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四柱華蓋八字三陰的男命好嗎

解夢佬

小編導讀

“上病下取”是中醫常用的一種治療原則,是指疾病的癥狀表現在上部,而治療下部的一種方法。為什麼可以應用這種方法?臨床如何應用?國醫大師班秀文的總結如下——

“上病下取”是《內經》治療原則之一。《素問·五常政大論》云:“氣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張景岳對此段經文分析得很確切,他說:“氣反者,本在此而標在彼也。其病既反,其治亦宜反。故病在上,取之下,謂如陽病者治其陰,上壅者疏其下也;病在下,取之上,謂如陰病者治其陽,下滯者疏其上也。”

氣,是指病氣,即病理變化;氣反,即病氣相反之意,也就是說疾病表現的癥狀和疾病的癥結所在不一致,如病本在下,而病的表現卻在上,或病本在上,而癥狀卻表現在下。因而根據“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則,可以采取“上病下取”或“下病上取”的治療,才能達到預期的療效。

要掌握好“上取”和“下取”的治療方法,首先要弄清上與下如何區分,它的根據何在?我的體會是上下指部位而言,是相對的。它是根據人體臟腑經絡的部位和相互關系、經脈的循行路線及表里陰陽關系來劃分的。

人體是一個既分工又合作的有機統一整體,各組織器官是息息相關的。例如三焦是“決瀆之官”,但分而言之,則“上焦如霧”在上,“下焦如瀆”在下,從中焦、下焦來說,則中焦是上,下焦是下;心肺相鄰,同居上焦,但肺為五臟之華蓋,則肺在上而心在下;以肝腎而言,腎主封藏而肝主生發,則腎屬下而肝在上;以心肺與肝腎來說,心肺俱居膈上,屬于上,肝腎居于下焦,屬于下;足三陽經起于頭而走足,屬于上,足三陰起于腳而走胸腹,屬于下。

可見,上下的部位是相對的,但在相對之中,應以脾臟及臟腑之間的相互關系作為上下劃分的重點。因為脾居大腹而主中州,是上下升降的樞紐,上則可輸心肺,下能達肝腎,外則可灌四旁,凡脾以上則屬上,反之則屬下。其次要注意臟腑之間的密切關系。

例如腎主水屬下,心主火屬上;肺屬金主肅降而在上,脾屬土主運化則在下。這些關系,不僅從部位來說,而且是從臟腑之間的特殊關系來理解的,心與腎,必須保持相互交通,水火既濟的關系,才能使陰陽水火相互協調,保證人體的健康;脾為生氣之源,肺為主氣之樞,脾與肺,是相互滋生的關系,所以只有掌握好上下的劃分,才能分清什麼是“上病”,以便在治療上采取“下取”的原則。

人體上下部位的劃分,既然是從臟腑、經絡的部位以及相互關系而來,因而“上病”之所以“下取”,也是以經絡的循行、相互連屬以及臟腑之間的相互依賴為依據的。

01根據經脈的根結標本

人體的經絡是一個“內屬臟腑,外絡肢節”的系統,在內則連屬臟腑,在外則聯系筋肉、皮毛等組織。其中十二經脈的“根本”都在四肢,“標”和“結”卻在頭面和軀干,是“陰陽相隨,外內相貫,如環無端”(《靈樞·衛氣》),是氣血運行轉輸的道路。氣血的流通,陰陽的協調,都和十二經脈、奇經八脈有密切的關系。如經脈功能失常,則經氣不利,往往發生病變。

經絡的病變,既可發生于本經,又可涉及其他有關的經脈。例如手太陰肺經的病變,不僅出現胸脹、胸痛、咳喘、肩背痛等本經的癥狀,而且有發熱、溺黃等他經的癥狀。這是因為人體經脈的分布,不僅上下之間有“縱向”的聯系,而且在前后之間有“橫向”的聯系。

《靈樞·衛氣》云:“氣在胸者,止之膺與背俞;氣在腹者,止之背俞與沖脈。”所以《靈樞·邪氣臟腑病形》又說:“中于面,則下陽明;中于項,則下太陽;中于頰,則下少陽。其中于膺背兩脅,亦中其經。”可見通過經脈根、結、標、本的聯系,上病可及下,下病也可涉上,外病可傳里,內病也可達表。

02根據臟腑之間的聯系

五臟六腑雖然各有不同的特性和功能,但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臟與臟、腑與腑、臟與腑不僅在生理上有密切的聯系,在病變上也相互影響。所以根據臟腑之間的相互聯系,可找出病根之所在。

例如心與腎有陰陽水火升降的關系,當腎水不足,不能上滋心陰,以致心陽獨亢而出現心悸、怔忡、失眠甚則夢泄等心腎不交的癥狀,便可采取滋陰潛陽、壯水制火之法。又如肺與大腸有表里陰陽的連屬關系,若大腸實熱,腑氣不通,可以引起肺氣不利而胸滿、咳喘等之變,采用苦寒通便之法便可達到“瀉下可清上”的目的。

“上病下取”除了依據經脈的根、結、標、本和臟腑之間的密切聯系外,還要根據病情的具體情況而定。因為從病位來說有表里上下之分,在病性則有寒熱虛實之別。一般來說,表里寒熱虛實諸證,都可用“上病下取”,但外感六淫的病變及內傷虧損而導致“上盛下虛”的病變,用“上病下取”法療效較為滿意。

“上病下取”的臨床應用很廣泛,既用補法,也用瀉法;既有外治,又有內治;既用針灸,又用藥物。這是因為人體臟腑與體表苗竅有密切的聯系,內臟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都直接或間接影響到體表各組織器官,所謂“五臟有疾也,應出十二原”。在內臟發生病變要采取針灸治療時,可依照“五臟有疾,當取十二原”之旨,用補或瀉之法。

如針灸學家所推崇的四總穴歌“肚腹三里求,腰背委中留,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便是“上病下取”在針灸治療中的經驗概括。在藥物的治療,更是能補能瀉,既能內治,也能外治。

例如發熱、鼻衄、量多色紅、脈洪數者,此為肺熱熾盛之變,本《血證論》“火升故血升,火降即血降也”之旨,采用張仲景的瀉心湯加牛膝、白茅根、荷葉之類治之,便能達到釜底抽薪、瀉火止血的目的。

又如多年口舌糜爛、腰膝酸軟、脈細數者,此為虛火上炎,陰虛陽浮,火不歸原所致的上盛下虛之證,常用麥味地黃湯加少量肉桂反佐,引火歸原,往往能治愈多年的痼疾。

再如高血壓患者出現頭暈頭痛、目眩耳鳴、夜難入寐、指麻指顫等上盛下虛之證,每每投以三甲復脈之類而收到陰復陽潛之效。

在外治上,凡外感風寒頭痛、鼻塞者,用吳茱萸配生姜、生蔥搗爛,加溫外敷涌泉穴,則能振奮陽氣,疏通經絡,從而達到寒邪消散、表證解除的目的。

國醫大師經驗集

國醫大師班秀文教授七十年臨床及教學生涯的體會及經驗薈萃——

四柱華蓋八字三陰的男命好嗎

《國醫大師班秀文學術經驗集成》

本書介紹了國醫大師班秀文的治學方法、學術思想和獨有創新的心得體會,并有班老治療婦科經、帶、胎、產、雜疑難病案之薈萃,以及班老常用的經驗方,是班老臨床經驗之精華。全書內容豐富,資料翔實,博中有專。

版權聲明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國醫大師班秀文學術經驗集成》(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李莉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悅讀中醫推薦發表,封面及文中圖片來源于攝圖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48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