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沒有哪一本書像它一樣,歷經三位先賢、跨越三個時代而得以完成。
它,就是被稱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的中華文明元典——《易經》。
《易經》作為中國最早的一部經典,一直以來被披上神秘的外衣,讓人覺得玄奧難懂;
事實上,《易經》的道理是我們“日用而不知”的,《易經》的精神早已滲透在每個中國人的血脈之中。
中秋佳節來臨之際,《典籍里的中國》將《易經》搬上了熒屏。
《典籍里的中國》之《周易》
節目以戲劇的形式,打破時空限制,將“孔子在陳絕糧”和“文王拘而演易”置于平行時空里,巧妙照應。
文王拘而演周易
孔子困于陳蔡,仍弦歌不輟、讀書講學;文王囚于羑里,仍不改信念、推演大道,他們共同呈現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偉大精神。
孔子困于陳蔡而弦歌不輟
兩位對《易經》成書有重要貢獻的圣賢,在同樣艱難處境中,各自領悟天下之道的精彩對話,震撼人心。
戲劇落幕,留給我們更多的思考:
《易經》,究竟在說什麼?
叩問元典,我們將得到怎樣的回聲?
01 《易經》是本算命書嗎?單就《易經》原本的材料來看,在古代為占筮之書。
《尚書·洪范》談到“稽疑”,亦即帝王有所疑惑時,要考慮五項意見:
“自己的想法、卿士的看法、百姓的意愿、龜卜、占筮”。
其中的“占筮”,就是用《易經》的方法占卜。
也因此,《易經》一直被誤解為迷信或算命。
實際上,我們應忠于歷史,明白古人在集思廣益之時,深知“人算不如天算”,所以設法探詢天意。
而《易經》預測未來,確有其科學依據。
現代心理學家榮格,對《易經》非常著迷,他用“共時性原則”解釋《易經》預測未來的道理。
某種意義上說,《易經》象數部分的實用功能,使它區別于所有古代典籍,成為名副其實的“未來之書”。這一點有待我們不斷去探索。
02 《易經》告訴我們兩件事除“象數”一方面,《易經》經由《易傳》的解說,在“義理”一方面得到充分彰顯。
所謂義理,即做人處世的道理。
說到義理,《易經》所說的重點在于:
居安思危與樂天知命。
《易經》所要向人們傳達的是:
一切在變化之中,人怎能不提高警覺?既要見微知著、預作防范,又要隨時自省、改過遷善。
在發現大勢所趨時,須以樂觀態度面對;在懊惱自己遭遇時,須了解前因后果。
在這種大原則之下,《易經》各卦都有一些勉詞,意在勉勵人們成為“君子”,在德行、能力、智慧三方面不斷提升自己。
像《典籍里的中國》節目貫穿始終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就是其中代表。
這些歷經時間考驗的智慧格言,如同經典應答今人的回響,為我們指明未來的方向。
我們不妨一起聆聽,那些來自《易經》的智慧格言。
03 剛健不已,自強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易經·乾卦)
意為:天體的運行剛健不已,君子因而要求自己不斷奮發上進。
乾卦提醒我們,君子以成就道德做為行動的目標,要體現在日常可見的行為中。只有在德行上自強不息,人生才有真實的價值。
以此為共識,大家都向著德行努力,社會與國家自然安和樂利了。
人生首務在于“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處境,也明白自己的奮斗目標。只有自強不息,我們才能肯定每一天都值得全力以赴。
04 厚植德行,承載萬物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易經·坤卦)
意為:大地的形勢順應無比,君子因而厚植自己的道德來承載萬物。
大地生養萬物,可以說是來者不拒,無不包容;母親生育子女,想盡辦法保護他們周全,看似柔順而其實堅強。
“坤”這個字,本身就代表順。古代談“物”包括人在內,比如待人接物,接物指的就是與人相處。
坤卦提醒我們,君子要敦厚自己的品德以包容眾人。
05 謙謙君子,非吉則利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易經·謙卦)
意為:謙而又謙的君子,是以謙卑的態度管理自己。
初六在謙卦的最底下,想往上走本來非常不容易,但因為具備謙而又謙的態度,所以有力量,即使面臨巨大考驗,也可以繼續前行。
身處社會之中,就要做個“謙謙君子”,以謙卑的態度管理自己,因為它是一切德行的基礎。
反之,一旦驕傲,就必定讓人覺得“面目可憎”,給自己增加前進的阻力。
06 持守正道,守常知變君子以立不易方。(易經·恒卦)
意為:君子由此領悟,要立身處世不改變自己的正道。“方”代表正確的路、正道。
道德修養不可能一蹴可幾,一定是漸漸的、長期的、恒久的結果。
《系辭傳》說:“恒雜而不厭。”
雜就是要交錯,有交錯才不會厭倦。人生本來就要在正常跟變化之中調和,才有趣味,才能持久。
所以,道德修養必須在常與變中不斷前進,而永不滿足。
07 言有物,行有恒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易經·家人卦)
意為:君子由此領悟,說話要有根據,行動要有常法。
家人卦下卦離為火,代表家里有溫暖;風自火出,這樣的溫暖透過風傳到外面,推而廣之,修身齊家,再治國平天下。
言有物,物是不虛,有事實根據;行有恒,恒是不改,有常法操守。
這一卦告誡我們,言行都要有所本。
08 反身修德,反求諸己君子以反身修德。(易經·蹇卦)
意為:君子由此領悟,要反省自己,修養德行。
水山蹇,山已經阻止我們前進了,水更是危險,豈不是重重險阻嗎?
遇到困難,一定首先要省察自己,了解困境是否自己造成的,或者思索如何化解難題,這就是“反身修德”。
孟子說:“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反求諸己”的觀念,與《易經》此處所說的是一樣的意思。
《易經》是本特殊的經典,它的用意是觀察天地運行的模式,來安排人類的生存之道,即“觀天之道,立人之道”。
讀《易經》,了解天地大道的規律,再來看個人的生命發展,更能體會《易經》中所蘊含的智慧,才能更好地安排未來的人生。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46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