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朋友有小孩出生,想讓我幫取名,對于這件事,我是果斷拒絕了,對于孩子取名應該是家里長者或有威望的人來取,就算是最好的朋友,我也只能提一些意見。現在讓我們了解一下取名的一些歷史知識吧!
一個嬰兒出生之后,家人就要為他取名。據《禮記・內則》記載,先秦時為孩子命名是有一定儀式的,時間一般在孩子出生三個月之后的某個吉日,由父親握著孩子的右手,另一只手托著孩子的下巴,嚴肅地為孩子取名。然后,方面由女師把孩子的名字遍告族中的婦女,一方面由父親把孩子的名字告訴有關官吏及族中男子,并逐級上報,記入文書,有點像后世的“報戶口”。在我國古代,一般人都有自己的大名、小名,字這樣三種形式的稱呼,士大夫階層又往往有號。大名又叫正名、學名,一般是孩子入學讀書時由老師所取。
小名又叫乳名。在嬰兒三朝、滿月或百日時命名,一般都要請長者或有威望的人來取,有的則請算命先生來排生辰八字,孩子五行中缺什麼,就在名字里補什麼。比如五行缺金,名中就帶“金”;缺木,就帶“木”,以此類推。命名時要把所取乳名寫在紅紙上,貼于土地神龕邊,上書“命名大吉”、“長命富貴”等字樣。取乳名不像取正名那樣慎重,往往順手指名,有的名用形貌特征,如小胖、瘦猴;有的用排行,如阿二,阿五;有的用吉祥語,如阿寶、阿福;有的用生肖,如阿牛、小龍;有的則取卑賤之稱,如狗兒、石頭,等等。其中大都寄托了家人的期望,或表示吉祥,或祈求孩子順利長大。
江浙一帶還有一種“上籃秤”取乳名的儀式,即將嬰兒加上一些吉祥物,放人籃中稱重,然后以斤兩為乳名。魯迅小說中“七斤”、“九斤”等人名,就是這樣來的。號又稱別號。傳統社會中的士大夫階層往往都有號。號和名、字不同,名、字往往是在本人不自覺的情況下由長輩代取的,而別號則是代表了本人的意愿和志趣,由本人特地取的。有的人號很有名,久而久之,別人都用號來稱呼他,反倒把他的名和字都給忘記了。例如清代的鄭板橋,近代的章太炎等,就都是以號聞名的。
每個嬰兒除了有正名、乳名之外,還有自己的屬相,即十二生肖中的一種。我國古代以十二地支來配十二種動物,子為鼠,丑為牛,寅為虎,卯為兔,辰為龍,已為蛇,午為馬,未為羊,申為猴,西為雞,成為狗,亥為豬。該嬰兒生在哪個生肖年,就肖哪個動物,如子年生的肖鼠,丑年生的肖牛,等等。
民間還有認干親的習俗。認干親就是讓孩子認義父義母。有的父母覺得孩子嬌貴孱弱,不易養活,要認干親來保住孩子;也有的父母認為孩子命相不好,克父克母,認了干親就能轉移命相,以求合家安康,兩代人都健康長壽。在我國,大多數地區所拜的干親都是外姓旁人,但也有的地方是拜物或拜鬼神為干親的。例如山東有的地方就流行拜石頭、樹木或石碾為干親,每年除夕夜晚還得去貢獻祭拜。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48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