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錢騏】 原創:第37篇
經常有人講:一個人的格局,決定了他一生的成敗。
我們也會對孩子說:“你們一定要把眼光放遠,讓自己的格局變大。只有這樣,才能看清目標,才能成功”。
可是,格局,它到底是啥?
我們是不是在講道理之前,先得把它的意思搞清楚?
格局一詞最早出自《淵海子平》。
《淵海子平》是宋代的徐大升根據其師“命理界的宗師”東海徐子平的算命術編篆而成的。是算命愛好者的必修之課。
子平算命術是將唐代李虛中創立的干支五行與年、月、日、時四時相結合匯成了四柱、八字。
這八字中不但包含了天時運行的規律,還包括了陰陽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因此"四柱算命法"也被稱為"八字算命法"。
而又因此算命法的廣泛應用,后人把算命術也統稱為“子平術”。
關于格局,書中有句話說道:“論官星不論格局。論格局不論官星。入格者,非富即貴。不入格者,非夭即貧。”
官星又被稱為“財官法“,是以”日干為主“的一種論命法。
格局指的是“格局法“,是以“月令為主”的一種定格論命法。
這是“子平命學“中最重要的二種論命法。
這句話講的是二種論命法的使用規律。
意思是:看八字要先看格局,有格局可論時,就要不用財官了。只有格局用不成的時候,也就是八字里實在無格可論的時候,才用財官法。
后來,隨著這本書的廣泛流傳,出現了許多版本的解讀。
再后來,世人越傳越亂,傳著傳著,竟忘了前因,只揀了后二句自己喜歡的句子,紛紛對號入座,發揮起來。
再后來,格局一詞成了算命界的行規暗語,凡學紫微斗數之人均深諳此道,開口必問:“此盤格局如何?”
不問便好象自己不精通算命術了一樣。
后來有一個叫蔡絳的人,他是北宋宰相、書法家蔡京之子,寫過一本《鐵圍山叢談》。
他在書中就提到了“格局”一詞在宋朝術數界的風靡。
他說:“而后操術者人人爭談格局之高,推富貴之由,徒足發賢者之一笑耳。“
這句話前面還有幾句,加在一起的意思就是:我父親蔡京,在小的時候,沒人看好他的“八字”。來算命的人中只有三個人,說他將來會位極人臣。
可誰知他后來得遇明主,君臣相處于魚水。
那些算命的,又爭先恐后地說我父親的格局很高,還說早就推算出我父親命中注定就有今天的大富大貴。
個個說得有理有據,頭頭是道,其實只能讓明白的人心中暗暗發笑而已!
其實,詞匯是有很多釋意的,特別是這種虛詞,意義和范圍都很廣。
所以,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解釋,根本就沒有誰對誰錯。
不過格局隨著時間的洪流演變到了今天,基本上已經跟命理學里的格局沒有了半毛錢的關系。
而是跟世界觀扯上了關系。
為什麼呢?
因為現在很多人講的格局,其實就是世界觀的另一種深層次的表達形式。
什麼是世界觀?
世界觀就是人們對世界的基本看法和觀點。
世界又是什麼?
世界,在大多數人的理解中,指的是地球上的所有國家、地區、山川、河流、田野等等等等
但其實世界的定義遠不止此。
在這里想友情提醒一下,雖然我經常建議大家對任何事都一定要保有自己的觀點。
但我們更建議,在具有自己的觀點前,一定要把你準備發表觀點的這個事情先給搞清楚了。
不然,那些毫無根由的瞎說八說,是不能稱其為是觀點的。
再看下世界真正的含義:
世指時間,界指空間。
世界其實指的是全部時間與空間的總稱。
它廣義的解釋就是全部、所有的意思。
光從這個定義來看,這世界真的是太大了。
但我們還要學會,不能只依靠別人給的定義來看待一樣事物。
因為定義是別人給的,而對詞語的認知才是我們自己的。
所以,對于世界這個詞的理解,關鍵不在世界它到底有多大,而是在每個人的認知中,他的世界到底有多大?
一只蹲在井里的青蛙,從沒有爬出過井口,只能看見一小塊天空,在它的認知里,世界有多大呢?
一個從小就生活在大山里的人,從來也沒有出過山,去過最遠的地方就是附近的集鎮。在他的認知里,他的世界又有多大呢?
一個聯合國的工作人員,為了解決各國事物,經常要在很多國家之間斡旋,那他的世界呢?
所以,在每個人的認知里,都有一個自已的世界。
它的大小、范圍、遠近,從來都不一樣。
如果說剛才舉的例子是人的認知在空間(界)上的區別,那麼在時間(世)上呢?
時間是一條永遠向前流動的線,串起它的是過去、現在和將來。
有些人只能看到過去,活在回憶里,看不到現在。
有些人可以看到現在,但卻只能看到眼前,甚至看不到十天以后的事情。
但有些人卻不一樣,他不但能看到過去、正視現在,更能預見將來。
國學大師錢穆游覽一座古剎時,看到一個小沙尼,在一棵500年前的古松旁種夾竹桃。
他感慨道:“以前,僧人種松樹,是想到了寺院百年后的發展。今天,小沙尼在這里種花,他僅僅是想到了明年啊!”
這就是人在時間(世)上認知的不同。
加上了時間后的空間,世界的范圍就又被擴大了。
拿教育來說:
只看到現在,看到眼前的人可能會覺得:恩,挺好的,現在的教育。
大家不都這樣嗎?
但是能看到過去和未來的人,看到現在的教育,就會產生強烈的疑問、焦慮和滿滿的責任感。
一個在100年前,為了適應穩定、適應生產而引進的適合工業時代的教育,它還能適用于現在的智能時代嗎?
工業時代是注重培養知識和技術型人才的,需要的是聽話和服從;智能時代需要的是開拓和創新型的人才,需要的是創造和思考。
這二種思維模式完全不同的人,能用同一種方式培養出來嗎?
世界一直都在變化中,各種硬件、軟件、交通、制度、金融、思想,甚至連食品、醫療都在更新換代,怎麼教育就可以以不變應萬變嗎?
所以,當我們學會穿越時間把任何事物放進不同的空間去進行比對的時候,就會發現世界又變得更加廣闊了。
那格局又是什麼?
局:是人在自己的認知里,時間和空間的范圍有多大和在這個范圍里的認知有多少?
舉個例子:如果一個人從時間上只能看到眼前,從空間上只能看見自已,那麼就算他認識和知道的東西再多,他也不過是個眼淺無腦但卻有點知識的井底之蛙。
這樣的人,其實非常多。
就象為了賺區區12萬美元,就不顧信用和操守,而把自已的前途和名譽盡毀的留美博士夫婦。
就象那些曾經歷經圖志,爬上了高位卻貪得無厭的官員。
就象那些為了金錢,不惜騷首弄姿,出賣尊嚴和身體的某些網紅。
這種人,就是因為局太小了,眼太淺了,看得太近了,所以不管他們知道和認識的東西有多少,他們始終都逃不出自己給自己設的這個局。
這個局,就象一個緊箍咒,把它們自已永遠困死在了局中。
那我們反過來看。
如果在一個人從時間上可以看到許多年以后,空間可以看到很遠,那麼就算他認識和知道的東西不多,他的見識也一定不低。
比如:馬云,論知識和水平,他不過是一個一般大學畢業的普通學生。跟那些名牌大學的畢業生差的不是一點半點。
但為什麼最后是他開創了阿里巴巴,而那些名牌大學的畢業生卻是成群結隊的在給他打工呢?
就是因為他的局夠大,所以才能看得遠,想的長、想的深、想的多,想的廣。
而也只有一個人的局大了,才能裝下更多的東西,才能挑得起更大的擔子。
所以,局大的人,就算知識再少,起點也一定比局小的人高。
也一定比那些鼠目寸光的人看到的多,懂事的多,也明白的多。
那麼格呢?
格:是指人在自我認知的空間和時間范圍內對事實認知的程度。
首先我們想透徹地了解一個事實,肯定不能似是而非。
既要知道它的來龍去脈也要知道它的前后左右。
所以,格就意味著人對一個事實了解的有多精、有多細、有多深。
格不是好象。
格是一定要非常清楚、非常確定的知道。
比如,我們經常聽見有人說“格局”這個詞。
說:做人要有格局;人的格局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人成長的關鍵在于格局;放大你的格局、你就可以擁有美好的人生,等等等等。
反正”格局“是個熱詞,在職場、秀場、商場、官場、餐廳、大排檔、學校、家長會,甚至幼兒園,但凡認識幾個字的,都能象會事地跟你談一下格局。
但是如果我們從來就不知道“格局”它真正指的是什麼?
我們到底是在扯什麼呢?
說的人暈三倒四,聽的人糊里糊涂。
這種就叫不夠“格”。
還有很多詞,比如為人民服務,人民是誰?老百姓不就是人民嗎?
什麼叫服務?怎麼才叫服務?如何做才算是服務?
到底現在是誰在給誰服務?
如果我們從來都沒搞清楚過,也叫不夠格。
所以格局是什麼?就是一個人的眼界和心胸,是一個人的認知范圍和深淺。
格局大的人,當然比格局小的人知道的多,懂得多,理解的透。
所以,我們就真的明白了。
的確是一個人的格局,會決定一生的成敗。
因為一個人對于世界的觀點,就是它對時間和空間的觀點。
這個觀點決定了他的局,他的格又決定了他在這個局里認知的深淺。
所以,格局就是一個人對自已理解中世界的范圍和認知。
他對世界的范圍和認知越廣,越精,越深,他對自已人生的規劃也就會越全面。
而且認知越高的人,智慧也會越高。智慧高的人,會有很多正向的思想,思想影響行為,行為影響習慣、習慣影響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反之呢?一個人對自己理解中世界的范圍和認知越窄、越粗、越淺,他的視野也就越短淺。
做事情就會更關注眼前,忍受不了漫長,想快點得到結果,喜歡走捷徑。
但是生活是沒有捷徑的,因為所有的捷徑都是死路。
所以這樣的人,就算是得到了地位、金錢,權力,得到了他們認為自己應該得到的一切,還是會很焦慮,很恐慌的。患得患失,害怕失去。
曾國藩說過:”謀大事者,首重格局。”
一個不管干什麼,都先想著自已的人,是沒人敢跟他合作的;一個心里只裝得下飯碗的人也是不會有什麼大出息的;一個不管做什麼事,都怕吃虧的人,也會是成天擔心害怕的;而那些光想著讓孩子溫飽即可,想把孩子鎖在身邊的家長,也是沒辦法給孩子一個廣闊天空的。
所以人的一生,格局的大小,確實非常重要。
今日話題:你明白格局是什麼了嗎?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47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