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八字火克金鼻塞

解夢佬
八字火克金鼻塞

《晚秋喜鵲圖》 (徐悲鴻)

八字火克金鼻塞

《秋趣》 (婁師白)

詩意花城 工作室出品 更多生活信息 請掃二維碼

自古以來,“佳人傷春,才子悲秋”,是一種常見的現象。且傷春多見于暮春,悲秋多發于晚秋。時逢晚秋,正是“悲秋病”多發之時。“悲秋”真正的“病因”是什麼?我們應如何從生活起居、精神調攝等方面預防和遠離“悲秋”?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鐘葵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鐘葵(翻拍)

悲秋是一種“季節病”?

“佳人傷春”之詠,在古詩詞中俯拾皆是;“才子悲秋”之辭,更是不勝枚舉。從養生角度講,無論傷春還是悲秋,都是在生“病”,這種“病”可以說是一種“季節病”——“傷春病”和“悲秋病”。有人認為,古代的才子佳人之所以經常患這種“病”,其主要原因在于暮春和晚秋的時節,容易使人出現情緒低落。

“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從文字的構成來看,“秋”與“愁”似乎有著某種天然的聯系。“愁”字由“秋”與“心”組合而成,《說文解字》說:“愁,憂也。從心,秋聲。”“愁”既是形聲字,也是會意字。因“秋”字有“禾谷孰(熟)”之意,有學者猜測,“愁”的本義可能是人們擔憂秋天農作物的收成。

《禮記》說:“秋之為言愁也。”《黃帝內經》說:“在藏(臟)為肺,在色為白,在音為商,在聲為哭,在變動為咳,在竅為鼻,在味為辛,在志為憂。”

可見時節上的“秋”與人類情志上的“憂”或“愁”確有某種關系,但憂不可過,過則傷身。

《黃帝內經》說:“憂傷肺。”又說:“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憂愁,首先傷的是肺。所謂“逆秋氣”,就是沒有順應秋天萬物收斂的自然規律,神志不安,憂愁過度。如此這般的結果,就是手太陰肺經不通,肺氣虛弱,胸悶氣喘,鼻塞咳嗽。所以黛玉悲秋,一到深秋便咳嗽不止,纏綿于病榻。

何以解憂?

以一種超然的姿態度過秋天

如何預防和遠離“悲秋”?在情志調攝方面,《黃帝內經》提供了兩個“良方”:

1.“喜勝憂”。《黃帝內經》認為,喜為心志,憂為肺志,心屬火,肺屬金,因火克金,故可用心志之“喜”來治療肺志之“憂”。

元代名醫張子和,曾用此方法治愈一因父親去世而悲傷過度心痛不止的病人,此病人服了很多藥均不見效。張子和去時,見一巫婆正在病人家中裝神弄鬼,便模仿巫婆的動作取笑巫婆,揭露其騙人的把戲,病人看后哈哈大笑,沒多久便不藥而愈。

2.秋風蕭瑟,萬物易傷。此時節最忌心情煩躁、情緒低落。平時要收斂神氣,保持心境安寧,氣定神閑,盡量不受外界事物影響,以一種超然的姿態度過秋天。

恬淡寧靜,化“悲秋”于無形

在起居飲食方面,《黃帝內經》提醒要注意以下兩點:

1.“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早臥是為了順應秋氣的收斂,以養“收”氣;早起是順應早上陽氣的生長,使肺氣清爽舒展。

2.“謹和五味,不可過偏。”《黃帝內經》認為,“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即人的五臟六腑,雖因五味而生,亦因五味而損。

而五味的增減損益,也要順應四時的變化。就秋三月而言,七月宜減辛增咸,助氣補筋,以養脾胃。八月宜減苦增辛,助筋補血,以養心肝脾胃。九月宜減苦增甘,補肝益腎,助脾胃。

醫家云,“胃不和則寢不安,寢不安則神不寧”。要遠離“悲秋”,吃好睡好是前提。一個人如果能做到起居有常、飲食有節、恬淡寧靜、精神內守,自然能化解“悲秋”于無形。

“謹和五味, 不可過偏”

具體來說,就是飲食酸味過重,會使肝臟精氣津液外泄,導致脾氣衰竭。飲食咸味過重,會損傷腎臟及骨髓,導致肌肉萎縮,心氣不通。飲食甘味過重,會造成心悶氣滿,喘息不止,臉色發黑,腎氣失衡。飲食苦味過重,會使脾臟失去濡潤,導致胃氣積滯。飲食辛味過重,會導致筋脈松弛渙散,精神不能集中。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47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