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的北宋故事
本文作者 倪方六
這篇“梧桐樹下戲鳳凰”頭條號,來說說北宋故事。
從北宋都城開封說起。
北宋定都開封,這是開封建城史上的高光時刻。
但在一般人眼里,開封大概是最不適合做大朝都城的地方,一馬平川,難覓山丘,無險可守,無障可保。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徽、欽二帝及宗室3000余人被金兵從開封擄走,便證明了這一點。
開封府(復建)
從傳統堪輿要義來看,開封左不見青龍,右沒有白虎;前面雖見流水有照,后面卻無玄武可靠。表面看,開封作為都城確實不理想,甚至連開國皇帝、太祖趙匡胤都是這樣認為的。據《續資治通鑒長編》,他希望日后遷都洛陽或長安,“欲據山河之勝而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
其實這是從陸龍之勢來觀察的,而尋龍踏穴要看“兩條龍”,一是陸龍,又稱山龍,即所謂“山脈”;一是水龍,就是所謂“河脈”——主導開封的是水龍,而非陸龍。
開封清明上河園
行話說,“山脈好找龍身見,水龍隱身跡難辨”,所以一般人看不透開封風水之妙,認為其平庸。
二條龍中水龍是關鍵,能決定一城之好壞、一地之興衰。有興趣的網友可以觀察一下,包括中國在內,世界上哪座興旺的名城不臨江面河!
開封的興起正是這樣,得益于河脈。
開封,宋稱“汴梁”,是“東京”,為當時中國最宏偉壯麗的城市。這座城市遠有黃河,近有汴水,周邊河源密布,城內地下水異常豐富,有“四水貫城”、“五河會聚”之稱。
開封大相國寺
當時的汴河、蔡河、金水河、五丈河、惠民河等多條河流,從開封城流進流出,漕運十分發達,時人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所描述的,就是東京水路的發達和由此帶來的城市繁榮。
具體說,開封興于運河的開挖。
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隋煬帝最先開通“通濟渠”,唐易名“廣濟渠”,開封人慣稱“汴渠”或“汴河”。
汴河,便是開封的第一水龍!
開封清明上河園
汴河自開封市西北的蒗蕩渠,經開封、杞縣、民權,接商丘民權的甾獲渠,流入寧陵、商丘睢陽區、梁園區。又向東北經山東曹縣南部邊界,流入虞城北境,東經夏邑北、永城北,再經安徽蕭縣北,流入江蘇徐州西境,于城北匯入泗水。
大運河的開通直接導致古代中國政治、經濟版塊的移位,龍脈東游,重心南移,奠定了今日中國之政經格局。
所以,北宋定都開封是歷史的必然。
汴河
北宋定都開封后,據地勢規劃,依水勢筑城,最后形成了3套城墻、3套護城河、4條運河、33座橋梁、4條御路縱橫交錯,構成城市的整體結構。其中,皇城城周為9里18步,內城20里150步,外城48里232步,規模宏大。
以開封為中心,有四通八達的水陸航線,內可到五湖四海,外可下五洋四方。
開封老城墻
如此水龍會聚都城,漕運非常發達,所以,在得漕運者得天下年代,開封想不興旺都難!
漕運對趙姓宋朝非常重要,朝廷也相當重視。趙匡胤的繼任者、太宗趙光義曾對群臣這樣說:“東京養甲兵數十萬,居民百萬家,天下轉漕仰給,全仗此渠(汴河),朕安得不顧!”
但宋朝定都開封,決不僅看重其漕運功能,民間認為北宋定都開封是天意。此說何來?傳開國皇帝趙匡胤是“水龍之子”,當居“水龍會聚”之城。
趙匡胤畫像
更玄乎的是,趙姓發跡也與水與運河相關,隋煬帝開挖運河時沒有破趙姓龍脈,保下“留趙灣”。日后這里成了趙匡胤的福地,為趙姓宋朝的“肇基之地”。
宋人孫升《孫公談圃》(卷中)有這麼一個說法:“隋開汴河,其勢正沖今南京,至城外迂其勢以避之,古老相傳為‘留趙灣’。藝祖(趙匡胤)以宋州節度使即帝位,乃其讖也。”
這里的“南京”,非今江蘇南京。
商丘古城
北宋有東京汴梁、西京洛陽、北京大名和南京應天“四京”。其中的南京指今河南商丘,此地本名“宋州”,趙匡胤當皇帝后,在此地置應天府,作為陪都。
“留趙灣”的傳說是真是假無從考證,但趙匡胤發跡于宋州似乎是事實,不容太多懷疑。
商丘運河公園
趙匡胤在任后周歸德軍節度使時,曾在城南四十外的高辛帝嚳廟占卜,結果有“天命”。又去城西南的火神閼伯廟算算,也是同樣的結果,方知是“天意”。趙匡胤稱帝后,將宋州改名“應天”,原因就在這里——“知天意,應天命”。而宋朝之所以稱“宋”,原因也在這里——宋州帶給趙姓萬年江山。
對于趙匡胤在宋州算命的事,宋人葉夢得《石林燕語》(卷一)有記述。
古代算命(劇照)
有一次,趙匡胤酒喝大了,進入辛廟,見香案有算命用的竹桮筊,便拿起來給自己占一卦。桮筊的算法是,如果一俯一仰,便是好兆頭,即所謂“圣筊”。
趙匡胤從小校算到節度使都不應驗,他忍不住說了一句:“過是則為天子乎?”意思是難得是要當皇帝嗎?巧了,這回應驗了,得了上上簽——“圣筊”。
占卦工具(現代)
這一結果連趙匡胤本人也吃了一驚,旋即大喜,稱:“天命豈不素定矣哉!”意思是,命中注定要當皇帝。
北宋詞人晏元獻(晏殊)在廟中題詩——“庚庚大橫兆,謦欬如有聞”,說的就是這回事情。
后來的事就不多了,自認“天將降大任于斯人”的趙匡胤,從此更加努力,終于當上了皇帝。
趙匡胤坐龍椅畫像
宋州圣筊得“天命”,自然是迷信。趙匡胤能當上皇帝,與后周世宗柴榮對他器重,掌握軍權有直接關系。
柴榮病重時,任命他為殿前都檢點。
殿前都檢點一職非常重要,乃皇家禁軍的最高指揮,非心腹不能任。如果不是掌握后周的刀把子,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便不可能,“黃袍加身”自然無從談起。
柴榮有“五代第一明君”之譽,為什麼要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檢點,看走眼了?實則另有隱情。
顯德六年(公元959年),柴榮北征,這時發生不到的事情。《舊五代史·世宗紀》記載:“帝之北征也,凡供軍之物,皆令自京遞送行在。一日,忽于地中得一木,長二三尺,如人之揭物者,其上卦全題云:‘點檢做’,觀者莫測何物也。”
解卦者認為,是當時的殿前都點檢張永德要當皇帝。
柴榮起疑,便張永德免去殿前都點檢一職,讓趙匡胤來干,以防張永德叛逆。同年柴榮病死,趙匡胤代周當了皇帝,“點檢作天子”應驗,大家這才明白,點檢是趙匡胤。
現在看來,這是趙匡胤搞的鬼,要除掉礙事的張永德。
坐龍騎的趙匡胤(劇照)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46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