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這個東西,看起來非常玄妙,而對于一知半解的我來說,基本上會把基因歸納在玄學的范疇內。其實在現階段基因檢測是具備了一定科學基礎的實驗項目,可以通過基因來判斷容易引發和不容易引發的疾病,具備了較高的判斷水平和檢測機制。
目前很多電商平臺都推出了帶有“基因檢測”的項目業務,價格從幾百元到上萬元不等。通常模式都是由用戶通過購買的監測工具進行采樣,采樣包括唾液或口腔壁細胞等,之后寄回檢測機構進行監測。監測結果會在一段時間后反饋給用戶。這些看似半真半假的基因檢測究竟有什麼意義,今天就從源頭開始說起。
還記得2000年的時候,市場上除了互聯網泡沫破滅鬧得沸沸揚揚,另一個熱門話題便是基因測序(DNA Sequencing)。
基因測序的歷史其實相當悠久,第一個完整的基因測序是1977年的噬菌體φX174測序,90年代末期到2000年初期爆紅的則是所謂的高通量測序(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能夠將完整的基因測序一次搞定,其催生因子和互聯網泡沫其實很類似:電腦計算能力提升到突破一個臨界點,過去難以執行或者不合成本的基因測序任務,一夕之間變得可行而且甚至有利可圖,因此世界各國學術研究機構和私人商業公司紛紛涌入基因測序的領域,報紙討論著通過基因測序找出人類各種不治之癥的解藥,甚至是長生不老的秘密。
一轉眼快二十年過了,我們并沒有找到不治之癥的解藥,關于長生不老也沒有多少突破,但市場似乎在賺錢這一塊終于找到突破點,代表性公司是總部位于硅谷山景市的23AndMe。
和傳統生化公司或者藥廠廣告的“潔白科技感”不同的,23AndMe的廣告采用了大量鮮麗的原色和輕松的配樂,里頭訴求基因測序數據可以讓消費者了解自己的肌肉組成和睡眠動作,是否患有乳糜腹瀉(celiac disease),是否有尼安德塔人基因,乳糖不適癥的程度,對咖啡因的敏感度??等無所不包——就差沒提議幫消費者算命盤或運勢。
而這幾年類似23AndMe的基因測序產品之所以在美國成為熱門話題,與其說是解決疑難雜癥,不如說跟川普比較有關。眾所皆知川普及其許多支持者都不諱言自己是所謂的白人優越主義者,因此從2016年大選前到現在,正反兩方都有許多人使用基因測序產品來“證明”自己血統的純正(亦即來自歐洲白人民族),或者“訴求”其實每個美國人都是混有多人種基因的移民。期間也發生過一些網絡瘋傳的軼事,例如白人優越主義者收到自己的基因測序結果,才發現自己有部分非洲基因(其實全人類都最早來自非洲)而開始質疑基因測序的科學根據——就像他們也質疑進化論一樣。
在23AndMe的產品菜單上,最便宜也最受歡迎的正是上面這種所謂清查祖宗八代的“Ancestry”產品,定價美金$99,號稱可以幫你比對基因中有多少比例來自其數據庫中超過一千個不同地理區域的基因,甚至可以幫你找到失散多年或者根本未曾謀面過的遠房親戚——每個年關將近就恨不得躲到海外度假的中國人,應該都無法理解美國人這個愿望。
如果要進一步了解健康情況,就得加價到$199購買套餐——如果考慮到在社交網絡上揭露自己有罕見疾病基因,并不如爭辯自己的雅利安血統有多純正來得有趣,我們可以猜測23AndMe最大宗的客戶還是都來自于“Ancestry”產品。
一個消費者在網站上下單后,會在三到五天后收到一個唾液樣本萃取工具。消費者根據指示,吐出足夠唾液吐到樣本瓶中——但“切記采取樣本前三十分鐘不可進食、嚼口香糖或者刷牙”——然后蓋上蓋子讓儲存在里面緩沖液流入樣本瓶中,然后封住樣本瓶搖動五秒鐘,用提供的封口袋封存放回原本的盒子中,再將郵寄回公司,六到八周后就可以通過電子郵件收到分析報告。其他基因檢測的公司的流程也基本類似。
從上面的敘述讀者可以看到,23AndMe不管是產品、廣告或者用戶體驗都與硅谷創業公司如出一轍——連公司名字都是根據人類基因有23對染色體而來——這是因為23AndMe本身和傳統上在波士頓設立并且從生醫專業風險資本公司融資的生技創業公司不同,是創立在硅谷、留著硅谷血液的100%創業公司,其主要的風險資本投資人包含了紅杉資本、谷歌風險資本、NEA(New Enterprise Associates)和知名投資人Yuri Milner,以私募角度投資的也有富達投信等。
但在其總計將近8億美元的融資中,最令人側目的反而是眾多醫藥大廠,包含美國的嬌生和瑞士的羅氏,以及去年7月砸入3億美元取得六分之一股權的英國大藥廠葛蘭素史克。這些醫藥大廠對于23AndMe的投資乍看之下是很普通的策略結合,但實際考察后卻讓人產生更多問號。
首先根據23AndMe官方數據,公司現在有超過五百萬名消費客戶,其中超過八成選擇提供其基因數據給研究計劃。以葛蘭素史克的投資協議為例,在成為23AndMe主要股東后,葛蘭素史克將會運用這超過四百萬“同意”用戶的基因數據去進行更有效率的藥物開發。
理論上這些數據會是匿名,不會造成隱私外泄,但是包含葛蘭素史克在內的所謂“大藥廠”(big pharma),傳統上有著唯利是圖的名聲,和用藥患者的利益沖突和集體訴訟也從未斷過,拿到這四百萬(以及未來上千萬甚至上億)的用戶數據后,就算是消費者確切姓名是隱藏的,我們也可以推測最少年齡、居住區域或職業類別之類的信息可能不在匿名處理范圍內,葛蘭素史克會怎樣使用這些分類數據,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和大藥廠比起來,更讓人擔心的是醫療保險公司。眾所皆知許多醫療保險最高的給付壓力來自于慢性病,保險公司若能夠事先得知要保者的慢性病病史,以某些借口拒絕受保,就能夠確保自己只有成本低的健康保戶,實現穩賺不賠的保險生意。這也是為什麼除了美國以外的先進國家都有全民醫保,以避免保險公司用這些手段規避保險公司的商業本質。
美國今天雖然(暫時還有)奧巴馬醫保,但這個醫保仍然離其他先進國家的全民醫保有一段距離,保險公司仍然有許多上下其手的空間。既有病史(pre-existing conditions)已經是夠敏感的信息了,基因測序所能夠提供的潛藏風險因子信息,將能夠讓保險公司更進一步挑軟柿子吃。如果這些數據被保險公司取得,將會造成更多人無法取得健康保險,讓保險系統更加失衡。
這其實正是23AndMe這樣的商業服務現有的最大風險:數據風險。就算23AndMe在商業上只選擇匿名分享給藥廠,美國消費者仍然無法確認這些數據是否會通過某些方式被泄露給能夠享受立即利益的商業組織,例如前述的保險公司。而只要是數據就有可能被黑,連臉書這樣的網絡科技領導者都有層出不窮的被黑歷史,23AndMe又怎能保證用戶的基因數據保護得堅若磐石?而且不同于帳號或者信用卡數據被黑,基因數據一但被黑,該基因的擁有者就像是納粹統治下胸前貼著黃色星星的猶太人,永久地被貼上標簽——畢竟帳號或者信用卡被黑,只要申請新帳號或者新的信用卡就好,但基因數據被黑,就只能重新投胎做人了。
讀者可以思考的一個問題是:你的DNA到底值多少錢?以23AndMe的定價來看,你只需要花$99就能夠做DNA測序,似乎不貴。但是對于23AndMe,享有轉手把消費者的基因數據賣掉的權利,其價值就想像空間無限,這些DNA數據顯然對23AndMe以及其投資人來說是價值連城?
若真是如此,我們可以來看看23AndMe的資本效率。葛蘭素史克去年投資的$300M真的是估值$1.8B的話,那麼23AndMe成為獨角獸的資本效率僅僅為:
$1.8B / $786M = 2.3x
就算考慮到葛蘭素史克是戰略投資,在他們之前既有投資人的資本效率也僅僅為:
($1.8B?$300M)/($786M?$300M)=3.1x
不管是2.3x或者3.1x都是非常難看的資本效率,暗示著已經成立十二年的23AndMe,其現有商業模式似乎也得不到金融(非戰略)投資人的青睞?
如果創業公司自己好像也沒賺到,那麼消費者心甘情愿貢獻的基因數據,龐大的潛在利益到底歸屬何方呢?雖然我沒有直接的答案可以提供,但去年七月當葛蘭素史克宣布23AndMe的三億美元投資案時,其股價立刻上漲1.5%,市值增加超過十億英鎊以上——我想冷血無情的金融市場早已經代替我提供了解答。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50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