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易經》是一部打掛算命、占卜未來、趨吉避兇的書。其實不然,《易經》是闡述天地世間關于萬象變化的古老經典,是博大精深的辯證法哲學書。被譽為”諸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總綱領,蘊涵著樸素深刻的自然法則和和諧辨證思想,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結晶。
《易經》中三個簡單的字,上、止、正 ,到底代表著什麼!這三個字,形如玩文字游戲,細味之下,卻頗富哲理。
“上”字加一豎為“止”,“止”上加一橫為‘’正”。什麼是“上”呢?對生活抱有希望和充滿熱情,上進、積極、不氣餒、不頹廢,這是“上”;在上進的過程中,能夠知進退,能舍得,謙遜低調,適可而止,這是“止”;無論何種境遇,恪守為人的良知底線,活得問心無愧,這是“正”。上中有止,止中有上,方能守正,做到”上、止、正”,方可無憾一生。
“上” 字品讀
《易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是道,是自然規律,客觀存在的,其運動剛強勁健,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相應于此,君子處世,也應該像天一樣奮發向上,自強不息,遵循事物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辦事。人來到這個世上,一定要有奮發向上的心態,積極進取實現自己的目標,活得有朝氣、有斗志。可是當你一路求上進,你會發現時間不夠,精力也不夠,能力也不足,這是因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所以我們要在有限的時間內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進步,把個人能力發揮到極致。老子說:”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分辛勞,一分收獲。想要有所成就,就得付出足夠的努力,循序漸進,才有可以抵達終點的可能。
“止” 字品讀
凡事有度,適可而止。
“止”者,知止,適可而止,當行則行,當止則止。任何事情在求上進的過程中,都要適可而止。這個止非常重要,因為止不住沖過頭,那就完了。人的壽命是有限的,一路求上進,有足夠的時間嗎?有足夠的精力嗎?
常言道,過猶不及,適可而止。為人處事,見好就收;與人交往,適可而止;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
“正” 字品讀
“正”者,守正,心有正氣,胸有信念,人以正氣立,事行正道遠。“正”是行正道、行王道,我們說一個人很上道,就是從上到道。但是這當中經常會出差錯,會走上偏道,所以要及時調整,不斷拉回來,這就叫人生。
“君子以禮弗履”,就是教我們嚴于律己,奉君子之事,不做非分和違背正道的事情。
上、止、正,這三個字,都只差一點點而已,一個上加一豎就變止,止上面再加一橫就叫正。凡是中國字,有上面一橫下面一橫的,都告訴我們,上面那一橫叫做頂天,下面這一橫叫做立地。做人就要頂天立地,堂堂正正。
上、止、正這三個字,總結來說就是上同勁,止同靜,正同凈。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48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