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到哪里玩,只要跟著旅游團,比如參觀故宮十三陵、八達嶺,總會被拉到紀念品專賣店。十有八九,是向你推銷一種神獸“貔貅”。導游振振有詞地講:貔貅,又叫“辟邪、天祿”,是一種瑞獸。貔貅有嘴無肛,能吞萬物而不泄,只進不出,所以一定要請一尊,能招財進寶,吸納四方之財。
關于貔貅能招財的故事,并不見于古書。貔貅又叫“辟邪、天祿”,據仙兒夫婦查考,也是現代人胡編出來的。貔貅到底長什麼樣,說法不一,有說像虎的(《尚書·牧誓》孔傳),有說像豹的(《爾雅翼》),還有說像熊的(三國陸璣)。總之,到了宋代,人們已經說不清了。但是據《牧誓》“如虎如貔,如熊如羆”的說法,虎、貔連稱,熊、羆連稱,那麼在周代人的心目中,應該是一種像虎的動物。
另外,“貔”的右半邊,也似乎暗示著它是一種毛皮有斑紋的動物。凡是這個偏旁的,往往有紋路、斑點的意思。“蓖麻”之“蓖”,《本草綱目》“其子有麻點,故名蓖麻”;梳頭的“篦”,也是一條一條的。“膍”,就是牛的胃,“牛百葉也”(按:“百葉”出自《周禮》,這個詞真的很早),百葉,也是有一條條紋路的。說貔似熊,畢竟是較晚的文獻。所以,我樂意相信這是某種虎(豎條紋)或豹子(斑點紋),而熊的皮毛是不長斑紋的。
從來就沒見古書說過,貔貅是只吃不拉招財的。這個神話,大概是廣東、香港的一些風水先生編出來的,然后風靡全國,搞得無處不貔貅了。當初大概未必是用來招財的,而只是一種厭鎮之物,結果它身上附著的功能越來越多。正如關老爺,從厲鬼變為戰神、逐漸變為典當算命香燭等行業的祖師爺,居然成為“武財神”了。不止貔貅,成為財神,是當代各路神仙的共同終極命運。
其實招財進寶,并不是不好的想法。古人也有這種管招財進寶的神獸,曹植有一首《大魏篇》,是稱頌魏國偉大輝煌的。先是稱頌了一番皇帝的圣明,國運的昌盛,后面列舉了宮殿豪華,神獸來朝,其中有兩句“白虎戲西除,舍利從辟邪”,這個“舍利”,當然不是佛祖的靈骨,也寫作“含利”,是一種神獸,特點是能從嘴里吐金子,所以不管是“含”著利,還是能“舍”利,總之都是令人喜歡的動物。
辟邪
辟邪是什麼東西?辟邪是古代傳說中的神獸。似鹿而長尾,長一角的叫天祿,兩角的叫辟邪(據《漢書·西域傳》顏師古注)。這里舍利(含利)和辟邪在一起,
天祿
我覺得現代人并不比古人聰明多少,且說這個“含利”,它的功能是會吐金子;秦惠文王的石牛,它的功能是會拉金子。無論是上吐還是下瀉,對它來說,金子只是一種排泄物,人類喜歡拿去好了。維族民間故事“下金蛋的母雞”也是如此。這體現了古人的兩個心態,第一,他們認為金子也不是憑空生出的,也需要含利、石牛、金雞這樣的動物身上獲得。不曾聽說這些神獸需要特別的飼料,那麼它們正常吃喝排出金子,和奶牛吃草擠出奶來,原理上其實并無二致,只是排泄出的物質價值高一些而已。正如一頭變異的奶牛,忽然擠出了高鈣奶,又如麝香貓拉出來的貓屎咖啡。第二,彼所棄者我所取,事實上,也只有這樣棄取各從所愿的原則,才能保證平衡,正如人類利用蜜蜂取蜜、利用奶牛擠奶一樣。這種合作,一般來說,是愉快的,雙贏的。
可現代人倒好,編派出貔貅這種極端自私的動物,居然還堂而皇之地供奉起來。現代人的愚蠢就在于:第一,他們只關心如何把財富弄到自己的口袋里來,至于是怎麼來的。第二,居然就沒人想過:這貔貅吃了金子之后,若是一直不吐出來(按設定貔貅是不會拉出來的),或者吐出來的是一灘狼藉之物,那該如何是好?
所以現代人喜歡各種集資理財,投,那些活躍在,現代人喜歡把他們當成朋友,甚至供奉起來,豈不就是一些大大小小的“貔貅”?這些吃了金子的集資人,一旦吃進去不拉出來,或者竟夾著尾巴跑掉,一肚子金子豈不就帶到爪哇國去了!
附《大魏篇》全文
大魏應靈符。天祿方甫始。圣德致泰和。神明為驅使。左右宜供養。中殿宜皇子。陛下長壽考。羣臣拜賀咸悅喜。積善有余慶。寵祿固天常。眾喜填門至。臣子蒙福祥。無患及陽遂。輔翼我圣皇。眾吉咸集會。兇邪奸惡并滅亡。黃鵠游殿前。神鼎周四阿。玉馬充乘輿。芝蓋樹九華。白虎戲西除。舍利從辟邪。騏驥躡足舞。鳳皇拊翼歌。豐年大置酒。玉樽列廣庭。樂飲過三爵。朱顏暴己形。式宴不違禮。君臣歌鹿鳴。樂人舞鼙鼓。百官雷抃贊若驚。儲禮如江海。積善若陵山。皇嗣繁且熾。孫子列曾玄。羣臣咸稱萬歲。陛下長壽樂年。御酒停未飲。貴戚跪東廂。侍人承顏色。奉進金玉觴。此酒亦真酒。福祿當圣皇。陛下臨軒笑。左右咸歡康。杯來一何遲。羣僚以次行。賞賜累千億。百官并富昌。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46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