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吳學華講歷史》,里面有很多好看的文章。
有講述上海大亨杜月笙,如何利用身邊的女人,一步步登上事業高峰的《杜月生對女人的權謀藝術》
有如果防備社交場所中牌局老千騙錢,破解演練老千手法的《社交場合中麻將撲克千術手法20招》
也有澳門賭王何鴻燊,如何逆境崛起,靠著自己的智謀,成為澳門首富的《澳門賭王的傳奇人生和賺錢之道》
有反映現代拆遷內幕的半紀實性文章《黑道老大》。
有描寫湘西趕尸和苗疆蠱毒的《湘西秘事》。
在中進士之前,曾國藩都叫曾子誠,是他爺爺曾玉屏給起的,這是取“誠”字之意,寓意為人要真誠。俗話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人的誠心所到,能感動天地,使金石為之開裂。比喻只要專心誠意去做,什麼疑難問題都能解決,人生才能順利成功。
說句實在話,這名字還是不錯的,而曾國藩從書中悟出的那五個字的人生哲理中,“誠”字擺在第一位,待人以誠,方顯人心。
在中進士之前,曾國藩沒想過要改名,這個子誠的字,他用了二十七年,一直都很順當。為什麼他在中進士之后要改名呢?
其實很簡單,為了避諱。
他要避誰的諱呢?
一般的情況下,臣子和百姓起名,都是避皇帝以及皇家人的諱,那是封建朝代的規矩。學子們在考試的時候,文章中上若牽扯到清朝歷代皇帝的名字中的某個字,都要缺筆畫,以顯尊重,否則后果非常嚴重。即便是學子一時之間忽略了,有的丟掉了功名,有的甚至連性命都丟掉。
清代從康熙到乾隆,都盛行了一陣子文字獄,一首詩里某個字用得不當,被人檢舉揭發,那就是抄家滅族的大罪啊!
一家人死得太冤了。
曾國藩是個非常謹慎的人,他寫的文章當然不會出事。
作為一個名人,一舉一動都會受人矚目。曾國藩要進翰林院,他已經想好要燒三把火了。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他把新官上任用的招數,用在了決定自己命運的關鍵時刻了。
第一把火已經燒了,光有文章給諸位大人們看,還不夠,要傍上穆彰阿那棵大樹,就必須讓穆彰阿對他刮目相看,所以他要燒第二把火。
他早就知道,穆彰阿的字叫“子樸”,如果他一直叫“子誠”,從某種方面去考慮,似乎與是穆彰阿同輩之人,以后再官場上混,一旦被一些有心人拿來做點文章,那可就大大的不妥了。
所以他決定改名。
在改名之前,他故意拉上郭嵩燾,去天橋上找一個算命先生,要給自己看看前程。
天橋上那些混江湖的,眼毒得很,見衣著光鮮的郭嵩燾對一身舊衫的曾國藩,一副畢恭畢敬的樣子,早就猜到曾國藩不是普通人,于是先說了一番恭維話,什麼先生今后前途無量什麼的。混江湖的人,無非就是看人說話,多少忽悠幾個銀子。他見曾國藩的眉頭一皺,馬上意識到光說好話不行,還得略微變化一下,于是近期恐有不順之類的話就出來了。
一般人要是被算命的這麼一忽悠,就會急得三神出竅,只要算命的能夠幫忙避過災難,花多少銀子都愿意。
可曾國藩已經行了萬里路,讀了萬卷書,見過各種各樣的人,所以對于算命先生那類人的招數,了然于心。但是他當著郭嵩燾的面,也裝出一副著急的樣子,對那算命先生說:我想改個名字,不知是否可行?
算命先生瞬間明白:哦,你是想來改名的?
算命先生騎驢下坡,當即把曾國藩原來那個“子誠”的名字一通解釋,諸如此兩字與先生的八字不合,將阻礙先生的前程,最好改個名字。
等那人說完,曾國藩已經用毛筆在卦攤的紙上寫上了“國藩”這兩個字,同時問:先生以為這兩個字可好?
算命先生的眼珠子一轉:人家已經帶了答案來的,我還胡說個啥呀?馬上撩著那三寸老鼠須左右看了一看,大聲贊賞起來:“嗯,好名字,國者,乃國之大器也,藩者,乃王侯之屬也,好好好!”
郭嵩燾見算命先生一連說了三個好字,可他看來看去,實在看不出“國藩”比“子誠”好在哪里,不過只要曾國藩喜歡就行。
其實曾國藩起這個名字的本意,是“國之藩籬”的意思。
清朝的時候不像現代有戶籍控制,改名不容易。那時候改個名很隨便,只要告訴大家:我以前的名字不用,今后就叫這個名就行了。
第二天,曾國藩就以新科進士的身份,給禮部和吏部上了文貼,聲明自己原來叫曾子誠,現在改名叫曾國藩了。舉人中了進士之后,在禮部和吏部都有了名字,今后就是朝廷的人。朝廷會安排工作,該去哪里任職,那是下一步的事情。
新科進士突然改名,那可是一件大事,因為人家都已經把你的名字錄了檔,現在變來變去,那不是增加別人的麻煩嗎?
可是曾國藩不是普通人,也清楚這麼做,會令禮部和吏部的官員討厭,可是他在書帖中寫得很明白:……學生愚鈍,不知中堂大人名諱,此子誠二字雖祖父所賜,然天理昭昭,師生名諱相沖,恐有不敬之舉,故改名以尊恩師……
他說得很有道理:我的名字是祖父給的,非本人的意思,我之前不知道中堂大人(穆彰阿)的名諱,現在知道了,立馬把名字改了過來,以尊敬恩師。
穆彰阿是這一科的主考官,按規矩就是他的老師,學生的名字和老師的相沖,確實有些不妥。再說了,曾國藩借用穆彰阿的名義改名,誰敢說他做得不對?誰敢不讓他改名呢?
就這一改名,驚動了禮部和吏部的官員,當然,也驚動了穆彰阿本人。穆彰阿一想:這小子不錯啊,還沒有正式拜入我的門下,為了尊敬我,連名字都改了,這樣的人我不好好栽培,我栽培誰呢?
所以,曾國藩的第二把火,燒得穆彰阿心里暖烘烘的,把擋住自己前程的荊棘,都燒掉了。
要想進翰林院,光有兩把火還不夠,還要燒第三把。他燒的第三把火,是燒給當今皇上看的。
三甲進士之后,按例要去拜訪老師,就是負責本科考試的其他官員,一一拜訪過去,最后才拜主考大人(穆彰阿)。
曾國藩跟著其他中榜進士去拜老師的時候,仍是穿著那身破衣服,手里拿著一本書,是理學先師朱熹所著的《四書章句集注》。
進門之后,其他的人都在和老師寒暄,說著謙虛的話,而他卻手不釋卷,一副非常刻苦的樣子,加上那一身破舊的衣服。這種與眾不同,怎麼不會引起別人的注意呢?
大家都知道《范進中舉》那篇文章里的故事,范進中舉之前,連殺豬的岳父都看不起他,窮得買菜的錢都沒有,可他中舉之后,連地主豪紳都來巴結他,主動送銀子送房子。
曾國藩雖然窮,可他中了三甲進士,那是湖南的光榮啊!湖南的同鄉們怎麼會再讓他穿得那麼落魄,那不是打湖南人的臉嗎?所以肯定有人給他送銀子,勸他買一件新衣服。
新衣服肯定有,只是他不愿穿,最起碼不愿在人前穿。
雖然地位今非昔比了,可是志氣不能改,必須仍舊那麼儉樸。用他自己的話說:得意時候別狂妄。
曾國藩拜老師都穿著舊衣服,還不忘專心看書,這件事再一次傳揚開來,成為趣談。
當然,像前兩把火一樣,也會燒到宮里去的,皇上肯定會聽別人說的。
曾國藩在上次來京城考試的時候,就知道道光皇帝是個講究節儉的人,雖然皇帝打個補丁都要花三五兩銀子,足夠買好幾套衣服,可那是內務府的官員在腐敗,跟道光皇帝的儉樸初衷扯不上關系。
既然皇上喜歡儉樸而刻苦的人,曾國藩就是要做那樣的人。迎合上意,才是真正的為臣之道,為官之道。
燒完三把火,曾國藩知道火候差不多了,但是有一件事,他必須去做。(預知曾國藩要去做什麼事情,請看下一節)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49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