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算命”嗎?
說起經常算命的人,我們可能覺得他們是 “信命的人”。不過實際上,一個相信宿命的人很可能不會去算命。因為真正的宿命論者覺得生死禍福早已注定,算或不算,命運就在那里,容不得改變。
所以,經常去算命的人,想獲得的很可能不是知曉命運,而是別的東西。
那麼,人到底會什麼時候想去算命?
一般來說,往往是遇到了比較大的人生困惑,或是生活中出現重要的抉擇卻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算命的背后到底是什麼心理。
第一種心理:逃避生活中的不確定性對很多人來說,“未知的結果”比“壞的結果”更可怕。
比如,等待面試結果或看病的診斷報告。未知的、不在自己控制中的情景使人坐立難安,我們會希望盡快從不確定里解脫。當然,每個人對不確定的容忍度是不同的。有些人容忍度比較高,將不確定的情境看作是挑戰,充滿好奇心和興趣;有些人容忍度比較低,認為不確定的情境是一種威脅。
如果一個人對不確定的容忍度比較低,在一些會令人焦慮、恐懼的情形下,就會強烈地想要一個確定性答案。能引起我們這種強烈需要的,不僅是現實中可能發生的危險,很多時候僅僅是想象中的危險,也會引起我們強烈的情緒和對確定性答案的需要。
一個對不確定的容忍度比較低的人可能會有以下兩種行為表現:
第一個是抓住:
我們會拼命搜尋所有能夠獲得的信息,不惜一切地核實和確認,希望能夠獲得一個確定的答案;
第二個則是僵化:
如果客觀條件不允許我們獲得確定的答案,我們就開始刻意地不去想它。 我們往往會放棄理性的思考,以簡單的方式去快速處理信息、做出決定。
所以,有些人總想著去算命,是因為他們對不確定的容忍度很低,當生活中出現較大的困擾,他們不知道該怎麼做,他們容易在對確定性答案的強烈需求下選擇算命。
第二種心理:為了逃避決策疲勞,而選擇便捷的“算命”
面對不確定的情景,除了一籌莫展、手足無措的情況令人煩惱,還有一種特殊的情況也同樣讓人痛苦:選擇太多,卻不知道該選哪一個。
心理學家指出,在現實中,過多的選擇也會給人們造成巨大的思想負擔,需要耗費人們更多的精力和腦力去計較和權衡,不必多久,人們就會感受到過高負擔所帶來的疲勞感,這被稱作為“決策疲勞”。
當人們身在決策疲勞中,他們很可能不再繼續理性化的計算和對比,而是采取相反的行為模式,用一種更便利、更本能或魯莽行動來做出選擇。這時,“命運”就成為一個便捷的標準,他們可能會用算卦、占星、塔羅等方式來做出選擇。
第三種心理:害怕承擔責任,而寧愿放棄自由
人們常常說“自由”是珍貴美好的,但自由也是人生的一種重負。當我們自由時,我們就必須為自己做決定,做什麼工作,過什麼樣的生活,成為什麼樣的人。當自己做出選擇之后,我們就必須為可能出現的后果負責。
比如一個人在畢業時放棄在本專業領域找工作,而去新的行業里拼搏努力,如果之后失敗了,他無法責怪別人。 所以,自由意味著責任。有些人害怕自己為重大的人生問題做選擇,是因為他們不愿面對可能出現的負面結果。
于是,他們放棄手中的選擇權,將之交付給“命運”。即便這個選擇最后帶來的是失敗,他們也不用自責,因為他們覺得這是“命”,是自己無法改變的事實。比起可能的失敗,他們更害怕的是在自主選擇之后面對自己的虛弱和無力。
無論人們去算命是出于以上哪種心理,對于他們來說,“命運”在當時最大的吸引力是因為它代表著一種便捷的確定性。反諷的是,人們常常在需要命運時才覺得它是注定的、清晰的;在不需要的時候,人們又說命運“難以捉摸、無法看透”。
或許,在我們不知該怎麼做、不知道該怎麼選擇的時候,我們需要的是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對自己的責任,因為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把握自身的命運,而不是將之交付給“命運”。
以上。
謝謝大家一直以來對《知我心理學》的關注,我們將給所有關注我們的粉絲獻上知識大禮包『免費心理學習精選資料包』,想領取的小伙伴們,歡迎關注并私信我們領取。
關注頭條號“知我心理學”——2017年度健康頭條號、悟空問答最佳干貨科普答主獲得者。400萬用戶信賴的心理學社區,在這里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50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