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時候,偶爾有同學或玩伴叫"石婆"。這些叫"石婆”的,都是男孩子。他們的名字中間有一個"石”字,這個字多半會伴他一生,成為身份證戶口本上的正式名字……也有些人長大后會另取一個名字,但這"石婆”也是他一生的小號。
當我長大一點,搬至縣城,接觸到很多的人,發現有更多的人名字中有"石″字,比如"石鼓,石波,石橋,石佑,石東,石巖,石道,石更″……等等,當時我就想,本來連著姓,叫某某,不是很好嗎,非得石什麼的,讓名字變呆板。
再后來,我發現一個規律,叫"石什麼”的,除了是男性,還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幾乎多是"三田一洞"的人……如果在別的地方,三田一洞以外的地方有叫"石什麼”的,那麼一定也是三田一洞的影響力,是鄰近的周邊地區,臨湘,通城,平江等地的人!
后來,我終于弄明白為什麼三田一洞的人喜歡用"石"字作名字了……"三田一洞”專門指的是公田,毛田,月田,渭洞,四個鎮的合稱,因為地勢居岳陽縣之東。這幾個地方,遠離縣城,山路崎嶇,雖然風景皆美麗如畫,但是,在以前的社會,因為地方偏僻,從這些地方搭車至縣城,最少都得一兩小時。如果在舊社會,沒有汽車的年代,憑腳力,一個青壯從這些鄉鎮來到縣城,需天剛朦朦亮出發走起,到晚上才能到達。因此,上幾輩老人中甚至有不少人一輩子都沒有到過縣城……相比今天,交通工具的發達,令人唏噓!人,越是走得遠,見識越豐富。。。
因為偏遠,因為貧窮,那些時代,就醫,成了難題。也可以說醫療條件也很差。于是乎,孩子們從出生以來,便幾乎是聽天由命的生長。運氣好,身體遺傳基因好的話,一帆風順地易長成人了。運氣差的,或是身體先天不足的孩子,偶爾傷風感冒或種痘種麻,一場病一場發燒就可以奪走孩子的生命或燒壞腦子留下殘疾。。。如此一來,做父母爺奶的,除了心疼和無助,也別無他法……
后來,不知道是哪一家的父母想到了一個法子——帶生病的孩子拜高山上的一座大石頭為干娘,這下,后臺可就硬扎了!一切都交給這石干娘了,是死是活也聽天由命了……
說來也怪,這生了病的小孩子自從拜了石干娘,過了幾天,奇跡般的好起來了!也肯大口吃飯了,也肯下地玩耍了……這樣一來,拜石干娘的事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就傳開了,十里八鄉的人絡繹不絕地去認石干娘,拜石干娘。。。有些小孩子,沒有生病,但體質偏弱,先天不足的,家長也會去祈求跪拜石干娘,讓石干娘佑護孩子一生健康,平安……
再后來,就發展到拜石干娘成了傳統!代代流行著,石干娘的腳下有香,有供,有牌座了……這石干娘,必定是一塊造型奇特,光滑的大石,奇石。
據老人們說,拜了石干娘的小孩確實百無一害!有好多孩子生關,種麻,出痘,奄奄一息了,死馬當活馬醫,去拜個石干娘,許個愿,好了還個愿,奇跡就會出現……你看,"石虎,石牛,石羊″……等等這些壯漢子,當年都是病懨懨的,在鬼門關走了一遭的孩子……
拜石干娘,也許是心理作用。圖的是精神寄托!如同溺水的人抓住稻草當救命的工具一樣……一旦走投無路時,病急也會亂投醫!心理一旦有了依靠,便如緊繃的弦放松了,對待生病的孩子也會冷靜,從容,心安了,平和的心態有助于照顧好病中的小孩……也許,拜石干娘還有幾個好處:治好了孩子,不圖回報;也不會就此收高昂的費用;更不會到處喧嚷;孩子長大成人時,有了功名利祿,石干娘也依然沉默,并不索取回報……
拜石干娘,在偏遠的農村,至今也還有點遺風!雖然,隨著知識的普及,如今破除了封建迷信,醫療條件也日益完善,但是,一些人的內心深處,山上的大石頭也是有靈性的,它會守佑一方人的安危……所以,他們永遠記掛著石干娘的好……
各位看官,你們那里有拜石干娘的習俗嗎?你們那里關于小孩子的成長又是什麼樣的風俗呢?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49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