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我國,自古以來,婚姻就被作為人生中的重要事件看待,由此制定出了一套婚嫁行為規則,而按此規則進行的婚姻關系才能得到社會的承認。婚俗是維持社會秩序的重要方式,也是傳遞香火,延續社會文明的重要儀式禮節。
雷州人的傳統婚嫁,有著中華民族傳統的內容和形式,但由于受到百越文化、俚僚文化、閩南文化和中原文化的長期滲透和融合,又保留有本土自身的習俗和特色。隨著時代的前進,社會的發展,不少紛繁的婚俗也在改革、在變味,但一些古老的習俗仍在民間流傳,并以另一種方式在雷州傳承。
01婚前禮俗
在舊社會,雷州男女一般到了十一、二歲,就會有媒人來給#做媒。首先,男方會遣媒人送個禮盒到女家,盒子內裝有檳榔、果品、紅糖等。富裕人家用銀盒、錫盒或精制漆盒,窮苦百姓則用彩布包裹禮品。若是女家初步同意,則由家中長輩開盒取出一個檳榔,俗稱“吃了人家檳榔”。雙方父母既應允聯婚,媒人則索來姑娘的“命書”(生辰八字)送到男家,男家也拿出自家兒子的“命書”,通過算命先生“合命”。如認定雙方的“八字相生”了,男家就擇個吉日,裝備“身份”和禮物,差人送到女家。至此,一對從未相識或未曾互相了解的男女的婚姻大事就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給定了。
睇屋舍:當今社會,“媒約之言,父母之命”的婚姻基本上不存在,自由戀愛已成主流,但介紹提親仍有部分。婚姻是大事,女方和家人都想知道對方的住宅、家景、生活狀況,需到男方家中了解情況,于是便有個“睇屋舍”或“睇門弟”的習俗。過去,是女方父母派人到男方察看,男方設宴款待,送贈來人紅包。現時,女方可堂堂正正到男家,一者了解情況,二者男方也想讓家長過目,仍含有“睇屋舍”的遺風。如果女方是第一次到男家“睇屋舍”,為討吉利,宴上不能有“雞”,要麼是“鴨”就是“鵝”(“鴨”的諧音為“押”,意為“將婚事押成”;“鵝”的諧音為“訛”,意為“將婚事訛成”),此外,菜譜里不能有“蛋”,因為蛋會“壞(雷州話‘推’)”,有“婚事會壞掉(雷州話‘推’)”之兆。
合命:即“討八字”,索要女方的生辰八字。如果男女雙方對彼此都滿意,男方父母就討回姑娘的生辰八字,即請算命先生推算,如果男女八字相合,就可以向女方提出訂盟,并送去彩金彩禮。如有相克,算命先生可提議用一些辦法補救減克,使“有情人終成眷屬”。算完命之后,還要去給其他算命先生“盤命”,意為再次推算生辰八字相合或相克。雷州有些地方還會將女方八字置于男方神龕上或米缸里,經過三天后,若男方家中六畜平安,即被認為“合命”。
請期:男女雙方合八字后,下一步是“擇日子”或“擇時辰”,即擇定結婚的良辰吉日,一般也是請算命先生擇日,現在有的人通過看“通書”(日歷)而定日期,目的都是祈求討個吉祥日子。不僅如此,算命先生還會根據女方生辰告知她“拾臉”的日期、時辰和方位,男方“過禮”的日期,以及結婚日新郎進門時忌什麼屬相在旁等事項。
問嘴:結婚的日子擇定后,男方略備籌禮,以“庚貼”的形式將娶親日子托媒人送到女方家,征詢女方父母的意見,倘無異議,則照此辦理。現在很多人覺得“庚帖”麻煩,所以在擇定日子后一般是電話告知女方。同時,要問女方“過禮”時需要什麼聘禮、需要多少等事項。
過禮:即下聘禮。聘金多少,視家庭貧富而定。送聘禮有一定程序,需用紅紙寫“庚貼”和“禮目貼”各一份。男家過禮時通常有一擔在餅家定做的糕餅——過去由自家動手制作,兩筐上分別放置檳榔盒和紅包。檳榔盒是一個銅制的六角棱形盒子,盒里裝著一對檳榔,一對金釵或首飾。女子接受了的檳榔,就表明同意婚事。檳榔,即“賓門之郎”,意思是自家的貴賓,女兒的郎君,“檳榔”之名由此而來。有些地方會要求聘禮中放對雞(雌雞、雄雞)、豬腿、檳榔、禮餅,數目均為雙數,取意好事成雙,由媒人送往。女家收到聘禮后,會把一些禮品如喜糖喜餅之類,分贈親友鄰居,告之女兒出嫁在即。
前言在我國,自古以來,婚姻就被作為人生中的重要事件看待,由此制定出了一套婚嫁行為規則,而按此規則進行的婚姻關系才能得到社會的承認。婚俗是維持社會秩序的重要方式,也是傳遞香火,延續社會文明的重要儀式禮節。雷州人的傳統婚嫁,有著中華民族傳統的內容和形式,但由于受到百越文化、俚僚文化、閩南文化和中原文化的長期滲透和融合,又保留有本土自身的習俗和特色。隨著時代的前進,社會的發展,不少紛繁的婚俗也在改革、在變味,但一些古老的習俗仍在民間流傳,并以另一種方式在雷州傳承。01婚前禮俗在舊社會,雷州男女一般到了十一、二歲,就會有媒人來給做媒。首先,男方會遣媒人送個禮盒到女家,盒子內裝有檳榔、果品、紅糖等。富裕人家用銀盒、錫盒或精制漆盒,窮苦百姓則用彩布包裹禮品。若是女家初步同意,則由家中長輩開盒取出一個檳榔,俗稱“吃了人家檳榔”。雙方父母既應允聯婚,媒人則索來姑娘的“命書”(生辰八字)送到男家,男家也拿出自家兒子的“命書”,通過算命先生“合命”。如認定雙方的“八字相生”了,男家就擇個吉日,裝備“身份”和禮物,差人送到女家。至此,一對從未相識或未曾互相了解的男女的婚姻大事就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給定了。睇屋舍:當今社會,“媒約之言,父母之命”的婚姻基本上不存在,自由戀愛已成主流,但介紹提親仍有部分。婚姻是大事,女方和家人都想知道對方的住宅、家景、生活狀況,需到男方家中了解情況,于是便有個“睇屋舍”或“睇門弟”的習俗。過去,是女方父母派人到男方察看,男方設宴款待,送贈來人紅包。現時,女方可堂堂正正到男家,一者了解情況,二者男方也想讓家長過目,仍含有“睇屋舍”的遺風。如果女方是第一次到男家“睇屋舍”,為討吉利,宴上不能有“雞”,要麼是“鴨”就是“鵝”(“鴨”的諧音為“押”,意為“將婚事押成”;“鵝”的諧音為“訛”,意為“將婚事訛成”),此外,菜譜里不能有“蛋”,因為蛋會“壞(雷州話‘推’)”,有“婚事會壞掉(雷州話‘推’)”之兆。合命:即“討八字”,索要女方的生辰八字。如果男女雙方對彼此都滿意,男方父母就討回姑娘的生辰八字,即請算命先生推算,如果男女八字相合,就可以向女方提出訂盟,并送去彩金彩禮。如有相克,算命先生可提議用一些辦法補救減克,使“有情人終成眷屬”。算完命之后,還要去給其他算命先生“盤命”,意為再次推算生辰八字相合或相克。雷州有些地方還會將女方八字置于男方神龕上或米缸里,經過三天后,若男方家中六畜平安,即被認為“合命”。
請期:男女雙方合八字后,下一步是“擇日子”或“擇時辰”,即擇定結婚的良辰吉日,一般也是請算命先生擇日,現在有的人通過看“通書”(日歷)而定日期,目的都是祈求討個吉祥日子。不僅如此,算命先生還會根據女方生辰告知她“拾臉”的日期、時辰和方位,男方“過禮”的日期,以及結婚日新郎進門時忌什麼屬相在旁等事項。問嘴:結婚的日子擇定后,男方略備籌禮,以“庚貼”的形式將娶親日子托媒人送到女方家,征詢女方父母的意見,倘無異議,則照此辦理。現在很多人覺得“庚帖”麻煩,所以在擇定日子后一般是電話告知女方。同時,要問女方“過禮”時需要什麼聘禮、需要多少等事項。
過禮:即下聘禮。聘金多少,視家庭貧富而定。送聘禮有一定程序,需用紅紙寫“庚貼”和“禮目貼”各一份。男家過禮時通常有一擔在餅家定做的糕餅——過去由自家動手制作,兩筐上分別放置檳榔盒和紅包。檳榔盒是一個銅制的六角棱形盒子,盒里裝著一對檳榔,一對金釵或首飾。女子接受了的檳榔,就表明同意婚事。檳榔,即“賓門之郎”,意思是自家的貴賓,女兒的郎君,“檳榔”之名由此而來。有些地方會要求聘禮中放對雞(雌雞、雄雞)、豬腿、檳榔、禮餅,數目均為雙數,取意好事成雙,由媒人送往。女家收到聘禮后,會把一些禮品如喜糖喜餅之類,分贈親友鄰居,告之女兒出嫁在即。
回禮:女方受禮后,需“回聘”,又叫“回盤”,也開具“通名貼”和“禮目貼”,一般退送男方來禮若干,增添己備禮物,比如錦袋、種子、扇子等。安床:雷州人對結婚新房的安床十分重視,根據算命先生算的安床日子,專請相貌好、多子多福的、命好的夫婦擺設床鋪,這時主家會給安床人紅包。通常,安床的要求是床門向窗,衣柜順堂,門不對柜,鏡不向床,并按照安床鋪、升帳、開鋪等步驟進行,還在床上撒些花生、紅棗,象征早生貴子,現代人還會在床上放些喜糖、喜餅和紅包等。拾臉:“拾臉”亦稱“咬臉毛”,是一種在民間已流傳上千年的原生態美容術,以棉線絞除臉上的絨毛。古時,這是一種隆重而體面的美容方式,現在也是雷州半島地區未婚女子在出嫁前做的一種習俗。女子出嫁前,家長請“多福多男”的嬸嬸給出嫁女“拾臉”,以求容顏皎妍,婚后沒“毛屎”(意同“磨擦”)。出嫁女的“拾臉”十分講究,比如是在什麼時辰進行,“拾臉”時忌什麼屬相的人靠近,還有要遵照“請期”時算命先生說的方位來坐。
解貴:這是雷州婚俗特有的一種儀式。農村的小孩出生后,為求平安成長,普遍到廟里“契神”,由廟祝給小孩掛上用紅繩串成的銅錢線,俗叫“拴貴”。小孩長大要結婚,就要“解貴”,在結婚的當日進行,在庭院擺上香案、供品,請道士來“解貴”,也有到廟宇通過廟祝“解貴”。講公知:在結婚當日(一般在凌晨),男家要請道士到自家家廟(雷州話叫“廳間”)“講公知”,意思是告訴祖先家里誰人要娶妻,家族要增加新人。道士講的內容通常是新娘叫什麼名字、是哪里人、家里是什麼情況,并求祖先保佑婚禮一切平安順利等。02正婚禮俗在別的地方,新郎大多親自到女方家門口迎接,但雷州人不是如此,新郎一般是到半途迎接。現代人則是提前在鎮上或縣城的酒店開好房,讓新娘、送嫁姨等暫住,結婚當日新郎再去酒店接新娘過門。時代不同,雷州迎親的儀仗也有差別:民國前以花轎接親,新中國成立初期步行迎新,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自行車迎親,還有的坐大巴,90年代后開始有以小車迎親。有雷歌“祖母坐轎哭著嫁,媽唱嗨啦到爸家,姐坐鳳凰哥來接,我坐奔馳真快也”,反映了迎親風俗的時代變化。迎親的過程,新娘不得下車,以致以前坐轎的新娘,碰上路途遠憋不住時,有的新娘尿濕了褲子,新娘怕過不了這一關,出家那天不敢吃東西。哭嫁:哭嫁是雷州半島婚嫁民俗的一絕。舊時農村的女子多包辦婚姻,沒有自由,嫁人之后,命運難料,面對舊勢力又無力擺脫,便用“哭”來訴苦和反抗,久而久之,成了婚嫁的一種習俗,世代相傳。出嫁前一天,姐妹、女伴都來“送嫁”。夜晚聚集閨房行“哭嫁”禮,傳授婚育知識。哭嫁時有特定的調子,有一定的內容。腔調抑揚頓挫、委婉動人。內容主要是傾訴父母恩、姐妹情、離別愁等等,如泣如訴,別有一番情致。過去哭嫁在雷州半島農村很盛行,不過婚姻自由之后便少了甚至消失。與此同時,留下來的“哭嫁歌”充滿格式和韻律美,逐漸發展成雷州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
@忌回頭:在出嫁路上,出嫁女不準回頭看,有種說法是新娘如果回頭看,未來生的子女會長得像娘家人。送親:女兒出嫁日,家長會邀請村里姐妹10人至20人當“送嫁姨”,護送新娘到夫婿家完婚。以前因為交通不便,“送嫁姨”通常會在村里留宿,但男方家房間有限,所以只能安排到村里各戶人家暫住一晚。現在交通十分方便,送親隊伍一般是早上出發,吃完喜酒后,于當天下午返回。迎親:迎親是婚禮重要的一環。舊例不少新娘出嫁當夜,要“坐夜”不睡,等候迎娶,零時到上午11時是合適的出門時辰。舊時代的新娘出門,雙腳不得到地,由姐妹們攙扶,一路鋪上草席,直到轎門(意思是不準帶走娘家泥土,否則對娘家不利),新娘上轎之后,轎夫關好轎門,由女方長輩貼上封條。此時,轎里新娘又有“踢轎門”風俗,一般踢三次,一邊踢一邊哭嫁,哭嫁內容與待嫁之夜相差不遠。然后,轎夫抬起花轎進退三次,再由兩個十二三歲兒童扶轎相送。送嫁隊伍還有陪娘、抬箱、抬簀、擔羅傘的人佚以及吹打手等,鑼鼓嗩吶聲響徹云天,一路熱鬧。兒童送到村口,便與新娘交換紙扇回家。于是,送嫁隊伍伴隨新娘直抵夫家。途中,若是遇上過河,轎夫要提醒新娘投下錢銀,作為河錢。現在迎親隊伍經過路口放鞭炮,過橋扔硬幣就是這種風俗的遺風。
打扇頭:花轎臨門,新郎先向轎門行一個禮,然后親手揭開封條,由嬸嫂二人攙扶新娘下轎,姍姍步到門前。此時,新郎站于大門一側高凳上,用摺好紙扇敲打新娘頭頂三下,俗稱“打扇頭”。打扇頭的意義各地傳說不一,有的說是圖吉利:“一打多兒孫,二打孝高堂,三打興六畜”。有的說是女人要講三從四德,新娘初入門,先要給她一個“出嫁從夫”的下馬威,以免今后回過頭來欺負丈夫。不過現在“打扇頭”的風俗幾乎消失了。
謁祖:雷州有些地方的新郎和新娘進村后的第一件事是要經過村里的土地廟并拜謁,然后再到家廟行“謁祖”禮,跪拜天地、祖先。有些地方的新郎新娘則是在婚后第二天再謁祖。打白虎:在娶親那天,人們擔心“日子”犯著“白虎”,害怕新郎新娘被“白虎”拆散,因而要趕打“白虎”(意為驅走白虎),也有一種說法是擔心新娘未來懷的是“白虎”,生不了孩子,故要趕走。打“白虎”是將幾塊肥肉在簸箕上,讓一位長輩一只手托著簸箕,一只手拿著一根小木棍,在大門口站著,有的地方則是用細繩掛起肉和餅,當新郎新娘進大門前,飾白虎者上前搶肉,此時趕白虎者即用小木棍趕打“白虎”。爬高:雷州話俗稱“交樹”,家中有兄弟姐妹,若因其他原因哥哥無法娶進嫂子,但妹妹不得不出嫁或弟弟不得不娶親,則在妹妹或弟弟大喜的當天,當哥哥的得去“爬高”,說是爬得越高,以后將會碰上桃花運。現在雖然不用爬高,但哥哥在弟弟的新娘進門時要回避,而新郎和新娘須給尚未婚娶的兄姐“交樹錢”。過門坎:到了新郎家附近,新娘帽由兩名牽娘挽出花轎(現多為轎車),走向新郎家的中堂門,跨過門檻。一跨而進即大吉大利,若踏中門檻,日后會給夫家招災惹禍。踏腳:是在新娘進門后,家婆為了宣示自己在家中的地位,避免以后被媳婦欺負,上前用腳踩新娘的腳,為的是給對新娘下馬威,踩得重新娘日后才聽家婆的話。現在這種習俗比較少見,即使有也只是象征性地踩一下。松腰:出嫁前,女子的腰上會用紅線綁上銅錢,有“大袁頭”的則放在紅包里系上,現在沒有“大袁頭”的則往紅包里放硬幣。待新娘進入新房,家婆再給新娘解下,這叫“松腰”。請檳榔:進門后,新郎、新娘端檳榔盒,先請雙親,后請其長輩吃檳榔,其他同輩或晚輩都不能吃。長輩吃檳榔時,須給“檳榔錢”壓彩,以示對新人婚姻的祝福。吃檳榔也是新娘正式成為家中一員的儀式。有的地方還有“請糖水”的習俗,這個只要是請自家人喝,說是喝了糖水心變甜。擺酒:雷州人把婚宴稱“擺酒”,是婚禮的重頭戲,雷州話叫“做西”(雷州話音),喝喜酒叫“吃西”(雷州話音)。過去農村擺結婚酒,是用寄聲的方式傳遞信息,現在通常發請帖通知,并用個紅袋裝好喜糖喜餅一并送去,請帖送不到的則打電話。在婚宴前,新郎家要與村里或隔壁村廚技好的“民間廚師”一起商量,算計需要菜料,提前購買備貨,賒借盤碗桌椅,吉日良辰的喜慶日子,不但自己要親自動手,還要麻煩數十名兄弟嬸嫂過來幫忙,喜宴散席后要清洗盤碗、送還桌椅等,前前后后忙得不可開交,場面十分熱鬧喜慶。不過現在一些家庭為了省時少事,不再自己忙里忙外親手燒火炒菜做飯,而是請來家宴廚師備料掌勺,全部附帶飯桌椅子、筷碗盤碟等酒席必備用品,把自己從廚房灶臺里解放出來,專心接待招呼親戚客人,還有一些主家干脆直接在酒店或大排檔“擺酒”。
農村的宴席大多在屋旁的空地或樹下擺開,時近中午,一陣噼噼啪啪的鞭炮聲響起,意味著婚宴開始了,客人便入席喝酒吃飯,城市人擺酒大多是在晚上,因為現代“上班族”在下班后才有時間。至于婚宴上的菜,以前大多是蘿卜、葛薯、米粉、面條、黃豆、咸魚、豬肉等加工的低檔菜肴,雞、鴨、鵝肉極少,那時這些家禽農家買不起。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結婚擺宴也變得講究起來,通常有14菜加2湯,湯是一咸一甜,而雞、鴨、鵝、羊、海鮮等美味佳肴自然少不了,其中的“雷州三絲”、“八寶飯”是婚宴上必不可少的菜式。婚宴的菜越來越豐富,而赴宴的“利是”款也越來越多,通常是50-200元之間,富裕者或關系好的甚至四位數、五位數,成了名副其實的“高價飯票”。打外茶:又稱鬧洞房,是雷州人舊時婚禮中的一種習俗。新婚之夜,新郎家請八音班演奏喜樂,營造歡樂氣氛,儀式開始:首先,新娘在鬧洞房者的簇擁中由“送嫁姨”(送親隊代表)牽引著,圍繞著擺滿糖果與熟雞的八仙桌轉,與新郎方的好命大嫂行對面禮(又稱“牛踏稻禮”,因為新娘繞著八仙桌轉像農村中牛繞著谷場踏稻)。然后,由新郎的同窗或好友唱“土歌”(即雷歌),對新人打趣逗樂,有的現編一些影射新郎新娘的歌謠,或說些有關情愛的“黃段子”,讓新郎新娘羞愧,難以應對。待鬧到盡興,新人行禮道謝,儀式結束。
“打外茶”歌是流傳在雷州半島的“鬧洞房”歌,計有200首。鬧洞房者大多諳熟歌詞,可臨時即興演唱。以前“打外茶”的形式頗似“單出仔雷劇”(即短雷劇)表演,人物角色比較豐富。現在形式簡單了許多,有的人家只是請村里會唱“打外茶”歌的老人過來唱幾首就好。有的地方還在廳堂擺上一只雞,而雞頭則是其中的重點,在唱完“打外茶”歌之后,眾人上去搶雞頭,然后新娘再用紅包贖回雞頭。因為雞頭的寓意是生一個男孩,贖回雞頭是為圓新娘一個生男孩的愿望。
03婚后禮俗謁祖:有些地方第二天早上,新郎、新娘到家廟行“謁祖”禮,跪拜天地、祖先。回路:婚后三日,新娘回娘家,稱“回路”,也叫“歸寧”。在歸寧當天,娘家人先早早把東西送到新郎家,里面裝有一對長襯衫、一對鏡子、一對梳子、一對紅線、一包鋒針、一對紅拖鞋及一對毛油,然后在新郎家吃過早飯后,再和新郎新娘一起“回路”。回娘家得備辦一些糖果為禮物,不能空手。女家會把部分禮物分送親朋鄰里,表示女兒已出嫁,在婆家一切順利。當天下午日落前,新娘必須返回夫婿家,一說是如此比較容易生男孩。
送年:新婚當年的臘月二十六左右,女方的家人和親戚需置辦一些禮物到男家走親戚,意為“看年”,通過這種的習俗來確認女方的親戚和男方家建立了親情關系,也叫做“認親戚”,以后彼此就可以常來往。做尼官:婚后第一年初二,女婿備辦新年粑(葉搭餅等)、閹雞等禮物,到岳父岳母認親,俗稱“做尼官(郎官)”。尼官帶來的喜餅叫“尼官餅”,它的餅皮要軟要甜,餡子要塞得飽滿,個子要大要勻,油水要足,這樣,岳父岳母給村里近鄰分發“尼官餅”時,才能博得稱贊,才算體面。這時,岳父岳母也得備酒宴招待,稱“待尼官”。是日習俗,夫婿不宜給任何人派紅包,而岳父岳母則必須給女兒女婿派紅包,以示祝福。
在舊社會,“戲新郎”漸成一種習俗,文雅的不文雅的戲弄,都使新郎視拜年為畏途。比如有問新郎多少歲的,卻問“尼官貴庚?”有的新郎誤以為是問耕多少畝田,答道“田沒多,耕三、四畝”(耕與庚同音)。有人在傍提示說“人是問你活多年歲?”誰知新郎又誤以為是問過年買了多少年貨,因而答道“年貨都用完了。”(雷州話“年歲”與“年貨”同音)。這種情況雖屬個別,但新郎于拜年之前要先學習點禮節和常識,以免出丑,卻是普通的現象。舊時,小村小戶人家不敢與大村大戶人家攀親,其中一條就是怕拜年關不好過。住外家:20世紀70年代前,新婚女子有“住外家”的習俗。有些女子連續住娘家數年,只是逢年過節或生孩子才回夫家小住。這一古代習俗,對保護早婚婦女身心健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現在一些地方,新娘婚后會回娘家住上幾日就是“住外家”的遺風,意指不忘父母恩。
結語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雷州民俗文化包括雷州傳統婚俗文化正面臨著不斷消亡的危險。雷州傳統婚俗文化作為歷史發展的產物,既有精華也有糟粕,因此需要我們在研究繼承及弘揚過程中以科學辯證的態度來對待,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弘揚。以上,我們以尋覓歷史履痕的眼光,踏訪文明流芳的夢想,整理并展現了雷州傳統婚俗文化,以實現理性認識并合理利用保護發展雷州婚俗文化的目的。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48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