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紛擾,當我們被無奈卷入社會這個大染缸是又應該如何保持自我,恪守我心不被污染?
當一塵不染的你見多了勾心斗角,見多了男女關系的混亂,又是否還能一如既往的相信心中的愛情?
那天一個朋友告訴我“自己很矛盾,以至于看不清自己的內心與前程。”
我與這位朋友的關系自然是極好的。
我便問她:你自己的心中究竟是怎麼個想法呢?
當然,我們經常會遇到有朋友或者自己出現這樣的問題,特別是當我們想要的和我們目前所能夠得到東西無法一致時,這樣的感覺就會格外的明顯。
我和她很多年的關系,我們幾乎無話不談。對于我而言,她如同一位貼心的大姐,與她相熟之后,對我照顧頗多,我們也時常一起交流,有時候面對面,當然更多還是通過……
她說她最近剛進入公司新的業務線,與先前的業務線相差太多,什麼都得從頭學起,然后便無可避免的需要請教他人一些問題,別人的愛答不理以及自己的一無所知讓她感覺無所適從。
我當然只能告訴她任何新鮮事物的學習都是一個由淺入深的漸變過程,而這個過程需要耐心,需要認真,需要慢慢來。
她說她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辦,對于是否要繼續在此“忍辱負重的別開生面”還是回到熟悉的環境中一往無前。
當我準備回答她的時候,她又告訴我“其實我搞不懂我對一個人的看法。”
當然,我懷疑她可能是要問及關于戀愛的事情了。
事實也的確如此。
我先是問題“對誰”,然后根據自己的理解說道:
其實一個人看其他人是非常復雜的,因為每個人本身就是復雜多變的。所以,當你去看一個人的時候,需要從多個維度去看待;一方面是自己在變化,另一方面對方也在變化。
當我們去看待一個人或者說對一個人從自我的角度定一個基調的時候,其實這是兩個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
她知道這個道理,只是她覺得自己的感覺很模糊。
我又說道:嗨,隨心隨意。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當一個人對一個人產生興趣是便多聊兩句,沒有話說或者不想說時就先不說。
我也不知道自己的認知是不是正確的,也不知道我所說的話對她有無啟發。
她又問道:那什麼是喜歡呢?
我說道:喜歡就是讓你無可忍耐的想要靠近的感覺。
就像兩塊引力范圍之內的磁石,只能看到對方牽引自己的地方且隨之靠近。
和她聊天談話總會很輕松,但同時又不會索然無味。我們時常一起研討一些富含哲理的話題,當然,我們并沒有過分且不當的親密關系。
我更愿意將其當做一位同學來對待!
她哈哈一笑,問道:是這樣的嗎?
我答道:其實都是激素在作怪。
對于我這個回答她又是呵呵一笑,很是有些無語。大概是覺得我一個男孩子這樣對一個女孩子解讀關于感情關于戀愛這個東西過于“剛正不阿”了一些。
隨后我們又說起了一些以前的關于她戀愛的話題,她告訴我其實自己還沒體會過真正心動的感覺,就連稍微能讓自己喜歡一點點的都少之又少。她說自己大概太過后知后覺太過遲鈍了吧。
她說:我很矛盾一點就是,人生一世其實遇到一個真正喜歡的人不容易,要是不抓住就容易留下遺憾,但是要主動去抓住又會讓自己的自尊收到傷害。而且,男孩子和女孩子對待感情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誠然,生命漫長而短暫,能在之中尋找到一位內心所屬的伴侶難能可貴。
我思索一陣后說道:一般來說,輕易得到的東西往往不會珍惜,而越是得不到的東西反而更讓人念念不忘。
這并不是什麼高深的道理,也不是隨口胡謅的,事實即使如此。
很多人特別是陷入戀愛之中的男女,往往被一時的情緒所左右,在戀愛中喪失了自我,將喜歡的對方看的過于重要,以為只要自己喜歡那麼自己的全世界便是對方,為了對方甚至可以丟棄除外的整個世界。
這種愛是瘋狂的,是極端的,也是可怕的。
人是一個社會性動物,自我世界的構成元素是非常復雜的,可能這些元素有輕有重,但絕無可能出現一個元素便構成一個世界這樣的情況。
因此我又說道:理智的講,“喜歡”其實是基于人類原始的種族延續需要而產生的受到激素控制的陷阱。
純粹的不受影響的戀愛是極少的,而大多數普通人的戀愛最終的導向是互相之間對于肉體的占有或者說不自知的情況下所采取的生物繁衍的沖動的實現。
她哈哈一笑說道:其實也就是一個陷阱吧,哈哈哈!
笑完她我倆并沒有再繼續延伸這個話題,她又問道:你去揪一個女孩子大概是基于怎樣的心理呢?
我說道:那得分怎麼揪吧。一般的喜歡都是從接觸開始的,從言語接觸然后到肢體接觸,當然有些純潔的朋友之間也會出現常見的肢體接觸。
她問道:怎樣才算接觸呢?
答:就是有事兒沒事兒拍拍你,摸摸你,扯扯你的頭發,是不是還愛說點兒葷段子小黃鴨。
她道:那其實應該是酸很熟悉的人才會這樣吧。
我答道:當然,正常的戀愛流程都是先成為熟悉的人,然后成為喜歡的人,然后再成為可以托付的人。當然,相親類,一見鐘情類不在此列。
大概是我的觀點給她煥然一新的感覺吧,她又是哈哈一聲大笑后說道:你說以前的相親還是很有趣的,兩個素未謀面的人竟然也能在一起。
總是這樣,聊天從一個點然后又順理成章、自然而然的過渡到另一個點,便不會讓人覺得尷尬和索然無味。
我說道:其實以前的婚姻比現在更可靠,他們的結合更大程度上是處于兩個家庭理性的考量,而不是荷爾蒙激素刺激作用下一時的頭腦發熱。
她說:但是他們因為責任心最后還是一直沒有選擇離開呀。
我接著說道:喜歡的繼續是愛情,然后是婚姻,之后是家庭;當兩個人同時確認互相喜歡并決定為此付出某些東西時便如同簽下了一份無形的契約,自愿為之付出代價,擔負責任。
她說:確實,最后的責任重大。
我繼續道:如果在兩個人在一起之前沒有達到這等覺悟,那麼兩個人之間所謂的感情只能歸咎于作為一個人類種族個體,延續下去的原始沖動;我們稱之為“性沖動”。
她道:那其實現在很普遍吧這種現象。
我回答道:是的啊,這叫做“戀愛自由”,每個人都有自由選擇伴侶的權利。但失去了道德約束的社會就如同一匹脫韁的野馬,在不墜落懸崖的曠野上自由馳騁。
她認同的說道:對呀,其實整個社會就都亂套了。所謂的戀愛自由就演變成了濫情、放縱甚至對自我的出賣。快餐式的愛情,遺留下來的只能是一片狼藉……
我接過她的話說道:倒也不算是亂套了,而是思想素質的提升落后于物質水平的提高。
她道: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不匹配,叫啥來著?
看得出來,她在學生時代確乎是一個特別愛學習的好學生。
我想了想才說道:這個不涉及政治屬性上的社會框架。大概就像是一條腿粗一條腿細,所以看起來有些畸形。其實這還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由此衍生出來的麻痹文化。
大眾在奶頭樂的精神分化下娛樂至死,失去對事物的自我判斷能力,沉迷在美好的幻想之中,不能也不愿意醒來。隨波逐流,人云亦云,由此組成一幫“烏合之眾”。就如同清末時期普遍吸食鴉片一樣,大家都在吸,你不吸反而像是沒有跟上時代潮流一樣。
而鴉片最開始是作為貢品提供給上層貴人群體享用的奢侈品,隨后才慢慢成為大眾可以享用的物品。這樣算是一種特權文化在物質領域分級的體現吧。
她點了點頭說道:確實。我記得之前有人說過,今天的手機不亞于鴉片。
我道:手機只是工具,它會成為什麼在于使用它的人。就像鴉片,在醫學領域使用得當也可以用來治病救人。
萬事萬物都有兩面性,恐懼來源于無法控制自我對其的依賴,強大的人向來可以控制自己,控制一切。
萬物皆備于我!
她認同的說道:其實是的,無論處于什麼樣的環境中,我覺得都是出于自己內心的選擇。
我接著說道:是的,宗教學被作為一種與現實科學相悖逆的學問仍舊保持風盛的原因即在于此,在于“克己”縱觀世界諸多正派名教無一不在此二字上大做文章,儒家的道德禮儀在于約束人,而其所修之法便是由自我的克與修慢慢延伸出去,到一家,到一國,到一天下;道家、佛家以及其他一些宗教,同樣如此,無為,空空,課業,以及上稅等等,多在于從克行內外之事以求達到降低自我放任資本的結果。
克己在于明我,明我在于求真,求真在于致知;知至則我明,我明自然己克,己克則隨心所欲而言出法隨,及道之位。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50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