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又稱中國玉、帝王玉、翠鳥玉等。礦物學中稱為硬玉,是一種由堿性輝石的無數細小纖維狀晶體交織而成的致密狀塊體。翡翠一詞,源自鳥的名字。漢代許慎《文說解字》中說,“翡,赤羽雀也,翠,青羽雀也”。即“翡”是一種紅色羽毛的小鳥,而“翠”則是一種青色羽毛的小鳥。由于“翡翠”鳥的羽毛很美,而古代的人們就將其做成飾品。后來,人們發現了如同翡翠羽毛般彩亮的玉石,遂以翡翠相稱。
按珠寶玉石的分類,翡翠屬于玉石中的一種,以其地質柔潤多姿,綠色嬌艷而聞名于世,被認為是玉石中最珍貴的品種,有“玉中之王”之美譽。人們把它與單晶質祖母綠的寶石一起,定為五月份的生辰石,象征幸福和幸運。中國人的翡翠視作珍貴的珠寶玉石品種,尤其是一些優質的翡翠價值連城。
據史料記載和出土實物考證,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翡翠的國家之一,這點學術界早已形成共識。如東漢史學家班固(公元32--92)所著《西都賦》中有“翡翠火齊,含耀流英”的記載。東漢科學家、文學家張衡(公元78--139)所著《西京賦》中有“翡翠火齊,絡以美玉”的記載。其中“火齊”為水晶之古稱,在這里翡翠與火齊并提,翡翠可能指的是一種玉石。已故著地質學家、礦物學家章鴻釗(1877--1951)先生考證后認為,翡翠在“漢時似亦有指玉類者”,“兩賦均與火齊并舉,且其上下亦均羅列珠璧之屬,而無及羽族之文,則翡翠非玉類乎?”由此可見,我國把翡翠做為玉石之名的歷史是十分悠久。
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在《歸田錄》中,把翡翠描述得更為確切。文曰:“余家有一玉罌,行制甚古而精巧,始得之,梅圣俞以為碧玉。在潁州時,嘗以僚屬,坐有兵馬鈐轄鄧保吉者,真宗朝老內臣也。識之曰此寶器也,謂之翡翠。云禁中寶物,皆藏宜圣庫,庫中有翡翠盞一只,所以識也。其后予偶以金環于罌腹信手磨之,今屑紛紛而落,如硯中磨墨,始知翡翠能金屑也。”但是,“翡翠”一次從何時開始,特指現代的“緬甸玉”或翡翠玉,則目前尚存在著一定的分歧。
從上述的史料考證中可知,雖然翡翠在古代就有使用,但并不廣泛,清代乾隆年間,隨著中緬貿易的發展,翡翠開始大量傳入中國。由于乾隆皇帝對玉有著特殊的愛好,因而大量的翡翠進入皇親國戚、達官顯貴、豪門臣賈階層,翡翠業隨之迅速興旺起來,翡翠逐漸流入中國上層社會。乾隆、嘉慶時期擺設用的山子,以及朝珠、扳指等大多都是翡翠制品,其產地在云南的騰沖、大理、昆明一帶,這一時期的器物,是清代翡翠制品的精華。清代中期后,翡翠開始盛行于世。到了清代末期,翡翠受到慈禧太后的特別偏愛,其身價陡然上升,慈禧所佩戴的首飾,以及所使用的杯、碗、盤、盒等餐具,幾乎都是翡翠制品。
據說,慈禧太后把翡翠飾物,看得比所有其他珠寶都貴重。相傳,有一位進貢者向她敬獻一枚大鉆石首飾,她卻不接受,反而喜歡那些小而精致的綠玉飾品。慈禧太后生前愛玉成癖,死后也身不離玉。據趙汝珍《古玩指南全集》引愛月軒筆記所記載,在慈禧太后陪葬的大量珠寶中,翡翠飾品從頭擺到腳。頭頂翡翠荷葉,葉滿綠筋,如天然一般,重二十二兩五錢四分,制價為281萬銀兩。腳下足旁有翡翠西瓜兩個,綠皮紅瓤,白子黑絲,估價為500萬銀兩。翡翠甜瓜四枚,白皮黃子粉瓤者2個,綠皮白子黃瓤者2個,估價600萬銀兩。另有佛108尊,除金佛,玉佛,紅寶石佛各27尊外,還有翠佛27尊,每尊佛重6兩。此外還有翠桃10個,綠色桃身,粉紅色桃尖,與真桃極為相似。還有翡翠白菜兩顆,綠葉白心,在菜心處,還落著一只滿綠的蟈蟈,綠色的葉旁,有兩只黃色馬蜂,栩栩如生,估價1000萬銀兩。另外還有很多翠簪,翠鐲等等首飾。后因慈禧墓被盜致使這些翡翠珍寶,大量流往國外。這些翡翠佳作,恐怕是世上最優質且絕無僅有的翡翠珍品了。
清宮舊藏翡翠品種中也相當豐富,主要集中于陳設、器皿、佩飾、文玩四大類。隨后至民國初年,愛好翡翠的風氣日漸興盛,玉石貿易量急劇上升。從史料及這些史實中可以看出來到了清代,特別是清末,翡翠在中國玉石文化及玉石貿易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49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