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永靖縣鹽鍋峽鎮文某八字算命案例

解夢佬
永靖縣鹽鍋峽鎮文某八字算命案例

↑甘德縣污水處理廠,污水曝氣池安置在一個鋼棚房內(2020年9月11日攝)。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李占軼攝

永靖縣鹽鍋峽鎮文某八字算命案例

↑甘德縣污水處理廠,常規露天的污水曝氣池安置在一個鋼棚房內。走進鋼棚房內,明顯感覺室內溫度提升(2020年9月11日攝)。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李占軼攝

新華社北京2月9日電2月9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污水處理廠建起來了,為什麼污水仍直排黃河——黃河中上游部分欠發達地區管建不管運行,有的污水處理廠淪為化糞池》的報道。

建有污水處理廠,依舊有不少污水直排,最終匯入黃河;由于運行成本高,有的污水處理站無奈“沉睡”,甚至“淪為”化糞池。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近日沿黃河中上游走訪多個欠發達地區發現,由于基礎建設跟不上、設備運行狀況差、日常運行成本高,導致不少地區“建了污水處理廠、污水依舊處理難”。

(小標題)有處理廠卻仍有污水直排,黃河中上游治污依舊是難題

多方投資建起污水處理廠,由于處理能力不足、效率不高、覆蓋面有限,污水依舊難以“全收集、全處理”。部分居民生活污水只能直排,最終匯入黃河,這是記者在黃河中上游流域走訪時的見聞。

在黃河中游一個縣,境內有一條黃河一級支流穿過。當地環保部門干部介紹,近年來由于加強監管,工業廢水基本都達標排放,目前主要的污染來自農村生活污水。為此,當地在遠離縣城的鄉鎮建了兩座小型污水處理站,但運行狀況均不盡如人意。

記者來到建有小型污水處理站的一個鄉鎮河岸邊看到,很多居民生活污水通過管道直接排入河道中。有的管道破損,污水就直接沿著河壩流到河床上,將磚墻染成黑色。

當地環保部門的一位工作人員介紹,雖然2018年在市、縣級財政的支持下,這個鄉鎮新建了一座污水處理站,但配套管網建設成本太高,目前只能收集全鎮接近一半人口的生活污水,實際處理能力只達到設計能力的一半。

為此,這個縣城建部門在當地沿河岸修建了20個儲水罐,臨時收集居民生活污水,再通過污水收集車集中拉運至就近的污水處理站處理。有工作人員坦言,“處理站處理能力有限,水泵等設備也經常出現問題,很多時候來不及拉運,儲水罐污水溢出,也造成污水直接流入河道。”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地處三江源地區,緊鄰黃河源頭。記者在甘德縣污水處理廠看到,常規露天的污水曝氣池,卻安置在一個鋼棚房內。走進鋼棚房內,明顯感覺室內溫度提升。

“沒辦法,這邊氣溫低,處理污水的微生物容易被凍死,只能將曝氣池裝在室內,燒鍋爐保暖。”污水處理廠相關負責人說,甘德縣污水處理廠海拔4000多米,冬季氣溫低,必須通過外層鋼棚房和內部燒鍋爐來保溫。

“每年僅鍋爐燒煤費用就要25萬元左右,是一筆不小的開支。”這位負責人說,青藏高原地廣人稀、晝夜溫差大,導致污水處理難度大、建設和運行成本高。

更加緊迫的是,總投資兩千多萬元建成的甘德縣污水處理廠,主要處理縣城居民小區、辦公樓和商鋪的生活污水。目前每天處理量1200噸,已滿負荷運轉,急需擴容提升處理能力。

(小標題)建設運行成本高負擔重,有的污水處理廠停運淪為化糞池

記者走訪發現,當前黃河中上游流域部分欠發達地區“有污水處理廠、依舊污水處理難”的主要原因,是收集污水管網建設成本高、污水處理運行負擔重。尤其是不少欠發達縣域,剛剛脫貧摘帽,自身財力有限,難以承擔污水“全收集、全處理”的建設、運行費用。

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十多年前縣城沒有污水處理廠,生活污水是經過化糞池處理后直排黃河。近年來,隨著污水處理廠和管網的建成完善,目前城區85%以上的污水都能收集,但在城鄉接合部等區域依舊難以全覆蓋。

“管網建設費用大約為每公里100萬元,尤其是老城區存在管網老化、雨污混流問題,布設新管網的費用十分高昂。”永靖縣住建局干部王曉明介紹。

隨著城鎮化加速、易地扶貧搬遷,縣城和城鎮居民增多,污水排放量增加,污水處理廠也必須擴容。盡管地方財力有限,但在巨大的生態環保壓力下,“欠賬”擴容污水處理廠成為不少欠發達地區普遍的選擇。

山西省呂梁市臨縣新民污水處理廠廠長高春成介紹,由于移居城鎮居住的人口增多,原來的設備處理能力滯后,因此2020年對現有污水處理廠完成了擴容改造,“雖然當時改造資金嚴重不足,也只能先動工,錢以后再想辦法”。

與此同時,黃河中上游流域欠發達地區由于人口密度相對低,污水濃度較低,加上低溫等因素影響,污水處理成本遠高于東部發達地區。一些污水處理廠保障正常運轉,還得每天固定投入葡萄糖。

永靖縣鹽鍋峽鎮污水處理廠廠長李樹坤說,鎮區人口少,污水廠來水主要靠居民生活用水。進水COD濃度低,導致微生物處理污水時碳源不足,只能通過添加葡萄糖確保微生物不被“餓死”,“每月得添加三四噸葡萄糖,直接抬高了處理成本”。

記者采訪了解到,目前青海省共有14個縣城污水處理廠處于高海拔地區,普遍存在污水濃度不高,處理效率不高,收集率不高、雨污分流不夠等問題。加上三江源地區冬季氣溫低,給污水處理工藝帶來很大挑戰,普遍需要加溫棚、供暖氣,有的污水處理噸水成本高達每噸4元。

在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信義鎮,因無力承擔后續運行費用,已建成的污水處理廠不得不停運。信義鎮副鎮長王三牛介紹,污水處理廠建成后,各級政府并沒有跟進保障運行資金,鎮政府獨自難以承擔這筆費用。

“有的污水處理廠建成時間早,處理后的污水難以達到現有的排放標準,沒有資金進行設備升級,現在只能當做化糞池使用。”王三牛坦言。

(小標題)污水處理不能“管建設不管運行”

建設有上級資金投入,運行全靠本級財政投入保障,高昂的污水處理廠運營成本,讓不少污水處理廠“難堪重負”。2020年4月脫貧摘帽的青海省甘德縣,2019年縣本級財政收入為1674萬元。縣里每年支付污水處理費用要150萬元,占2019年本級財政收入比重接近十分之一。

一些基層受訪人士呼吁,不少剛摘帽的欠發達地區,都處于生態脆弱區域,生態環保壓力大,地方財政運轉緊張。鑒于這些地區財政實際情況,污水處理廠建設配套、日常運行等都需要國家政策支持。

一方面,污水處理廠自身建設投資就在一兩千萬元,地方僅配套資金就要200萬元至400萬元,只能使用地方財政收入開支,很多時候地方只能拖欠。建議國家下調這些欠發達、發展受限制區域的資金配套比例,便于相關污水處理、收集項目的擴能建設。另一方面,很多欠發達地區城鎮化仍然處于起步階段,不少區域尚未建立起自來水、垃圾處理、生活污水收費機制,污水處理運行費用完全壓在地方財政支出上,因此也無法采用PPP模式進行建設。迫切希望改變國家專項經費“管建不管運行”的情況,給予一定運營經費補助,緩解地方財政壓力。

完善污水直排及時發現、及時收集、及時處理機制,也是當前急需補上的短板。山西省呂梁市生態環境局臨縣分局副局長高國平等干部建議,全面排查排污口,在重點區域安裝視頻監控設備,并利用無人機拍攝等手段實時監控,同時堅持科技手段與人工手段結合,加大人工巡查力度,確保生活污水經過相應處理,杜絕直排、偷排。

“對于沒有工業企業、離市區管網較近的鄉鎮,產生的農村生活污水有限,建議采取分散建設蓄水池的方式,通過集中拉運處理,降低處理成本。”甘肅省天水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汪朝波建議。(記者呂夢琦、解園、李勁峰、李占軼、張玉潔)(完)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46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