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來源:小朱品國學
作為中國人,一提起“八仙”,再沒文化都會侃上兩句。雖然有時候可能叫不出姓名,至少“八仙過海”這個詞基本都聽過。但對于“八仙”的具體情況,很多人要麼一知半解,要麼混為一談。
這下好了,無論您曾經對八仙的事跡了解多少,都不重要。此篇文章,或許能夠幫您輕輕松松地豁然貫通焉。
01
摩登八仙
其實,從漢、唐、宋、元、明歷朝的記載中,八仙曾有過多種版本,直到明朝吳元泰作《八仙出處東游記》(簡稱《東游記》),才確定為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八仙過海”的主人公。勉強按人物所處的朝代順序排列為:鐵拐李(可能春秋)、鐘離權(可能東漢)、張果老(唐)、韓湘子(唐)、呂洞賓(唐)、何仙姑(唐)、藍采和(唐)、曹國舅(宋)。
在開講這八位“正牌八仙”之前,我們先簡單了解一下,前期的“雜牌八仙”到底咋回事?
最早有“淮南八仙”之說,這八位實際上是西漢時期,淮南王劉安的門客,幫助其著成《淮南子》一書,被稱為“八公”。“八公”分別是: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伍被、毛被和晉昌(確實不太有名)。
《淮南子》是以道家思想為指導,吸收諸子百家學說,融會貫通而成,一般被認為是一部修道的著作。而淮南王劉安平生素好神仙方術,常與“八公”論道、煉丹、著述于今天安徽的“八公山”。據說他們在煉丹時偶然發現了豆腐,劉安也是我國豆腐和豆漿的創始人。
后來,劉安被告謀反,畏罪自殺。八公中除雷被一人逃脫,其余均被牽連受害。后人傳說劉安與八公服了丹藥,飄然升仙。剩下的丹藥撒在庭院里,被雞和狗吃掉,也都白日飛升了。“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神話就來源于此,八公山也因此得名。
到了唐朝,詩圣杜甫寫了一首《飲中八仙歌》,詩中將賀知章、李適之、李琎、李白、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這八位嗜酒如命的文人稱為“酒中八仙”。這就好比,一個人嗜睡,別人便送他外號“睡神”一樣。我當年也很榮幸獲得這個封號,但我好像也沒因此成“神”。
到了五代時期,又流傳出“蜀中八仙”。源自當時一位叫張素卿的道士畫了幅《蜀八仙圖》,圖中的八位神仙分別是:容成公、李耳、張道陵、李八百、嚴君平、董仲舒、范長生、爾朱洞。這八位還確實有點仙氣,值得粗略介紹一下。
02
蜀中八仙
首先,對于李耳(老子)和張道陵(天師道創始人),大家已經再熟悉不過了。
容成公據傳是黃帝的臣子,又說是老子的師父。曾經在太姥山(福建)煉丹,后又隱居崆峒山(應該指四川平武縣那個,畢竟是“蜀”仙嘛)修煉。據說其修到白發返黑,齒落更生,活了兩百多歲。
李八百比容成公更能活,生平十分不詳,有說其從夏朝活到周朝,有說是東漢時人,有說是晉朝人。總之,常常在成都乞討,并把所得用來拯救窮人。蜀地人代代都見到他,卻依舊容顏不老,據說活了大概八百多歲,故送外號“李八百”。
嚴君平本姓莊,因避漢明帝劉莊的諱而改姓嚴,又名嚴遵。嚴君平是西漢時人,居四川綿竹,精通術數,占卜預測,相當靈驗。常在街頭擺攤兒給人算命,只為賺點基本的生活費,僅供自己關起門來,潛心鉆研《道德經》。
嚴君平一生無意于仕途,心思都在治學求道上,代表作有《老子指歸》,《道德指歸論》等。西漢大儒揚雄也曾拜其為師。在他九十多歲仙逝后,人們于武都山(成都)修建“嚴仙觀”,并鑿“君平池”以紀念他。
董仲舒乃西漢時期赫赫有名的經學大師,使其名垂千古的事跡,便是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還搞出了一套“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的理論。但董仲舒是河北人,也不曾在四川任過職,更別談修煉了,把他稱為“蜀”仙很大程度上源自“名人效應”。
不過,與董仲舒同時代的,還有個叫董仲君的人,倒是個名副其實的道士,八成是把兩者搞混淆了。據說董仲君曾為漢武帝時的一個官員,雖博學多識,剛正不阿,卻死活不信道術,且經常恥笑修道之人愚昧無知。
一次,董仲君忽得重病,數月不愈。無奈之下,只好死馬當作活馬醫,勉為其難地把一位道士送來的丹藥服食。才服一半,便大病全無,再服一半,氣力超前。始悔前日之愚見,遂棄官從道,隱居在青城山(四川)潛心修煉,這個“蜀”仙應該比較靠譜。可惜名氣不夠,被大名鼎鼎的董仲舒搶了風頭。
第七位“蜀仙”叫范長生,聽這名字就曉得,肯定又是一個巨能活的(道教前期主要追求長生不老,壽命短的連海選資格都沒有)。可惜只活了一百來歲,相比容成公、李八百的“好幾百歲”,確實遜色許多。不過普通人還是會羨慕不已,故而送個雅號“范長生”(原名范延久)。
范長生本是三國時成都一帶天師道首領,劉備曾請他去做官,執意不去,只好封他個“逍遙公”,并在青城山為其修建“長生宮”(今之鶴翔山莊),供其潛心修煉。
西晉末年,五胡亂華。氐族人李特、李雄率領流民起義,正當危急存亡之秋,范長生以天師道首領身份慷慨資助其糧草。后李雄于成都稱帝,國號“大成”(史稱成漢),念及范老大恩大德,遂拜其為相。
范長生輔佐李雄,奉行道家“清凈無為,休養生息”的政策,使蜀地一度出現民生富足,安居樂業的局面。如此功績,加之本來的道士身份,不封“神”也不行了。
最后一位“蜀仙”叫爾朱洞,是五代時期后蜀小國的一名道士。爾朱是契丹族的姓,其先祖即是契丹胡人。傳其曾遇異人傳授秘法,經常揀白石頭往水里扔,弄得市民莫名其妙(自古高人多“作怪”)。后又在街上大賣“仙丹”,每粒售價十二萬。當地太守很有興趣,爾朱洞卻說:“太守錢多,非百二十萬不賣。”
這下激怒了太守,命人將他裝進竹籠,投進岷江,隨之流入長江,完成了史無前例的“長江第一漂”。后在綿州河邊被一位姓石的漁人打撈起來,他卻正蜷伏在竹籠里打呼嚕。這要沒一定道行,估計尸體早就浮腫了,可謂是當之無愧的“仙人”。
03
劉海的故事
自“蜀中八仙”以后,在元朝的雜劇中,逐漸演化出我們現在所謂的八仙,但其成員經常變動不定。比如,有時候沒有何仙姑,取而代之的是徐神翁、張四郎或玄虛子(大概是重男輕女的緣故)。還有用風僧壽取代張果老的,總之再怎麼折騰,都擋不住原班人馬的赫赫威名(那四個“僭位”的基本名不見經傳)。
不過有一位曾經也被譽為“八仙”之一的大人物叫劉海,在江西某些地區的“跳八仙”中,也有以劉海替代鐘離權的,臺灣亦有用劉海替代藍采和的。別說你不認識,理發店去的還少?像我這種土包子不知道“劉海”是個什麼發型還說的過去,你會不知道?
沒錯,“劉海”這個發型就是跟此人有關。他就是被王重陽追奉為全真教北五祖之一的“劉海蟾”。
實際上,“海蟾”是其道號,他的本名叫劉操,也被習慣叫成劉海。因其道號劉海蟾有個“蟾”字,不知道哪個好事者編出了一個劉海跟癩蛤蟆的故事,雅名為“劉海戲蟾”。隨之還引申出劉海跟一個狐貍精胡秀英的愛情故事,就是后來有名的湖南花鼓戲《劉海砍樵》。
可以說,此處的劉海跟全真北五祖的劉海蟾已經沒有絲毫關系了。由于在畫家筆下,劉海的前額總是垂下一列整齊的短發,顯得童稚可愛,所以后世把這種發型稱作“劉海”。
即使沒聽過《劉海砍樵》這個名字,但你肯定聽過那段“走啰、行啰”的歌詞。那麼,“劉海戲蟾”和“劉海砍樵”到底咋回事?實際上用一個故事就能講明白。
相傳劉海從小家境貧寒,靠打柴養活雙目失明的老母,一般孝子都會有“天助”。這不機會來了,劉海打柴回來,在一個小石橋下偶遇一只金蟾(黃色的癩蛤蟆),只有三只腳,背黃腹白,見老劉來了一點都不躲閃。劉海甚感驚奇,每次路過這里,都要和這只金蟾戲耍一番,才肯離去。
又有一次,劉海擔柴下山,被一位年輕美貌的女子攔住。那女子說自己叫胡秀英,對老劉愛慕已久,非要與他下山結為夫妻。劉海也不是隨便的人,雖然胡秀英確實長的閉月羞花,但最起碼也得回家和母親商量一下吧。
一回到家,母親聽聞此事,樂得合不攏嘴,一百個同意,唯恐久則生變。二話不說,趕緊讓劉海和胡秀英把“生米煮成熟飯”,倆人就此結為夫妻。胡秀英確實也秀外慧中,對婆婆十分孝敬。不久,母親去世,他們依然相親相愛,經常一起“走啰、行啰”,小日子過的挺滋潤。
一天,劉海又從小石橋邊經過,還想逗逗那只金蟾,順便把自己的美事分享一下。誰知朝橋下一看,金蟾卻不見了。
正疑慮當中,有一跛足道人朝他走來,開門見山就是一句:“劉海呀!你娶的媳婦雖好,卻不是人,是個狐貍精。”
劉海大怒:“你老婆才是狐貍精呢!你全家都是!”
那道人嘿嘿一笑說:“你若不信,今日回家就裝肚子疼,這狐貍精會給你一顆寶珠,你把那顆寶珠吞下肚子里,真相就大白了。”說罷,道人即憑空消失了。
劉海懷著不安的心情回到家中,放下擔子便稱肚子疼。胡秀英百般伺候,吃什麼藥都不頂用。無奈之下,她便轉過身去,從嘴里吐出一顆寶珠,交給劉海,讓他噙在嘴里。
劉海得到寶珠,連忙欣喜若狂地爬起身,就要把寶珠往嘴里放。胡秀英看出破綻,迅速從劉海手中奪過寶珠。經過再三盤問,劉海才把遇見跛足道人的事告訴了胡秀英。
事已至此,胡秀英也只好對劉海講出了實話:“我是一只修行千年的狐,千年修行千年孤獨。夜深人靜時,可有人聽見我在哭。燈火闌珊處,可有人看見我跳舞……”
“唉,說就說,你整歌詞兒干啥?”劉海一臉蒙圈的說。
“不好意思,相公,說順口了。我確實是一只狐貍變得,那跛足道人,也正是是橋下的金蟾脫化。它與我同樣修煉了五百年,都有一顆寶珠,這寶珠就是修煉的仙丹。多年來,那只癩蛤蟆急欲成仙,想奪取我的仙丹,湊成千年,總未得逞。這次,他是想借你之手,達到目的。”
劉海這才恍然大悟:“唉,差點害了娘子!待我去一斧子結果了那家伙!”說完,提起斧子,就要去找金蟾算賬。
胡秀英連忙攔住他說:“人家可是妖怪,相公切勿魯莽行事。我這里有“賜福驅魔大法”傳授于你,見到金蟾后,你就當作什麼都不知道,和往常一樣跟它戲耍,借機按我說的做就行。”
劉海來到石橋邊,照著胡秀英的囑咐,逗著金蟾左轉十八圈,右轉十八圈,口里還默念著“賜福驅魔大法”。不一會兒,金蟾果然像發了羊癲瘋似的,吐出了自己的仙丹。
劉海連忙將仙丹撿起吞進肚子,金蟾失去仙丹,沒有了法力,只得依附于劉海。劉海就讓它吐出金燦燦的錢來,灑遍人間,接濟苦難。
這下你就知道,有的人家里擺著一只瘆人的金色癩蛤蟆,嘴里銜著一塊金幣,是干什麼用的了。據說那只金蟾可以吐出無數金錢,有了這玩意兒放在家里,不就“財源滾滾”了嗎?
04
正宗八仙
講完這些“雜牌八仙”,終于開始步入正題了。直到明朝吳元泰所作的《八仙出處東游記》(也就是《東游記》),“八仙”的人物才正式被確定下來,即是我們已經耳濡目染的:鐵拐李、鐘離權(漢鐘離)、張果老、韓湘子、呂洞賓、何仙姑、藍采和及曹國舅。
由于以下內容皆是“神仙”故事,難免有離奇之處,大家要麼“崇拜”一下,要麼當小說看,別太較真就好。
1.鐵拐李
鐵拐李是八仙中年代最久,資歷最深的一位。最早的傳說是在春秋時期,說其本名李玄,遇太上老君點化而得道。一天,太上老君邀請李玄去華山論道,他為赴約而元神出竅,并囑咐徒兒,倘若七日不返,便可火化其身。中途,徒兒因母親病重急欲回家,六天沒到就提前放火了。
第七天,李玄興致勃勃的趕回,看到自己已被燒焦的骨架,只得哀嘆一聲離去。突然發現旁邊有一跛腳乞丐的尸體,湊合著用吧,遂附身于此。這下李玄就從一個威武的帥小伙子,一下子變成了蓬頭垢面,袒腹跛足的乞丐形象,整天拄著個拐杖,提著個酒葫蘆東游西蕩,故被稱為“鐵拐李”。
一說鐵拐李是隋朝人,本名叫李洪水,小名為鐵拐。后來出家修道,常常在大街上托缽行丐。突然有一天,李洪水將鐵杖扔在空中,化成了一條青龍,并乘龍而去。
還有一種說法,稱鐵拐李是唐朝人,原名李顏二。李顏二生性至孝,一天,母親患了重病,他在給母親煎藥時,突然沒有干柴了。恰逢這幾天陰雨連綿,無處拾取干柴。李顏二為了給母親治病,情急之下就將左腿伸入灶中當柴燒。
等藥煎好,他的左腿也完了。李顏二站起身來,順手從灶中抽出火熱的鐵棍當成拐杖。后來,李顏二出家作了道士,人送外號“鐵拐李”(這個故事完全可以上“二十四孝”了)。
2.鐘離權
鐘離權在八仙中是一個袒胸露乳,揮著芭蕉扇的大漢形象。一般都認為是東漢人,所以又叫漢鐘離。說其本為漢朝大將,在征討吐蕃中,被上司粱翼妒嫉,只配給他老弱殘兵三萬人,還沒開戰就被敵軍劫營,士兵皆落荒而逃。
鐘離權也逃至一山谷,中途還迷路了。后巧遇一胡僧,將他帶到一個小村莊說:“這是東華先生的住處。”然后轉身離去。
鐘離權正不知所措的時候,屋子里突然傳來一個老人的聲音:“這個吐蕃和尚真是多嘴,今天晚上我又有得忙啰!”
話音剛落,老人推門走了出來,鐘離權恭敬地向老人行了個禮。一番暢談過后,方知此人便是得道高人王玄甫(東華帝君)。鐘離權早就有離世修行的想法,遂立馬叩頭拜師。
鐘離權也算是個大根器的人,否則也不會遇到“仙人”點化。只花了十天時間,就悟得長生秘訣。學成之后,依依不舍地向師父道別。當他跨出大門,再回頭一看,只見遍地野草,剛才所見皆化為烏有。
回到中原后,一個偶然的機會,又遇到了東華帝君,這次就不走了。東華帝君又傳授其更高深的道法,最后,他終于在崆峒山修練成仙。東華帝君和鐘離權都被追奉為全真教北五祖,也有說鐘離權是唐朝人,這個就不得而知了。
3.張果老
張果老在八仙中是一個騎著毛驢,拿著魚鼓(一種竹筒做的敲打樂器)的老頭形象。張果老是唐朝人,本來單名一個果,因年歲最大,故稱張果老。那他年齡究竟有多大呢?張果老自稱是堯帝時人,算下來兩千多歲應該有了。
據說張果老常居山西“中條山”修煉,唐太宗,唐高宗接連征召過他,都被婉言拒絕。輪到武則天出馬,就不好惹了,軟的不行,來硬的,抬也得把這老頭給我搬過來。張果老便裝死,大夏天的,很快他的身體就腐爛發臭。武則天聽后,只好悻悻作罷。但不久,就有人在恒山再次見到他。
到了唐玄宗在位時期,竟有幸邀請到張果老。可一見到老張那副老態龍鐘的樣子,本欲求長生不老的唐玄宗有點失望地問:“先生是得道之人,為何這般發疏齒落?”
張果老回答:“這有何難?將此疏發殘齒拔去,不就可以長出新的了?”說完便當著唐玄宗的面,一頓猛烈的敲齒拔發。
唐玄宗被眼前如此自虐的行為嚇壞了,趕忙叫人扶張果老去休息。一會兒功夫,張果老又回來了,突然變得一頭秀發,滿嘴白牙,容光煥發。一時間,達官貴族們皆爭相拜謁,求教其返老還童的秘訣,但都被拒絕了。
有一次,唐玄宗出去打獵,捕獲了一頭超大的鹿。廚師剛要拿它開刀,張果老連忙上前阻止:“這可是仙鹿,已經有一千多歲了。當年漢武帝狩獵時,我曾跟隨其后。漢武帝雖然捕獲了此鹿,但后來也把它放生了。”
唐玄宗驚訝的問到:“天下之大,鹿多的是,時過境遷,你怎麼知道它就是你說的那頭鹿呢?”
張果老回答:“武帝當年放生時,用銅牌在它肚子下方做了標志。”
唐玄宗命人檢查,果然在鹿身上搜到一個小小的銅牌,只是字跡已經模糊不清了。唐玄宗又問:“漢武帝狩獵是哪年?到現在已經有多少年了?”
張果老回答:“至今約有八百五十二年了。”唐玄宗命人核對,果然準確無誤。
張果老回山后不久就仙逝了,唐玄宗為他修建了“棲霞觀”(河北邢臺)。張果老有一個怪癖,就是大家都熟知的“倒騎毛驢”。而且這還不是一般的驢,用的時候可以騎著走,不用的時候就折疊起來放進皮囊里,好不自在。
4.韓湘子
韓湘子在八仙中的形象是一個喜歡吹笛子的帥哥。據說韓湘子是唐朝韓愈的侄孫,生性放蕩不羈,不好讀書,只喜飲酒,二十歲時去洛陽探親,至此一去不復返,二十多年杳無音訊。再次回到長安,衣衫破舊,行為怪異,韓愈對這個“不務正業”的侄孫頗為惱火。
有一次,韓愈過生日,親朋好友皆登門致賀,韓湘子不期而至。韓愈見到他是又喜又怒,生氣地說:“你長久游歷在外,如此狼狽不堪,到底都學了哪些本事?”
韓湘子不緊不慢地回答:“沒有啦,今天是叔叔的壽誕,我給您老變個花樣,讓您高興高興。”
當時正值冬季,只見韓湘子聚土成堆,不一會兒,一株牡丹花便從土里冒了出來,那個季節是不可能有牡丹花的。韓愈一下子愣住了,盯著牡丹花看了半天,發現上面還寫了兩句詩: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唐憲宗時,韓愈因上諫佛骨表,惹得龍顏大怒,遂被貶至廣東潮州。韓愈從長安起程,一路上,大雪紛紛。走到陜西藍關(藍田)這個地方時,雪已數尺之深,馬難以前行,附近又不見一戶人家。風刮得緊,雪飄得急,韓愈全身濕透,饑寒交迫,萬般愁苦無處訴說。
正在絕望之時,忽見一人冒著嚴寒趕來,瞪眼一看,竟然是韓湘子。韓湘子問韓愈:“您還記得牡丹花上的對聯嗎?”
韓愈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侄孫早就料到有此一劫了。韓愈感慨良久,遂作詩一首: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翻譯過來即是:一篇諫書早晨上奏給皇帝,晚上就被貶官到路途遙遠的潮陽(今廣東潮州)。就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何惜我這一把老骨頭。看著秦嶺的云彩,我的家在哪里?在白雪厚積的藍田關外,馬也停住了腳步。知道你遠道而來,定是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邊給我收尸吧。
后來,據說韓湘子想盡千方百計地度化韓愈,終于將叔叔引入道門,最終也羽化而登仙了。
5.呂洞賓
呂洞賓在八仙中是一個身佩寶劍,風流瀟灑的美男子。而在《東游記》中,呂洞賓卻顯得比較“俗氣”,可能這種“接地氣”的形象更受普通大眾歡迎吧。
比如呂洞賓時常出現于酒樓、茶館、飯鋪等胡吃海喝。他放蕩形骸,不拘小節,嗜酒、能詩、好色,所謂“酒色財氣呂洞賓”。“呂洞賓三戲牡丹”的故事也常被人們津津樂道,所謂“只羨鴛鴦不羨仙”嘛。
實際上,呂洞賓六十四歲才開始修道,怎麼說也沒那麼“輕佻”吧。按照呂祖自己的詩集描述,他的日常生活應該是:閑來無事玩青山,悶即街頭貨丹藥。或者是:閉門清晝讀書罷,掃地焚香到日晡。這種清虛高雅的形象應該更加靠譜點。
《東游記》畢竟是小說,跟電影一樣,要的是“票房”。夾雜一些“俗套”的東西,為的是使呂洞賓這位仙人更富有人情味,更能贏得普通大眾的青睞。
6.何仙姑
何仙姑在八仙中是一個手持荷花,楚楚動人的女子形象。當然,何仙姑也是八仙中唯一的女同志。何仙姑是唐朝人,相傳其十四五歲那年,忽夢神人教食云母粉,可身輕不死。于是,她照仙人的指示,海吃云母粉,發誓終生不嫁,經常往來山谷之中,健步如飛。武則天曾遣使召見她,入京途中忽然失蹤,后白日飛升。
友情提示:云母是一種非金屬礦物質,有點像冰糖、石塊,由于其良好的彈性、韌性、絕緣性、又能耐高溫、耐酸堿、耐腐蝕、附著力強,常廣泛應用于工業方面。云母也確實有一定藥用價值,至于能否有何仙姑那般奇效未知。畢竟是傳說,非“專業人士”,切勿盲目模仿,后果自負。
還有一種說法是:何仙姑原名何秀姑,父親是個做豆腐的,她自幼做父親的幫手。十三四歲時到野外游玩,巧遇正在云游的鐵拐李、呂洞賓和張果老。三位神仙給她吃了仙桃、仙棗和云母片,從此她再也不覺饑餓,并能預測未來,知人禍福。鄉親們專門為她蓋了一座小樓,為的是常來這里請她算命,何秀姑由此被稱為“何仙姑”。
7.藍采和
藍采和在八仙中的形象是一個手提花籃的翩翩少年,八仙里就數他最年輕了。他的名字比較“柔美”,形象也整的有點娘,常被誤解為女性,但卻是個血氣方剛的純爺們兒。
藍采和也是唐朝人,其道行之高主要體現在能夠永葆青春(愛美的女性可以多拜拜他)。據說其經常穿著破爛的衣服在大街上東游西逛,一只腳穿靴,一只腳赤足,夏天穿棉襖,冬天躺雪地(不是一般人,不走尋常路)。
藍采和常在大街小巷邊走邊唱,歌詞也是隨意來,無非有醒世之意。他把乞討的錢穿在繩子上拖著走,即使掉了也不顧。或者施舍給窮人,要麼花在酒肆中。有人在孩童時就見過他,到老了以后再見著他,小藍容顏依舊不減當年。后來,有人見他在酒樓飲酒,忽然駕鶴飛升。
8.曹國舅
曹國舅在八仙中是一個身著官服,手持玉板(古代官員拿的手板)的官員形象。原名叫曹佾,相傳其為宋仁宗時期的一位國舅,故又稱“曹國舅”。由于家世相當顯赫,曹國舅的弟弟便整天只圖吃喝玩樂,不務正業,甚至強搶民女,橫行霸道。
曹國舅對弟弟屢教不改后,非常失望。他深知“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道理,覺得弟弟再這樣下去,可能會牽連到自己。遂決定遁跡山林,矢志修道學仙。
有一天,曹國舅正在山洞里閉目養神,鐘離權和呂洞賓突然造訪,問他:“你所養的是什麼? ”
曹國舅說:“我所養的是道。”
呂洞賓笑著再問:“道在哪兒呢?”
曹國舅指著天說:“道在天。”
“天在那兒? ”
曹國舅遂指著自己的心說:“在這兒。”
鐘離權和呂洞賓滿意地說:“心即天,天即道,你已經洞悟道之真義了。”遂授以《還真秘旨》,令他潛心修練,沒多久,曹國舅也成仙了。
05
八仙過海
關于八仙的故事,最有名的莫過于“八仙過海”,這個可就真的是小說演義了。不過八仙過海也確實有真實原型,待我為大家對照分析一下。
北宋開國第三年起,沙門島(今山東廟島群島)便被設為朝廷囚禁要犯的地方,凡軍人犯了法,都要發配到沙門島。這樣的監獄真是“保險”,即使逃得了監獄,也難逃出這茫茫大海。
如此年復一年,島上犯人越來越多。而朝廷每年只撥給全島三百人的口糧,所以糧食越來越不夠吃。 無奈之下,沙門島看守頭目李慶便想了個狠毒的辦法:當犯人超過三百時,隨便挑出些多余的倒霉蛋,綁住手腳,一并扔進海里淹死。
如此被殺害的罪犯,兩年內就達七百多人。為了活命,犯人們經常跳海試圖逃跑,但絕大部分都被激流吞沒。
一次,有五十多名囚犯得到即將被殺的消息,便鼓起勇氣,偷偷避開看守。有的抱著葫蘆,有的抱著木頭等等,總之各自拿著具有一定浮性的工具跳入海中,往蓬萊(今山東蓬萊市)方向拼命游去。
從沙門島到蓬萊約十五公里之遙,途中多數犯人皆因體力不支而淹死海中。只剩下八名武藝高強、體格健壯的,憑著一定要活下去的堅定信念,終于游到了蓬萊。這八位幸存者,在丹崖山下的獅子洞內躲了起來。
第二天,漁民發現了他們,當聞知八人是從沙門島游過來的,無不驚奇萬分,嘆為“神人”(不服的可以去體驗一下)。此事隨后便在民間傳開,并且以訛化訛,越傳越神,逐漸演變成今天“八仙過海”的故事。
我們再來看看“八仙過海”的演義版本(版本之一)。相傳白云仙長(總之就是一個神仙)于蓬萊仙島(今浙江省舟山群島的岱山縣)牡丹花盛開時,邀請八仙來慶賀一番。回程時,呂洞賓建議不搭船而各自想辦法,就是后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起源。
于是乎,鐵拐李拋下自己的法器葫蘆(或鐵拐),漢鐘離扔下芭蕉扇,張果老放下坐騎“紙驢”。呂洞賓、韓湘子、何仙姑、藍采和、曹國舅則分別把自己的法器寶劍、笛子、荷花、花籃、玉板紛紛拋向海里(八仙的法器又稱作“暗八仙”)。
八位神仙皆坐上自己的法器,逍遙自在地漂流海上。由于八仙的舉動驚動了龍宮,東海龍王率領蝦兵蟹將前來理論,不料竟發生沖突,藍采和被抓進龍宮。
八仙憤怒之下,大開殺戒,怒斬龍子。東海龍王則與北海、南海及西海三位龍王聯合起來對抗八仙,一時之間,驚濤駭浪。最后由觀音菩薩(或太上老君、如來等)出面勸解,要求東海龍王釋放藍采和之后,雙方才停戰。
像這種故事,當作神話聽聽就可以了。倘若相信,反而對“八仙”是一種侮辱。先不說八位神仙有無蓬萊一聚,就憑跟東海龍王干起架來這點,已經很不靠譜了。如果成“仙”以后還會爭來搶去的,這種“仙”其實也沒多少“優勢”。
修行的根本是“去除貪嗔癡,勤修戒定慧”。不管是成“仙”,還是成“佛”,都要以“清心寡欲,淡泊不爭”為原則,否則即使成了“道”,也是“魔道”。八仙的故事,有真事,也有傳說,更有不少虛構的成分。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我想只要有心,也能從中感悟到一些深刻哲理。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49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