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有上下五千年的萬史,也造就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是民間老百姓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的總結,有的是對民間生活的描述,也有的是對于生活的思考,因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就比如農村老一輩人常常說的“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描述的就是舊時社會人們的生活狀態,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這句話都說了什麼。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更夫出現的原因,在古代沒有手表這些計時工具,所以人間就遵循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規律,雞叫了就起床干活,日落西山就回家吃飯,計時全靠大自然。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的情況還是會需要計時,所以人們就根據日出日落的影子移動規律,發明了日晷,把一天均等的劃分為12個時辰。但是白天的時候有太陽,還能看時辰,晚上沒有太陽可怎麼辦,由此就產生了一個專門在夜間報時的職業,更夫也就由此產生。人們還將夜晚分成五個時間段,單位是“更”,從日落之后的第一更,每隔一個時辰就要報時一次,一直到天亮時候的五更,打更人一天的工作才算完成,所以“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就是不同時間對應的不同的情況。
一更人一更,是戌初一刻之后的一個時辰,就是在七點十二分至九點三十分左右,這個時間剛好是是黃昏時分,人們有的剛剛結束了一天的勞作,奔波在回家的路上,有的正在家里吃飯,都還沒有休息,所以是“一更人”。
二更火二更,指的是亥初三刻之后的一個時辰,也就是差不多晚上二十一點至二十三這個時間段。這個時間點夜幕已經降臨,家家戶戶點起蠟燭,燈火通明,做睡前最后的準備工作,所以是“二更火”。
三更鬼三更,差不多是凌晨十二點到兩點之間的時間,是在子時之后,古人人們認為,子時之后,陽間的人都已經睡下,這個時間陰間的鬼門就會打開,鬼魂可以趁機進入人間游蕩,而陽間的人們也會因為害怕撞見鬼魂,在這個時間點是一般不會出門的,在街上的只有鬼魂,所以是“三更鬼”。更夫通常在這個時間打更也是為了給夜晚出行的人提個醒,不要三更半夜被路上的東西吸引了。
四更賊四更,是丑正二刻后的一個時辰,也就是凌晨兩點二十四分至四點半左右。人的睡眠有深度睡眠和淺度睡眠,人一般到凌晨一點到三點之間會進入深度睡眠,這個時候一般的細小的聲響并不會將人吵醒,所以小偷就會選擇這個時間出來活動。這一點在古代的作戰中也經常出現,軍隊在偷襲敵方軍營或者是突擊作戰的手,都會選擇在陵城或者是后半句進行,因為這個時間正是守備人員最疲憊的時候,也是人睡的最深的時候。所以“四更賊”就是提醒大家在睡前做好防盜措施,并且更夫在街上打更,也會起到監督的作用。
五更雞五更,差不多是在凌晨四點多至七點左右,這個時候天剛剛亮起,公雞開始打鳴,預示著新的一天的到來,一日之計在于晨,所以在古人一門一般睡的很早,起得也很早,雞叫之后就要起床下地干活。所以更夫也會通過打更來提醒大家開始忙碌的一年,這個時候更夫一天的工作也就完成了。
其實更夫的作用不僅僅是報時,還是古代的消防觀察員和保安呢。古代燃燒煤油燈或者是蠟燭,建筑又都是木制材料,所以很可能發生火災,更夫夜晚打更也會巡視街道的安全情況,還能防止盜竊事件的發生,更重要的是,我們都知道在古代實行宵禁,更夫常年巡夜,如果夜里有人家生病了,更夫可以及時知道,并幫忙找郎中,由此可見更夫在古代的重要性。
小編有話說:更夫這個職業誕生于漢朝,在那時候一直都是有鄉里的理正或者是城市的管理者雇傭當地的老百姓擔任,一直到明代,巡夜人這個工作由老弱病殘的窮人充任,是為了給他們一個自力更生的劇會。發展到清代,朝廷為了加強管理,更加開始重視巡更的作用,因此巡更的就成了官差,即公務員,需要考核才能上崗,也多選用一些身強體壯的人。到民國時期,鐘表普及了,更夫這一行也就逐漸被淘汰了,我們知道的歷史上最有名的更夫就是孫中山先生的父親了。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49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