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克大中華區的發展幸運地與中國的改革開放同步,40年至今,中國已經成為了耐克在美國以外的最大市場。”
5月6日,從上海市市長應勇手中接過研發中心證書的耐克大中華區直營零售副總裁兼總經理范歐盛在代表外企發言時這樣感慨。
早在2012年就在上海設立了大中華區總部的耐克近年來專門成立了以上海為中心的數字工作室,即上述獲證的研發中心。范歐盛認為,上海為跨國公司在滬經營創建了良好的營商環境,幫助公司實現了長久穩定的發展。而新成立的數字工作室完全契合上海創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精神,幫助企業加快了在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上的投資。
看重上海乃至中國營商環境持續優化的跨國企業不在少數。在6日當天上海市政府舉行的第30批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研發中心頒證儀式上,共有22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5家研發中心獲得了證書。
這27家企業中,既有世界500強企業,如耐克、蘋果、埃森哲等,也有不少細分領域的行業領先企業,如綜合體育用品零售商“迪卡儂”、制藥企業“百時美施貴寶”、化肥及化肥原料貿易商“美商運安”等。
外資長期投資意愿未變
在上述頒證儀式上,上海市副市長許昆林表示,2019年一季度,上海市新設外資項目、合同外資、實際利用外資分別增長43.4%、33.7%和20.3%,新增跨國公司地區總部10家、外資研發中心5家。
與此同時,截至2018年底,上海累計引進外資項目9.7萬個,合同外資4712億美元,實到外資2404億美元;累計“落滬”跨國公司地區總部670家,其中亞太區總部88家,吸引外資研發中心441家,其中亞太區以上高等級研發中心65家。
許昆林認為,這些數據充分表明跨國公司長期看好上海的投資意愿沒有改變。
外資看好的不只是上海。
在4月29日舉行的商務部新聞發布會上,商務部副部長兼貿易談判副代表王受文表示,今年全國一季度吸引外資規模達2422.8億人民幣,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長6.5%,其中制造業吸引外資增幅超過了整體吸引外資水平。
王受文指出,一些發達國家對中國的投資進一步提速,比如美國第一季度對中國的投資增長65.6%,德國增長80.6%,荷蘭增長65.9%,韓國增長73.6%。一些外資的大項目也加快增長,一季度新簽訂的5000萬美元以上的大項目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0%。
與此同時,一季度中部六省吸引外資達到了159.3億元,同比增長9.7%,比全國的增速高了3.2個百分點。王受文表示,在全球跨國資本流動大幅減速的情況下,中國吸引外資保持穩定的增長,充分說明了國際資本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信心以及對中國投資環境的認可。
中國美國商會發布的2019年《中國商務環境調查報告》稱,62%受訪企業仍將中國視為全球投資重要目的地。受訪企業中69%的企業2018年實現盈利,另外21%的企業實現收支平衡。其中,科技行業企業表示,與全球業務相比,它們在中國的息稅前利潤率更高。
中國美國商會主席夏尊恩表示,中國“積極的國內消費市場前景,以及逐步改善的營商環境,使中國繼續成為全球投資的首選目的地”。
商務部發言人高峰對此提出,商會會員企業明確表示,中國仍然是所在行業近期全球投資計劃的重中之重。同時,會員企業對中國投資環境的繼續改善保持樂觀,自中國美國商會2016年提出這個問題以來,會員企業對中國進一步開放市場的信心達到了最高點。
在最近于上海舉行的一場德國品牌發布會上,德國商會經理溫克勒(Sigrid Winkler)也表示,經過調查,多數德國企業對于自己在中國的發展保持樂觀態度,他們在中國的投資和雇傭計劃都沒有出現太大調整。
5月6日從應勇手中接過跨國公司地區總部證書的埃森哲大中華區主席朱偉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公司在“中國的根基”得到了進一步延伸——今年1月,埃森哲的企業屬性升級為“外商投資性公司”,這有利于埃森哲在中國市場進行業務整合和擴展市場,加強本地創新,服務本土客戶。
“自1993年在上海設立辦公室以來,埃森哲看到了上海圍繞著完善貿易投資、行政效率、服務管理等各方面不斷改革以打造城市軟實力,為經濟增長和產業升級注入了活力。” 朱偉說,未來公司將繼續加大創新投入,幫助中國企業引領產業革新和創新實踐,推動上海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5月15日,智利最大的肉類加工商愛閣食品(Agrosuper)全球市場負責人魯爾(John Luer)來華參加中食展(第20屆中國國際食品和飲料展覽會SIAL CHINA 2019),并宣布了擴張計劃,計劃在2025年實現全球總營收成倍增長,未來三年內對華出口總量翻倍。
魯爾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公司最大的代表處就設在中國上海,正在尋求新的選址設定在華的第二個代表處。“中國是增長最快的市場,我們將會不斷對中國加大投入,尤其在零售端和電商領域重點發力。”他表示,參加了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他們還將繼續參加第二屆。
由于中智自貿協定的升級,從2018年開始,中國成為了智利第一大肉類出口市場。目前,公司大約三分之一的豬肉產品出口到中國,并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出口到中國的所有肉類產品則占全球市場的17%左右。
優化營商環境為第一要務
在經濟新常態的轉型期,中國各地政府近年來都把改善營商環境作為第一要務,加大力度引進外資,為外企在華投資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并鼓勵創新發展。
今年3月1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這部將于2020年1月1日起施行的法律給外資吃下了定心丸。
此次制訂的《外商投資法》實現了“三法合一”。15日當天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評價稱,這是用法律的手段更好保護外商投資,吸引外商投資。這個法律可以說是規范政府行為的,要政府依法行政,而且政府要根據這個法律的精神出臺一系列法規、文件來保護外商權益。
世界銀行發布的《2019營商環境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的營商環境較2017年大幅提升了32位,位列46位,首次進入世界前50強,成為我國營商環境改善的例證。
世界銀行在評估中國營商環境中,上海的權重占到55%。作為營商環境持續優化的典型城市,也在國內起到了引領作用。
3月3日,上海市根據《著力優化營商環境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行動方案》明確的各項任務,制定了“上海市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實施計劃”,即優化營商環境“2.0版”。
該實施計劃涵蓋開辦企業、辦理施工許可、獲得電力、財產登記、跨境貿易、納稅在內的25條實在內容。比如,在開辦企業方面,將環節由4個減少到3個,辦理時間由9天減少到3~5天,費用爭取有所下降;納稅方面,將總稅率及社會繳費降低到65%左右,納稅時間減少到130小時,保持其他指標表現并爭取有所提升。
在春節后首個工作日就召開的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工作會議上,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強調,要始終把優化營商環境擺在突出位置,讓企業和群眾有更多獲得感,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更強動力。
在上海設立了管理性公司大中華區總部的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下稱“梅里埃”)公共事務與市場準入副總裁盧國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公司在上海設立總部的首要原因就在于當地的營商環境,“政府真正做到了對企業有求必應,無事不擾。”具體到通關便利性和人才多次往返的簽證,也都有專人幫忙或一站式服務,為企業節省了不少時間。
2月1日,上海破產法庭正式成立。用上海高院民二庭庭長潘云波的話說,這為打造國際一流的法治化營商環境以及進一步健全破產市場機制,提供了更加充分的司法制度供給。
回顧2018年,許昆林在3月5日召開的2019年上海商務情況通報會上表示,上海的營商環境顯著優化,其中,自貿區全面深化方案的98項改革任務基本完成,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相當于全市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4%;取消行政審批事項100項、評估評審40項,“雙隨機、一公開”市場監管方式全面推行。
在上述頒證儀式上,許昆林還稱,上海市外資企業以僅占全市2%左右的企業數量,創造了全市四分之一左右的GDP、三分之一左右的稅收、三分之二左右的外貿進出口和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外資企業為上海經濟社會發展和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商務部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張建平在《營商環境改善,外企心里有數》的撰文中提出,中國利用外資政策法規的進一步突破和完善,對外資市場準入的不斷擴大,以及各地政府持續為國內外企業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將是今后一段時期內政府的首要工作,可以預計中國利用外資的規模將持續放大,利用外資的結構也將不斷優化。
(實習生王婧穎對本文亦有貢獻)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46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