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八字墻端部和根部

解夢佬

杜家初小印象和薛史小學記憶 (一)

——悼消亡的鄉村小學

作者 張 明

初小即初級小學,只設小學初級班;高小即高級小學,只設高級班。如果既有初級班、又有高級班,叫完全小學,簡稱完小。初小、高小和完小的稱謂,始于民國、止于文化大革命前后。文革以后一段時間,一些初級小學不稱初小,稱“學校”。“初小”一詞,近些年又有人重新用了起來。

華縣辛莊杜家初小的原址在后來的薛史小學(淑勤小學)以西約50米處,此處原為牛王廟,是個道觀。該初小之所以稱杜家,緣于校址所在的牛王廟為杜家村所有。據說1952年前牛王廟一直駐有道士,是一個香火旺盛的地方。杜家村人的先祖原居秦嶺南麓,至今在秦嶺山地仍有山林,屬于“生態移民”,清朝光緒年代后移居現址,至今有100~130年歷史,據此或可推測牛王廟的建筑年代。應該是木材充足的原因,杜家村修建的牛王廟,規模大于沙張村的老爺廟、南杜村的娘娘廟。《華縣志》載:“民國24年(1935)創政教合一之保學,每保一校,保長承辦。保內兒童,均須就學,校長、教員由教育局遴選呈縣府委任,聯保主任督辦保學。”牛王廟應該是當年沙張、杜家、南杜三村保小學的所在地。

八字墻端部和根部

牛王廟杜家初小即后來的華州區薛史小學的前身。筆者沒有在牛王廟杜家初小讀過書,對該校只有模糊的印象。但在現址的杜家初小讀過書、在薛史小學當過4、5年民辦老師,對后來的杜家初小和薛史小學有深刻記憶。

牛王廟位于杜家村東、薛史到南杜村之間鄉道的北側。據年長的鄉親講,牛王廟杜家初小1949年后一段時間內,曾名杜家普小,普小即普通小學。筆者記事時,該校已名初小。沙張、杜家、南杜三村的孩子均在牛王廟里的杜家初小讀書,讀到四年級后,再轉到小漲村或辛莊村的完小,讀五、六年級。

筆者三、四歲時的一個初夏,隨父親第一次去牛王廟杜家初小。父親當時好像是去找學校的老師借書,但沒有借到,從此再沒去過,但此后叔父帶著筆者去過牛王廟初小一兩次。

牛王廟院落為長方形,南北4間(4椽)寬,合今尺約13.2米,東西長約40多米;廟北為農田,南側為鄉道。小時候隨長輩從南側鄉道經過該校時,聽到孩子們的朗朗書聲,心中有無限的向往。如果今天評議筆者幼年對牛王廟初小的向往,應該說并非出于對讀書的渴望,而是一個正常的兒童對體驗未經歷過的新事物的向往。

牛王廟初小為三進院,廟門不算高大,但比一般莊戶富裕人家的門樓要氣派得多。除后院的夯土墻外,圍墻全用青磚壘砌。大門兩側的院墻比較高,呈八字形,像張開了雙臂的大漢,歡迎村民到廟中上香、敬神。廟門外兩側的八字墻,用白灰平展展地泥了兩塊約2米見方的地方,上面寫著什麼,或者畫著什麼,已經記不得了。門楣上方也有一白灰泥就的地方,寫著“杜家初小”四個一尺見方的楷書大字,顏色好像是黑色。

校門外南側、鄉道邊有一棵高大的雌皂角樹,是方圓十幾里最大的一棵樹,樹齡在百年以上,胸徑兩個成年人伸展胳膊不能合圍,印象中的樹冠高有十五米左右。距地約一米五左右、樹干分東西兩大枝,東枝比西枝更為粗大、茂盛。據說該樹原有三大枝,南枝最為繁茂。南枝不知何年被雷電所擊后,干枯、腐朽,南枝根部的樹干處逐步形成一寬大的樹洞,小孩可以進入其中。印象中的皂莢樹像一把破損的傘,東枝努力地伸向東方,似乎要為牛王廟初小遮風擋雨。每年夏天,經常有杜家村的老少爬上樹,手持夾桿或采勾摘青綠的皂角。如果其它兩村的孩子爬上樹摘皂角,總會被該村人虛張聲勢的喝斥、甚至追趕一番。過去農村生活所用的洗滌劑,有草木灰水和皂角水兩種。皂角中所含的皂角堿,是一種優良的天然洗滌劑。

牛王廟杜家初小的校門后是一進小院,迎門有個影壁。繞過影壁可見四間不算高大的房子,外墻涂為朱紅色,三扇小窗下植了幾株月季。北側第二間為穿堂通道,在通道中抬頭可見房屋為五道檁。通道南側有一小木門,門內是一個教室,室內的光線來自東西檐下的四個木格窗,光線不好,黑糊糊的,教室內墻上依稀可見神話題材的彩繪。在門口可以聞到教室內散發的、淡淡的、味道特殊的香火味。據說這個教室曾是牛王廟的正殿,供奉著牛王神的泥塑,是牛王神處理公務的地方。穿堂通道北側是一間教師辦公室、門向南,據說這間屋過去是牛王廟道士的住處。

二進院略大一些,院中植了三、四株梨、棗、海棠之類的果樹,樹不算高大,剛剛掛果。二進院后也是四間、五道檁木構房屋,北側第二間仍為一穿堂通道,通道末端安了個木門。走道南為一教室,教室門向西、沖二進院,門兩側有兩個舊式木格窗,教室的后窗只有一個,很小、安得很高。據說該教室原為牛王神的寢宮,相當于他老人家的宿舍吧,里面曾塑有牛王神夫婦的泥像,但墻面上沒有圖畫。穿堂走道北為一間教師辦公室,門向西開,門北側有一個舊式木格窗。據說這間教師辦公室,原來是牛王廟道士的廚房。從二進院通過木門可以進入學校的三進院、即后院。

據說牛王廟本為二進院,1963年春天所見后院南、北、東三面的夯土墻,為后來所建。牛王廟后面的這塊土地屬于廟產,是道士種菜的地方。后院當時已辟為牛王廟初小的操場,院子空空如也,不記得其中有任何運動器材。在后院能看見南墻外,有一排樹干筆直的白楊。楊樹葉在初夏的風中,嘩啦啦地響著。

大饑餓后的1963年,該校有兩名教師,一名薛遇春、一名杜萬義,均是剛從中學畢業、年齡不到20歲的年輕人,也均是民辦教師。杜萬義是牛王廟所在的杜家村人,薛遇春是薛家村人,兩人的家距學校均不遠。打筆者記事至1980年,先后在該校任過教的老師,總計約15位,其中杜萬義老師在該校的服務時間最長。

據《華縣志》記載,華州的民辦學校和民辦教師,始于大饑餓的1962年。1962和1963兩年因經濟困難,全縣(區)共有66所小學、211個教學班、210位教師,由公辦轉為民辦。杜家初小應該是這66所由公辦轉為民辦的小學之一。

聽長輩說,本家的張碧巧姑,中學畢業后曾在牛王廟杜家初小(或普小)代過課,和她同期在該校任教的一個公辦教師姓趙。碧巧姑在該校任教,是薛遇春、杜萬義兩位老師之前的事了。誰在她之前在該校任過教,已經沒人記得了。

1964年夏天隨叔父去牛王廟杜家初小時,該校后院東、南、北三面圍墻已頹塌。我們從學校南側的鄉道,直接到了孩子們玩耍的操場。不記得與薛老師、杜老師在操場說過什麼。但根據事后多少年長輩們的無數次笑談,知道我當時向兩位老師要求提前一年上學,口齒很不清楚地說過:“我要上學,薛老豬(師)說行,杜老豬(師)說不行。”(未完待續)

原文來源:華山文學

原文作者:張明

整理編輯:華山文學、華州文史薈萃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46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