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一種珊瑚可以擺在海缸里面長盛不衰呢?
沒有!就算再怎麼皮實的珊瑚都是需要我們認真呵護。
那有沒有皮實、耐折騰、容忍度高的珊瑚呢?
有是有,但是我們今天想說的這種珊瑚爭議很大,起初大家覺得它飼養難度低、好養活,所以被列為新手海缸八大金剛之一,可后來又被一些大咖除名,結果現在新手都迷糊了,折騰了半天,究竟是好養還是不好養呢?
相信很多人已經猜到了,我們今天要說的這種珊瑚就是——尼羅河珊瑚!
尼羅河珊瑚的價格其實不貴,但是顏值還挺高。我個人就特別喜歡購買尼羅河,從下海的第一天起我的海缸中就沒有缺席過尼羅河,如今廣州工作室的海缸中,我們更是一口氣買回來三個尼羅河拼在一起,花團錦簇的樣子令人愉悅!
先拋開我們對尼羅河的情懷,今天以非常嚴謹的態度和實際經驗來告訴大家尼羅河珊瑚究竟是否容易飼養,它被貼上“難養”的標簽到底是真的還是存在誤會!
摸著良心告訴大家,尼羅河其實的的確確是一種很粗生的珊瑚,一個月前我們的海缸遭受到了一次非常嚴重的災難,水溫持續兩天31攝氏度,同一時間奶嘴絞入造浪水質嚴重污染,就是在這樣的惡劣環境中,只有尼羅河和八字腦存活下來了。從那一刻起,我更是覺得尼羅河對水質、溫度的忍耐度非常高,很適合新手玩家來進行飼養!
幸存下來的尼羅河
這是一些網站給出的尼羅河飼養數據:
飼養難度:中等
光照:中等
水流:弱到中
放置地點:低
要求:鹽度 1.020-1.025
酸堿度 8.1-8.4
顏色:綠色、紫色、紅色、黃色
性情:兇猛
主要產地: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
種屬:丁香珊瑚科
其實尼羅河珊瑚是一種大水螅體石珊瑚,主要長在印度洋以及太平洋的中部地區,從澳大利亞北部到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東南亞和日本南部。
在非洲東海岸的印度洋,尼羅河珊瑚幾乎隨處可見, 大家不但可以在保護的珊瑚區看見它們,連最普通的小海灣都有尼羅河的身影。
尼羅河珊瑚通常喜歡生長在一些水質并不完全清澈,甚至有些污染的松軟環境中,它們能在這樣的環境中愉快的生長甚至繁殖,海缸里飼養的尼羅河很多都來自這樣的環境。
根據了解之前幾年當中海缸里面的尼羅河珊瑚,很多都是從印尼進口的,只有少數是來自其它東南亞地區及澳洲、北美洲等等。
不過自從印尼的珊瑚限制令發出之后,真正印尼當地的珊瑚就迅速減少,逐漸被其它地方所取代,比如澳大利亞出口的尼羅河珊瑚。
在以往鼎盛的時候,印尼的尼羅河珊瑚 每一次出口的配額都是數以萬計的,所以后來 淺水區容易采集的尼羅河都差不多消失殆盡。因為即便尼羅河的生命力再頑強,繁殖迅速也趕不上全球尼羅河的供應量。
不過尼羅河容粗生的優點又凸顯出來了,它們對水深的要求很低,小于1米的淺水區到40米的深水區之間,不管是渾濁水域還是清澈水域,不論是堅硬的珊瑚礁,還是柔軟的基底,尼羅河都可以很好的生長。
淺水區的尼羅河沒了,人們就潛入更深的水域開采尼羅河珊瑚,于是不同深度、水域的尼羅河撈出來以后都混在了一起,不進行任何區分就統統流入到了全世界的海水交易市場。
野生尼羅河的生長環境實在是太多樣了,淺水、深水、渾濁、清澈等等條件都決定著尼羅河的生長狀態,它們早已適應了打撈前的環境,但我們準備飼養它們的海缸條件卻是千篇一律的。
比如生長在深水區的尼羅河就無法適應你高度不足50厘米的海缸,清澈水域的尼羅河就接受不了你較差的水質…于是人們開始發現:
尼羅河好像變得很難養了!
尼羅河一旦無法接受你的海缸環境,會有非常明顯的癥狀表現,比如:口器莫名的膨脹,息肉上面出現白色不透明的粘液網,喂食的時候它們的反應遲鈍,觸手粘液分泌減少,魚友們嘗試用各種方法就挽救尼羅河,但是最后的結果都是脫骨死亡。
這個時候你可能會說:“我們只要判別出尼羅河是來自深水區還是淺水區不就可以了嗎?”
哪有那麼簡單?你問問國內的各種男神女神們,他們能做到這一點嗎?
因為尼羅河珊瑚生存范圍實在是太廣了,它們的環境差異可不單只是深水和淺水的區別,而且從表面上去觀察,兩者并沒有太大的變化,再加上個體本身的差異,我們根本就無法確切的去判斷這個尼羅河原來的生存環境。
這里我們給大家一些并不一定準確的建議參考吧!
在深水區(>40m)的采集的珊瑚,因為那里處于一個非常低光的環境,而且都是生長在沙子以及淤泥當中,沒有堅硬的基質,可以直接采集大小和我們在買珊瑚的地方看到的差不多大。
而在淺水區采集的尼羅河珊瑚,它的基石要更大,人們需要通過錘子和鑿子或者是撬棍來收集,這樣我們會看到非常白的以及有明顯破碎的基石。
環境的影響增加了尼羅河的飼養難度,但大家可能還忽視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尼羅河珊瑚的死亡可能是因為某種疾病所導致的,而這種疾病被稱之為——“尼羅河綜合癥”。
“尼羅河綜合癥”(ECS) 主要出現在中國、美國或者是歐洲國家的海缸里面,而澳大利亞玩家海缸里的尼羅河卻很少遇到“尼羅河綜合癥”。
這是因為澳大利亞禁止從其他地區進口尼羅河珊瑚。 而中國、美國以及歐洲一些國家的尼羅河珊瑚很多都來源于印度尼西亞。
“尼羅河綜合癥”(ECS)是具有傳染性的,通過兩個實驗可以很好的證明這一點。
第一:把五個沒有出現“尼羅河綜合癥”的尼羅河珊瑚放到在一個出現了癥狀的尼羅河珊瑚旁邊,并且保證它們沒有直接的接觸,觀察它們是否會傳染。
第二:兩個尼羅河珊瑚,一個有“尼羅河綜合癥”,一個沒有,它們都分別放在兩個不同的缸中,但是它們的水體是流通的,觀察它們的生存狀況。
大家猜猜最后的實驗結果是什麼?
結果兩組實驗中健康的尼羅河珊瑚都相繼感染了“尼羅河綜合癥”并出現了癥狀。首先是尼羅河珊瑚非周期性擴張和收縮觸手,在口器中產生了很多的粘液,接下來觸手的粘性逐漸變低,連顆粒狀的東西都無法抓住。
之后珊瑚表面出現白色或者是灰色的粘液網,覆蓋整個口器。然后逐漸脫骨死亡。
在所有患病樣本的組織中,我們發現了非常多的嗜酸性粒細胞聚集體。
這些聚集體會破壞珊瑚的組織和瓦解珊瑚細胞的結構,尤其是直接攻擊珊瑚的 刺絲囊細胞。
所以,感染“尼羅河綜合癥”的珊瑚會表現出觸手縮小、減少的現象。隨著時間的推移,患病晚期的珊瑚細胞結構崩潰,最終脫骨死亡。
最可怕的是“尼羅河綜合癥”具有傳染性,健康的珊瑚擺放在患病珊瑚的周邊或水流互通的位置,相互之間都不需要觸碰就能進行傳染,并且很快爆發并導致死亡。
目前來說“尼羅河綜合癥”并沒有抑制和治療的方法。
之前印尼淺水區采集到的尼羅河珊瑚很多都是患病珊瑚,它們被采集上來之后會和健康的尼羅河擺放在一起,很快就會相互傳染,雖然當時病癥還沒顯露出來,但等你買回家之后沒多久就開始爆發了。
直到珊瑚數量的銳減和印尼珊瑚的禁止捕撈之后,“尼羅河綜合癥”的問題才有所緩解。所以大家是不是發現,近半年來尼羅河的成活率似乎有所提升,死亡率也沒之前那麼高了,除了水域環境影響之外,“尼羅河綜合癥”也是罪魁禍首之一。
所以尼羅河并非是變得難養了,而是因為在我們過渡捕撈、水質污染、環境壓力、感染疾病等多重作用下導致的結果。
所以當我們新買回尼羅河的時候,為了避免“尼羅河綜合癥”的出現,最好還是進行隔離檢疫,避免珊瑚之間的傳染。
其次是光照,尼羅河對于光照的需求并不是很高,因為正常來說它們都能適應大部分的照明環境。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們的新珊瑚進缸要盡量從低照度的環境開始調節, 有實驗嘗試把尼羅河放在50par的低光照環境下和150par的光照環境進行對比,發現兩個尼羅河的生長和顏色并沒有明顯的差別。
但是我們建議飼養尼羅河光照維持在100par就已經足夠了,這樣能保證安全,還能留有波動空間。
強烈建議當我們新加入珊瑚的時候,海缸的光照亮度要調低一些,然后慢慢的恢復之前的狀態,避免出現“光休克”的現象。初期過量的光照比缺少光照造成的傷害可是要大多了。
例如你的海缸是一個需要高光照的硬骨珊瑚缸,可你卻想放入一個尼羅河珊瑚,那麼你應該先將光照由強到弱讓硬骨珊瑚慢慢適應,尋找到一個平衡點后再放入尼羅河珊瑚,接著逐漸的提高亮度讓所有珊瑚適應。
如果發現尼羅河有不適應的狀態,我們可以把它放到一個有遮擋的位置,然后慢慢的移出來適應光照強度。
尼羅河是石珊瑚的一種,珊瑚骨骼想要健康的生長首先離不開 足量的鈣、KH以及少量的鎂,所以咱們應該通過定期的換水來補充這些流失的元素。
第二個要注意的數值就是NO3,軟體珊瑚5-20左右是珊瑚生長比較舒適的狀態,20到50也能勉強接受,但是如果到了爆紅高濃度的時候,你可能就會看到尼羅河的狀態明顯的變差哦。
第三尼羅河對水流的要求不高,喜歡中等較緩慢的水流,尤其不能讓造浪對著尼羅河直吹,否則很快你就會發現觸手無法伸展、萎縮甚至脫骨死亡。
最后就是喂食了,雖然尼羅河是一種可以通過蟲黃藻進行光合作用產生能量的珊瑚,但是經驗告訴我們主動喂食的尼羅河比僅靠光合作用補充能量的尼羅河狀態要好很多。
所以,小拇指甲蓋大的蝦肉每周喂一次就可以了。
如果你買到的是健康的尼羅河珊瑚,那麼恭喜你了,因為它真的很好飼養。
當然大家看了這篇文章如果有不同的意見,歡迎留言討論。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46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