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趙峰時空八字圖片

解夢佬

“你們哪個是韓英喲,我想見見韓英……”

人群中,一位頭發花白的大娘嘴里念叨著,幾縷頭發被汗水浸濕,貼在激動得有些泛紅的臉上,褲腳沾著泥點子。

“大娘,我就是韓英。”一雙手握住另一雙手,大娘掌心粗糙的老繭和溫度,讓韓英紅了眼眶。

1987年冬天,一位大娘就是這樣握住韓英凍得通紅的手。“娃兒,給你暖暖。”30多年前,老百姓的手溫暖了韓英;這一次,她又感受到了同樣的溫暖。

2021年6月5日,一個平凡的日子。

這一天,又是那麼不平凡。

趙峰時空八字圖片

第903醫院“百名軍醫回老區”專家醫療隊來到嘉興南湖革命紀念館,瞻仰革命舊址,感受紅船精神。

軍委后勤保障部“百名軍醫回老區”醫療服務活動在革命老區延安啟動。當日,全軍160余所軍隊醫院在全國各地同步開展主題義診活動。

這一天,從各軍醫大學附屬醫院、部分戰區總醫院等醫療機構遴選抽組的12支專家醫療隊、160余名專家,分赴嘉興、井岡山等革命老區開展醫療保障,把溫暖送到老區人民的身旁。

他們,用這樣特殊的方式慶祝黨的百年華誕,用紅色基因為“紅十字”注入更多鮮亮色彩。

趙峰時空八字圖片

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姜軍教授(中)向91歲抗美援朝老兵董守欣(右)贈送保健知識書籍。

活動期間,各醫療隊開展義診巡診1.6萬余人,上門看望老紅軍、老戰士、老黨員780余人,幫帶老區基層衛生機構60余個,開展教學查房150次,組織疑難病例會診90余次。

軍委后勤保障部衛生局局長房彤宇說:“老區人民為軍隊衛生事業的建設、發展與壯大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軍隊衛生系統將積極發揮自身優勢,持續開展為老區人民送醫、送藥、送健康系列活動,全面助力革命老區衛生健康事業發展。”

有一種牽掛——

“讓老區人民記住名字,是人民軍醫最大的榮幸”

延安革命廣場,人潮涌動。一雙雙期盼的眼睛,等待著來自“大城市”的專家教授前來坐診。

“鄉親們,別著急,醫生馬上到了。”護士們態度謙和地耐心提醒大家,“每個人都能看上病,放心吧。”

趙峰時空八字圖片

義診現場,人潮涌動。

7點30分,從解放軍總醫院、空軍軍醫大學抽組的專家醫療隊隊員開始義診。因提前一周通知了義診時間,當天有1500多名群眾慕名而來。

63歲的鄧海燕排在隊伍前面,“我凌晨4點就從村里出發了,就想請軍醫們幫忙看看我疼了20多年的關節炎。”

結合鄧海燕帶來的CT檢查報告,王曉明為她按摩膝蓋。看著鄧海燕緊皺的眉頭漸漸松開,王曉明告訴鄧海燕:“你這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必須進行系統規范的治療。”

義診當天,軍醫們耐心解答群眾的健康問題。結束診療,鄧海燕從護士口中得知,剛為她看病的空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老年病科主任王曉明,是治療關節病的行家里手。

“能見到空軍軍醫大學的專家,這病再遠也得來看。”拿到處方,66歲市民張英說,“韓英主任為我們做過很多事,大家都記在心里。這次,我們都想來看她一眼。”

韓英是空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在長達10年的時間里,她跟隨醫院醫療隊多次來到延安。一來二去,當地許多群眾漸漸都知道了“韓英”這個名字。

趙峰時空八字圖片

參加過解放戰爭的老軍人任常錄(左二)為空軍軍醫大學專家醫療隊講述革命故事。

奔赴遠方,只為多看“你”一眼——聽說自己熟悉的軍醫來了,許多群眾從山里起大早來到義診現場。

“讓老區人民記住名字,是人民軍醫最大的榮幸。”面對老區人民的淳樸和熱情,年過半百的韓英,偶爾也會覺得不好意思。

輕聲詢問病情,留下聯系方式……每一次出診,韓英也從老區群眾那期盼的眼神中,讀到了信任和感激。那一種被需要的感覺,讓她總想著能為老區群眾多做些事。

對老區人民來說,韓英讓他們記住了一個人的名字,更記住了一群人的名字。人民軍醫——從戰爭年代至今,老區人民一直記得這個名字。他們之間濃濃的魚水情誼,穿越時空,綿延悠長。

翻過一重山,還有一重山。

“還有多久到?”汗水滴落白褂,軍醫們忍不住提問。

那天,東部戰區總醫院抽組的專家醫療隊來到連云港贛榆區。贛榆地處蘇魯交界,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和傳統。

城頭鎮興河村河東自然村,醫療隊員到91歲的葛則榮家看望。這位參加過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的老戰士,身上還留有炮彈的彈片。

“老人家,您平時吃飯口味重嗎?”心臟內科主任醫師彭永平為葛老聽診后,發現葛老血壓較高,便關心起老人的飲食習慣。隨后,彭永平為葛老寫下一張醫療保健卡,詳細記錄葛老的用藥情況,方便他今后就醫。

臨行之際,村民們又一次聚集起來。鄉親們把幾根剛從地里摘下的黃瓜塞到彭永平手中,黃瓜上的刺還有些扎手——手捧著這份“熱情”,彭永平感動得說不出話來。

走出村子,山間遍地綠色,鄉親們一直護送醫療隊員,走出去好遠。

有一種感動——

“被鄉親們需要的感覺,就像一條纜繩,讓我們舍不得離開”

門打開了,一張笑臉迎來一張笑臉。

吳衛平沒想到,這麼晚了,李小龍還能趕來,兩位老友交談甚歡。

吳衛平是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神經內科醫學部學術委員會主任,李小龍是延安大學附屬醫院黨委書記。

兩個人,一個在北京,一個在延安,他們已經相識近30年了。

20世紀90年代,李小龍來到解放軍總醫院神經內科攻讀碩士學位。學習期間,兩人結下深厚友誼。回到延安后,李小龍與解放軍總醫院的聯系從未間斷過。

一次次溝通,吳衛平見證了李小龍“從醫師到科室主任、學科帶頭人”的成長。一臺臺手術、一次次義診、一場場調研,北京、延安的軍醫們和山區群眾結下深厚友誼,也為老區醫療衛生事業振興帶來了希望和光亮。

趙峰時空八字圖片

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神經內科醫學部學術委員會主任吳衛平(左一)在延安義診現場對患者進行神經功能檢查。

“吳老師,每當和您聊起醫院的學科發展、醫療狀況,我們的話題總也說不完。”李小龍笑著說。

吳衛平心中明白,人才和技術是醫院發展的兩大支撐點,也是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對口幫扶工作的重點。

“我們希望通過技術幫帶,力爭每年幫助地方醫院解決一項醫療急需、突破一個薄弱環節、帶出一支技術團隊,積極開展臨床技術培訓等教學,留下一支‘不走的醫療隊’。”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領導告訴記者。

幫扶地方醫護人員、幫建縣醫院是一項長期的綜合性工程,不僅是看個病那麼簡單,多次參加對口幫扶工作的護士長游建平對此深有體會。

游建平是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感染病科護士長,曾獲第46屆南丁格爾獎。過去的健康醫療幫帶經歷,讓她認識了不少遵義當地醫院的醫護人員。

走進遵義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感染病科,游建平剛準備查房,就看到了一張熟悉的面孔——霍大浪。

幾年前,霍大浪就在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感染病科學習培訓,與游建平結下友誼。聽說醫療專家到醫院進行學科幫帶,霍大浪一早便守在科室門口迎接。

來不及寒暄幾句,兩人一同查房。碰巧,查房的病人里也有游建平的“老朋友”。“不久前,一名曾在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住院的病人,需要再次住院復診。他選擇了我們醫院,這就是一份信任。”霍大浪笑著說。

手機振動,一條微信躍然屏幕。“齊醫生,我們能夠做起搏器手術了。”信息來自平山縣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李小慧。

看著信息,聯勤保障部隊第980醫院的心內科副主任齊書英笑了。

導管、消毒鞋子、刀片、帶線針……一件件醫療器械整齊放于手術臺上。2018年初,平山縣人民醫院外科大樓導管室內氣氛緊張——該醫院首例起搏器植入手術即將進行。

擔任手術示教的齊書英穿上鉛衣,披上“薄荷綠”手術服,走進無影燈下的手術室。

“當時醫院沒做過起搏器植入手術,68歲的患者若不及時手術,性命危在旦夕。”平山縣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李小慧說,“手術很成功,病人有救了!齊主任不愧是‘白求恩的傳人’。”

4年時間,齊書英不知疲倦地幫帶著一批批醫生。

“被鄉親們需要的感覺,就像一條纜繩,讓我們舍不得離開。”齊書英這樣說。

有一種大愛——

“穿越時空,穿越山海,紅色是烙在軍醫信仰深處的印記”

清晨,一面旗幟迎風招展。河北平山縣觀音堂鄉,鄉鎮衛生院前人頭攢動。

73歲的王大娘,一瘸一拐來到“白求恩醫療隊”義診臺前。朱旅云為她脫去鞋子,小心查看大娘的傷勢。

朱旅云了解到王大娘有近20年糖尿病史,前段時間一不小心踢傷右腳腳趾,小小傷口卻久久不愈。子女常年外出務工,王大娘的病便一拖再拖……朱旅云為她仔細檢查病情,叮囑她盡快到醫院治療。

朱旅云曾是聯勤保障部隊第980醫院的內分泌科主任,退休后作為返聘專家,如今依然工作在一線。

在太行山老區,老八路、老黨員、老模范較多,醫療隊每次外出巡診,都會想辦法為他們提供各類醫療服務。

“偉大的‘白求恩精神’,表現在對中國軍人和人民都極端負責。”86歲的張長付仍記得兒時父輩時常提起的白求恩送藥的事:“那時候,如果不是白求恩大夫,老百姓都不知道要遭多少罪。”

80多年前,白求恩換上八路軍軍服,向聶榮臻元帥提出請求:把他“當一挺機關槍使”。接下來的烽火歲月里,這挺“機關槍”挺立在破廟中的手術臺上,出現在山西省五臺縣的“模范醫院”里。直到離世之際,白求恩還堅持看完最后一名病人才倒下。

“解放軍來了!軍醫們來了!”走進東北抗聯老區,聽到老區人民激動的呼聲,北部戰區總醫院醫療隊隊員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這是90多年前楊靖宇率領的東北抗日聯軍曾經戰斗過的地方。就是在這里,楊靖宇孤軍奮戰,打盡最后一枚子彈。

“傳承好東北抗聯精神,對我們來說,就是把老區人民的健康舉過頭頂。”神經內科副主任李曉秋說。

霓虹初上,一輪明月高懸夜空。月光下,漫步在延安新區,空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趙峰看到指示牌上的路名:遵義路。

去過很多老區,以另一個革命老區命名的道路,他還是第一次見到。

“我想去井岡山、遵義、延安、西柏坡這些革命老區看一看。”趙峰的父親也曾是一名軍醫,這也是他生前的最大愿望。那時候的趙峰還不懂父親。此時,漫步在這條路上,他突然間明白許多。

樹高千尺不忘根。即便相隔千里萬里,人民軍醫與老區人民的革命情誼不會改變。

“穿越時空,穿越山海,紅色是烙在軍醫信仰深處的印記。”趙峰說,“人民軍醫和老區人民本是一家人,我們來這里巡診,也是在尋找自己的根。”

抬頭望去,夜空中的月光愈發潔白,把前方的路照得愈加漫長。趙峰希望在這條路上走得慢一點、再慢一點,這樣他就能離父親近一些。

其實,這條尋找初心的路,人民軍醫一直都在跋涉。

無論今天、明天,還是未來,他們都在尋找的路上、回歸的路上。(陳小菁、崔寒凝、周娜、陳偉杰)(攝影:李航、康瀛月、胡永波)

來源:解放軍報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48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