,表達的是同一事物的一體兩面。

看問題的角度相同,但是對實際形式的判斷正好相反。如屯卦的錯卦是鼎卦:

易經老變而少不變的意思

綜卦:就是把原卦象倒著看,稱為綜,綜出來一個新卦叫綜卦。綜卦表示立場有了改變,卦象也隨之改變,如需卦的綜卦是訟卦:

易經老變而少不變的意思

另外,卦由爻組成,六十四卦為六爻卦,由陰爻和陽爻兩個符號組成六爻卦,每一卦有對應的爻辭,用以說明事物在每一具體發展階段的具體過程。

爻有爻所處的位置,叫爻位。

爻和爻之間也不是孤立的,而有內在聯系的。爻和爻之間有乘、承、比、應的關系。

并且卦中的爻還會變動,叫變爻,爻發生變化,卦也隨之變化,叫變卦。

我們用《易經》第59卦渙卦來做代表,當它每一個爻由陰變陽或由陽變陰的時候,它馬上就變成另外幾個卦:

➤初六變初九,渙卦馬上變成中孚卦,中孚卦是《易經》第61卦;

➤九二變六二,渙卦變觀卦——《易經》第20卦;

➤六三變九三,渙卦變巽卦——《易經》第57卦;

➤六四變九四,渙卦變訟卦——《易經》第6卦;

➤九五變六五,渙卦變蒙卦——《易經》第4卦;

➤上九變上六,渙卦變坎卦——《易經》第29卦。

易經老變而少不變的意思

一個爻變,全卦都變,牽一發而動全身。《易經》就是講究變化規律的辯證法,變化是王道。

學《易經》我們就是要學習它的不拘泥死守、頑固不變的變通思維,要站在不同立場、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

學習《易經》就是要在這些錯綜復雜的卦象、卦辭中尋找規律,這也是學習《易經》的難點所在。

5

如何才能學懂易經

縱觀歷史和現實,兩三千年過去了,雖然研究《易經》的文字數以億萬計,但能說把它讀透的人卻屈指可數!

但這不是說,《易經》這麼難,沒有人能讀懂,只能說讀懂的人都是世人公認的大學問者,比如老子、孔子。

老子的《道德經》是對《易經》高難度的解讀,孔子為詮釋《易經》的精髓作《易傳》。

就孔子、老子的著作來說,讀起來也是非常難理解的。

所以,普通人要想讀懂《易經》還真不是一件容易事!

不僅要選對老師,還要找對方法,否則就是事半功倍,成效甚微。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50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