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撇一納寫個人,一生一世學做人。
一撇一納還可以再寫其他字,比如,漢字中的“八”。
古人用“八字還沒一撇”,一般來形容事情遠沒有別人想象的那麼好,甚至說好事尚沒有一點眉目。
從中國的傳統文化角度看,“八字沒一撇”多指的是好事。
這句話又是從哪里來的呢?
“源易緣”查閱資料發現,最開始說出這句話的,是南宋的一位理學家,集大成者。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位理學家不僅18歲就進士及第,還寫了一首好詩。
上面的這首《觀書有感》,就出自這位老先生。他就是曾任宋朝樞密院編修等職的朱熹朱老師,世稱朱文公。
中國的史料中記載:朱老師,精通中國的傳統文化《易經》,還編寫了《太極圖說解》、《周易讀本》等書籍;
他的理學思想,對后世元、明、清三朝影響很大,成為三朝的官方哲學,也是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后的又一人。
“八字沒一撇”就是出自他著作中的一部分。
“源易緣”在《與劉子澄書》中,看到: 圣賢已是八字打開了,人自不領會,卻向外狂走耳。
劉子澄是寧宗嘉定年間的一位進士。朱熹在書中用“八字”來比喻“圣賢之門”。
朱老師告訴大家:通向圣賢的門已打開,人們不但不進門,反朝外走。
中國的傳統文化《易經》中,“八字”,還指一個人出生時的年、月、日、時,有四組天干和地支構成的“生辰八字”。
而在古代,男女在定親通婚之時,還會將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合上一合,也就是民間通俗的所稱——“合婚”。
歷史上,還曾有一支部隊,也以“八字”命名。
宋朝的一位將領王彥,曾組織了“八字軍”,抗金衛國。
什麼是“八字軍”呢?原來,王彥在山西一帶的太行山上,組織了700余人英勇殺敵。
而在這些人將士的臉上,每一位人的面部都刺有“赤心報國、誓殺金賊”8個字。
他們曾與金軍激烈交戰,因此得名“八字軍”。
就此話題,您有哪些看法或高見,歡迎留言互動。
參考資料:《易經》、《中國歷史》等書籍,同向原書作者致敬!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49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