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此句出自道德經第42章。
這個「一二三」指什麼,以前一直沒想通,后來總算找到了答案。
我曾經讀過不少講解《道德經》的書,大致有李零、王蒙、南懷瑾、馮友蘭諸家的。關于這個「一二三」的解釋,尤其是其中的數字「三」,各家說法頗有差異。現在看來,普遍能為學界所接受的觀點是:「三」指的是「多」,「二」指的是「陰陽」,「一」指的是「氣」,意思是:氣生出陰陽,陰陽生出很多東西。
但是問題來了:若然把「三」簡單理解成「多」的意思,那麼「三」又與后面提到的「萬物」有何差別,難道兩者僅僅在數量級上存在不同而已嗎?即,一個指數量「多」,一個指比數量多更多的「萬」?
老聃惜字如金,我相信不會寫出「陰陽生出很多東西,很多東西又生出更多的萬物」這樣的廢話。再者,《道德經》為古今公認的經典,可說撐起了中國哲學的半邊天,如此義理淺薄的句子不大可能存在其中。那麼,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一二三」之謎的答案還在別處。
康有為說:「老子之學,只偷得半部《易經》」,此言未免有所夸大,但《道德經》的哲學思想深深植根于《易經》卻是不爭的事實。因此,我決定追根溯源到《易經》里,去尋找「一二三」之謎的答案。
在我讀《易經》的時候,很快便注意到一句和老聃「道生一」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語出:《易傳·系辭上傳》)
普遍的理解是:「太極」對應《道德經》里的「一」;「兩儀」對應《道德經》里的「二」,指的是「陰陽」。
兩相對照,問題來了。若按照《易經》的思路,「道」的變化規律則會以另外一種方式呈現,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八生萬物。」
我很困惑為什麼老聃不采用易經的說法,寫「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八生萬物」,而把道的變化規律寫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看上去并不符合易經的本體論思想。后來我才想明白:老聃沒錯,易經也沒錯,錯的只是我們狹隘的目光。這種狹隘導致我們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我拋開狹隘,得見泰山,是因為下圖:
看到有什麼玄機了嗎?還沒有麼,別急,看我的注釋就會一目了然了:
《道德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確是《易經》本體論思想的再次呈現,兩者的思想是共通的。只是《道德經》不同在于:它把《易經》的思想進行了更抽象化的提煉,直接將《易經》本體論思想用形而上的數字表示了出來。另外,老聃的「一二三」等數字并不實指任何具體的意象,而僅代表「道」在變化過程中所必經的步驟和層次。所以「一」指的是居于第一層的「兩儀」,「二」指的是居于第二層的「四象」,「三」指的是居于第三層的「八卦」,「三生萬物」指的是八卦相蕩,則天下萬物盡在其中。
綜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正確翻譯應該為:
道的第一次變化生出了陰陽兩儀;
第一次變化引起第二次變化,這個變化生出了老陰、老陽、少陰、少陽;
第二次變化引起第三次變化,生出了一乾、二兌、三離、四震、五巽、六坎、七艮、八坤;
第三次變化接著引起了蝴蝶效應般的無窮變化,最終生出了萬事萬物。
或者,直譯成這樣也可以:
道生出了它的第一次變化,第一次變化引起了第二次變化,第二次變化引起了第三次變化,這第三次變化最終化育了萬物。
歡迎關注@澤光書院 ,讓思想充實生活。圖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我們注重于分享,如有侵權聯系必刪并致歉。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47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