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人稱西楚霸王,后世評價他的神勇“千古無二”。然而,他最終卻敗給了中年起步的劉邦。關于項羽的失敗,不同時期的人也給出了不同的評價。韓信一共用八個字來解釋,而郭嘉則只用一個字就點明要害。
韓信曾在項羽帳下待過一段時間,投靠劉邦后,還與項羽站在了對立面。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韓信作為西漢的戰神,自然也深知這個道理。所以,韓信對項羽的剖析,應該是非常到位的。
眾所周知,在一開始反秦的時候,劉邦和項羽的境遇是差很多的。項羽自身能力突出,令秦朝名將恐懼,很多能人名將都自發來到項羽身邊,奉他為主。而劉邦那時真的是弱得不值一提,只能仰望項羽。
然而,項羽雖然勇猛,打仗是個好手,但他卻不是一個好的君主。項羽有很強的猜忌心,還狂傲自大,也不會利用身邊的人才。有本領的人待在項羽身邊明珠蒙塵,他們或是不甘心,或是無奈,一個個都離開了項羽。
而劉邦那邊的情況就恰恰相反。劉邦雖然看似個人能力不突出,但他很會運用身邊的人才,一個蕭何、一個張良,再加上后來投靠他的韓信,有這三人就足以吊打當時許多的諸侯。
劉邦善于采納張良、蕭何等人的意見,而項羽則是不會用人,連自己的亞父范增都猜忌,離心離德。對于這樣的項羽,韓信給出了八個字的評價“匹夫之勇,婦人之仁”。
韓信的這個評價真的非常中肯。項羽打仗的本領,在當時敢自稱第一,就沒人敢接第二。然而,爭天下可不是靠一個人就能成功的,凡事還要多參考身邊謀士的意見。項羽這點就做得很不好。
亞父范增早就看出劉邦野心勃勃,不得不防。所以,范增提議讓項羽為劉邦擺一場鴻門宴,趁機殺了劉邦,以絕后患。可項羽卻在這時顧念兄弟情,一時婦人之仁,讓劉邦從宴會上逃走了。此后,劉邦的勢力就越來越大。
之后,項羽還受劉邦的離間,認為亞父范增與劉邦有勾結。氣地范增直說:豎子不可與謀,然后憤怒離開。
項羽身邊最忠心、最骨干的謀士都被氣走了,項羽也離失敗不遠了吧。果然,后來項羽兵敗亥下,并于烏江自刎。不過,項羽就算在臨死前,也非常勇猛,他一人連殺好幾百人。
韓信的總結非常精辟,但三國謀士郭嘉則給出了更精辟的解釋,其核心內容只有一個字“勢”。
項羽一生經歷大小七十多場戰役,都沒有失敗過。但他最后還是敗給劉邦,就是因為失了勢。
項羽身邊環繞精英人才,卻不重視他們,導致人才流失,這是失勢的第一步。項羽攻下咸陽城后,不約束手下的士兵,也沒有安撫百姓,反而大肆屠殺百姓,放火燒城,不僅失了民心,更失去了天下的大勢。
反觀劉邦,他雖本性貪財好色,但在進入咸陽城后,卻嚴厲約束手下,對百姓秋毫不犯,贏得了百信的好感。
這樣一對比,項羽的失敗簡直就是一開始就寫好的結局。畢竟得民心者,得天下!對此大家有什麼看法呢?
圖: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46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