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高丹 實習生 趙夢圓
人生海海,取自閩南方言,形容人生的廣闊復雜與不可預見性。麥家的作品《人生海海》以此為名字,出版的兩年間,也被許多讀者閱讀與討論。
最近,《人生海海》分享會在京舉辦。本書作者麥家、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北京朝陽醫院眼科醫生陶勇以及媒體人司徒格子,分享了各自人生的浮沉經歷。
麥家
《人生海海》講的是一個人在時代中穿行纏斗的一生。
麥家首先分享了自己寫作本書的故事,他談道盡管書里他幾乎沒有寫自己的母親,但主人公上校的一家人都可以視為母親的化身。在他的心里,母親特別重,特別大。母親用一生的忍辱負重為他撐起了人世的經驗,教他如何看待人生的苦難和仇恨。
“這兩年對我來說最大的事情就是我母親走了。我一直認為我從鄉村出來,能夠走到今天,都是因為我母親的福報。我母親出殯的那一天,來的人之多,場面之悲傷,讓我一下想到了上校被林阿姨帶走,離開村莊的場面。那個場面,確實和我小說里想象的場面驚人的相似。這讓我既感動又害怕,到底是文字有靈?還是我的母親在天有靈?也就是那一天,我忽然覺得,上校就是我的母親,他向我講述歲月的滄桑,時代的變遷,命運的浮沉,這些都是我母親的;他生命的厚度和難度也是我母親的。母親對歲月的承擔,對人生善惡的理解,都慢慢地滲到了我筆下的人物身上,這些人物有的因此變得可愛,有的因此變得更加讓我們尊敬。”
司徒格子表示,這本書對于他這樣的讀者意義非凡:“其實作者不需要把自己抽絲剝繭,去剖析父親、剖析母親、剖析他眼中的世界。但是麥家花了五年時間做了這個事情。我覺得今天的中國,今天的社會,太缺少這個東西了。我們的人生有許多的痛苦和困惑,經歷波濤洶涌而不自知——文學作品在過去幾千年里都在找答案。”
《人生海海》
人生似海,各有各的孤獨
在今天,人生海海變成了一種現象和話題。中國人喜歡用海來形容廣大,形容人生是多麼的變幻莫測。
出身北方的李敬澤,對這句福建方言有自己的理解——“我們中國還有一句老話,叫作萬人如海一身藏。就是這個世界上人很多,但你走在這麼多人之間,你是很孤獨的。這些人和你有什麼關系?這些人是否知道你是怎麼回事?或者說你在這麼多人里,想找一個人說說你是怎麼回事時,第一,你找不著人。第二,你還真不能說。”而這種孤獨他在自己的生活里卻很少能體會到,“盡管我是搞文學的,但我屬于心特大的。你問我極致的孤獨是什麼?我覺得那個時刻好像沒有到來。傷害性記憶在我這平復得很快。正是像我這樣的人才需要文學,我如果不看麥家老師的書、不看那麼多文學,我還真的不覺得人生有如此之豐富,如此之波瀾壯闊。文學也好,小說也好,都是在教育我們領會和承受人生的無常、人生的不如意、人生的有缺陷。我們記憶所及的偉大的文學作品,都是在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故事,來給我們講述這個根本的道理。”
李敬澤
而麥家則表示,李敬澤像是他的對照組:“我的童年是在如此辛酸的記憶當中長大的,這就決定了我的一輩子和他的一輩子是不一樣的。我的童年記憶,就像上校的恥辱的記憶一樣,讓人一輩子孤獨。他的秘密永遠不能跟人說,因為這個秘密,他失去了包括婚姻、愛情在內的最基礎也最深情的東西。這不是別人跟我講的故事,而是我從我自己的經歷當中不停地摸索出來的。我不想直接把我的經歷寫成小說,我想變化,魔術一下,最后千變萬化就變成了這樣。一定意義上,上校的這種極致的孤獨,也就是我的孤獨。”
陶勇說,人生海海,不但意味著海上的風浪,更意味著海里微不足道的每一滴水都無比堅強。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目睹過諸多患者的苦難,但無一例外的是,他們都扛過來了,這也給了他走出陰影的動力。
陶勇
陶勇也講述了屬于自己的至暗時刻:“大家知道去年我遭受了我的人生意外,這件事情突然要改變我的軌跡,就像你這輛車開這條路開順了,眼看著目標就在前方,結果突然來了急剎車。那個時候,所有我身邊的人,包括父母、朋友,告訴我好好休息吧,沒關系,反正醫院也不會開除你。”他談道,“我覺得那個孤獨感,好像來自于沒有人認為我應該還有自己的目標,繼續往前沖的可能性。所以后來命運也確實是很神奇,就像《人生海海》這本書里,到后半場你會遇到自己的人生升華。現在我找到了我的方向,利用‘科技’這把更先進的手術刀去治病,用‘科普’這樣更好的方式去治病。我們一起去做公益,心理關愛,職業培訓。我覺得我的職業生涯向前和向后都延伸了,人生更開掛了。這就是我自己戰勝孤獨和面對孤獨的方式。”
“不沉下去,比浮起來更重要”
書里有一句話引起了眾多讀者的共鳴,“敢死不叫勇氣,活著才叫勇氣。”有過強烈人生經歷的人會朝著哪個方向?陶勇說:“這些大起大落,就像麥家老師在書里說的,人生像硬幣,有正面和反面,如果你剛好遇到反面只能唉聲嘆氣。其實我自己,說實話走出傷醫事件也是勇氣。我覺得最大的傷害是委屈,吃的是草,擠的是奶,奶都擠干了你還覺得不好喝。就像書里的上校,他也是用金子打造的那套工具救了很多人,最后還是被很多人打,難道不會覺得很委屈嗎?委屈讓我們想不通,想不開,你會陷進去。但當你走出來,會覺得對人性的認識更加透徹。當你能更透徹地看待自己的人生和自己剩下的時間的時候,你就更強大。”
談到人生中那些無法選擇也無法回避的痛苦,麥家說:“任何人都想從中浮起來,但是我覺得,浮起來不是個人的事情。沉下去是個人的事情,可能你自己對自己缺乏要求,或者種種原因吧。但有一天你想浮起來,并不是說我修煉好了,我克服了那個困難,那個障礙,我就浮起來了。還需要一定的外力,你可以去追求,但同時要做好得不到的準備。我覺得不沉下去比浮起來更重要。”
陶勇說:“我最常見到的,看到大家往上浮的動力是牽掛。我常常聽到的一句話是‘我不能死,因為我家孩子還小’,或者說‘我不能瞎,我還要看著孩子考大學’。我覺得牽掛是一個方法。還有一個方法,是夢想。去年我經歷了那個事情之后,我和小伙伴們一起做了‘光芒計劃’,目的幫助視障人士走出陰暗。夢想也可以讓你走出眼前的痛苦,把視線跳得更遠,不去糾結,未必都想得明白。眼下的痛苦也許不一定合理,但你不去想,因為你還有事要做。看完了《人生海海》這本書之后,我覺得還有一種方法。這本書更像一桶帶有冰塊的冰水,它潑到你身上,讓你感覺你用刀、用劍、用盾牌去抵擋現實生活中的殘酷,這些做法只是一種幻想。但同時,冰塊打到你身上的難受的感覺又在告訴你,這些幻象當中的感受是真實的。這種感覺如果要描述出來的話,可能就是一種穿透,一種領悟,歷盡千帆后更加寬廣的胸懷。”
李敬澤再次從文學角度表達了對人生浮沉的態度:“不光是沉下去再浮起來,也有可能浮起來再沉下去,沒有方法,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是自己的,某種程度上,誰都教不了。但是,文學我老說它是一種情感教育,是一種情感訓練,它確實能夠讓我們體會、感受人生的復雜境遇和復雜情感。如果你是愛讀文學的人,或者你是愿意傾聽別人故事的人,我覺得哪怕你一生順利,你也是一個能夠很好地領會他人命運的人。這樣的人在他真正碰到自己的命運顛簸的時候,可能會做比較好的情感上、心理上的準備。”
當被問及記錄自己真實故事的隨筆和需要虛構的小說有何不同時,陶勇說:“隨筆給人更多的是直接的觀點,小說更多的給你的是開放性的思考,這些思考,將你和生活中的所感所悟、同頻共振給串聯起來。”麥家表示,小說和生活也是連體的。自己給小說人物不斷地加碼各種苦難,去激醒麻木的人心,喚醒讀者大眾對美的、善的、好的情感的需求,這不僅是文學作品的精神,更是文學要承擔的任務。在場的讀者們也就自己的人生經歷向嘉賓們進行提問。麥家感嘆:“我感覺有一種相逢。其實我們的生活比較真空,我一直生活在自己的苦難當中,跟別人一比,他們的苦難,他們的承受力,比我這個老頭還大。今天我收到的最大的禮物,是改變自己,而且是年輕人給我的力量,我覺得很慚愧,同時也很幸運。”
責任編輯:程娛
校對:劉威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48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