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人死了八字還有后續嗎

解夢佬

《淮濱縣志1951-1983》記載:

人死了八字還有后續嗎

每逢喪葬,窮富儀式不一,一般父母年到五、六十歲時,兒女就給老人置辦棺木、壽衣,準備后事。人亡后,燒斷氣紙和魂轎,孝子、媳、女大哭送別。門上貼黃表紙,捂住門神眼,防亡人出入不便。請風水先生看棺地及何時出魂煞,名為“出殃”。出棺前三天,孝子、媳、女每天到管社之廟送飯三次,謂之“報廟送湯“。三日內,三親六眷都到廟內哭別,謂之“送行”。富豪人家,請壇輿,扎金山、銀山、樓宅、傭人,燒在墳地供亡 人使用;念經三日,謂之“做齋”,設堂祭、破獄,超度亡人升天。窮人則一切從簡。

孝子、媳、女忌洗臉、洗澡,孝子不穿鞋、不吃油,防亡人上雙合山奈何橋路滑。

穿好壽衣存殮后,用白線量準棺的前后中心點,以中心點為準,前后扯一中線,用一銅錢懸其下,以錢對準亡人的口鼻為準,調整好亡人在棺內的位置叫做“分金”,整個過程叫“入殮”。

蓋棺后裝一罐糯米飯,蓋一饃,謂之“裕祿罐子”。,裝時,孝子、媳、女邊吃邊撤, 出嫁女往外撒,名為“搶財"。臨出棺,將棺蓋打開,娘家人及至親友好再看一次,謂之 “會面”。然后蓋好奩(lian)封,準備抬葬,孝子頭頂“老盆”,身束麻衣,懷抱靈牌,腳穿草鞋,由壇輿發,謂之“出殯”。出殯時孝子頭束白布,搭在棺頭上,名為“拽纖”。孝媳、 女,頭帶白布,身束麻套,三親六眷、哭送,名曰“送葬”。

棺至墳地,順坑跑三圈名叫,“穴塋”。孝子先在坑內睡半小時,謂之“暖坑”。坑內撒上五谷雜糧,謂之“大吉”。棺移坑內,壇輿設木橛,定山向名為“調向”。棺入土后,三天內,每晚上墳一次,并燒火一堆,謂之“圓火;七天上墳一次,名為“燒七”:共燒五次,謂之“燒五七”;百日燒紙一 堆,謂之“百日圓火”;亡人一年,燒紙包墳,名為“周年”。

亡人出煞,即出殃。出殃時屋內忌人,防殃打死。出殃前,先在檐下豎一竹竿,上掛一鑼,將亡人鋪草用石壓緊,以防殃動,出后才搬掉石頭。亡魂順竿上天,出了殃才廢除禁忌。孝子不過百天不準理發。頭三年不貼紅對聯,首年貼黃,二年貼藍,過了三年才能貼紅的。

人死了八字還有后續嗎

新中國建立后,在黨和政府的倡導下,破除了一些喪葬舊俗,反對封建迷信活動。

以下為《淮濱縣志1984-2005》記載:

人咽氣前從床上挪到草鋪上,咽氣時親人守候叫“得繼”。咽氣前死者口中放錢叫 “噙口錢”。人棺前棺內鋪上錢叫“墊背錢”。人死要向親朋報喪,接報之后前去吊唁,俗語“喪不報,紙不吊”。吊唁之人送喪禮稱“燒紙錢”。孝子要設靈堂,朝夕哭祭。入葬須由風水先生看風水,擇日子,掐八字來確定入葬亦有數年柩而不埋的現象。入葬前亦有報廟,請幡、燒鋪草、洗澡、著壽裝、布棺、入檢、凈面等很多內容。孝子著麻衣, 孝帽均為白色,治喪吊唁人等均戴孝巾,孝子為九尺或更長,余者以與死者關系的親疏而定,最短五尺。

做道場超度亡魂為四十九天,每七天一期,每期均須設靈拜祭,稱為燒期,以“三期”“五期”為隆重。百日后再祭,稱“燒告日”,一年后再祭稱“燒周年”。

拜祭時如“五期” “百日”(“周年”往往要燒上一些扎制的童男童女、樓臺亭閣、生活用具、金山銀山、花轎、騾馬等供死者陰間享用)。棺木諱稱“老堂屋” “壽材”,上蓋稱 “天板”,兩側稱“站板”,下部稱“地板”,天板最厚,俗有“金天銀站豆腐渣底”之說,規格以市寸的厚度計算,順序為底、邊、蓋。有“一二三”“四五六” “七八九”之分, 最差的規格為底厚一市寸,邊厚二市寸,上蓋厚三市寸。棺漆的顏色一般為棗紅、黑色。

人葬之日,棺上系長白布孝子頂在頭上叫“拽棺”,棺起之時鳴炮奏樂,一直送到墓地之內,淮濱淮河北岸有婦女當日不去墓地的風俗,送棺女性送至路口后另路返回。墓地講究風水,以干凈、高闊、視寬為佳。墓地多為風水先生選定,一般講究前水后山。即死者頭部朝著高大硬實的地方叫山,腳部朝著視野開闊,較低但風水秀麗的方向叫水。這個方向也叫“向”,一般多為“東南向”“西南向”,此為暖向。也有“西北向”的稱寒向, “東北向”少見。“向”的決定取決墓地的地貌和形勢。向的前方一定沒有遮擋的物體, 如有則視為不祥。喪亊完成之后,死者家屬一般都要宴請相助之人,以示感謝。

淮濱地域喪俗,淮河南北岸除婦女當日去不去墓地的不同之處,在具體操辦上也有些微的不同。在淮河南岸的張莊鄉,亡人的棺材要放在堂屋中間,有的大頭朝外,有的大頭朝里,這里因規矩不同而定的,如張莊村以東以西的地方出棺時大頭都朝外,三里村飲水寺以南出棺時大頭都朝里。大頭朝外表示亡人往家走;大頭朝里,表示亡人跟凡人一樣往前走。兩種方式各有各的道理。在谷堆、期思等鄉鎮,人亡后,無論大小都用棺木,但小孩的棺木簡陋。老年人亡后,燒斷氣紙和魂橋,孝子、媳、女、婿,請風水先生看棺地及何時出殃,孝子、媳、女、婿大哭送別,但忌洗臉、洗澡,孝子大多穿白鞋。出殃、入殮殮、會面、拽纖、送葬、穴塋、暖坑、大吉,舉行喪葬的家庭,不僅孝子、媳、女、婿大 哭送別,大多數還請民間樂隊人員代哭,場面非常悲壯,子女少的更是請人代哭。棺人土 后,親人們圓三天火,滿一個月后,三十五天燒一次紙,名曰“燒五七”,“燒五七”時, 親人們一般都到,扎金山、銀山、樓宅、傭人、汽車等,在墳地焚燒。

在淮河北岸的馬集鎮,人亡之后,燒斷氣紙,孝子、媳、女大哭送別。請風水先生看 棺地及何時了殃。洗澡穿好壽衣后存殮。蓋棺后裝一罐米飯、蓋一饃,謂之“裕祿罐子”。裝時,孝子、媳、女邊吃邊撒,出嫁女往外撒,名為“搶財”。臨出棺時,將棺蓋 打開,家人、親朋好友再看一次,謂之“會面”。然后蓋好封頂,準備抬葬。孝子身束麻 衣,頭束白布,搭在棺頭上,叫拽纖。孝媳、女頭戴白布,三親六眷,哭著送別,叫 “送葬”,棺到墳地,順坑跪三圈。然后每人從坑內走一次,謂之暖坑。坑內撒上五谷雜 糧,謂之大吉大利。棺入土后,三天內,每晚上墳一次,并燒火一堆,謂之“圓火”七 天之內上墳一次,名為“燒七”,共燒五次,謂之“燒五七”。百日燒紙一堆,謂之“燒 百日”。亡人后代頭三年不貼紅對聯,首年貼黃,二年貼藍,過了三年才能貼紅。

在欄桿等鄉鎮,喪事,也有叫“白事務”,是生者對死者寄托哀思的主要方式,一般要請風水先生看選墓地,轉告親友前來悼念,雇請喇叭樂隊旦角唱喪。親人死后其孝子、 孝女、孝媳等親友都能來與之告別燒斷氣紙。人殮之前,要給死者穿壽衣三至五道領 (每層布算一道)。棺木材質的優劣、厚度以喪家經濟能力而定。在棺內先鋪上適量的草木灰、攤黃紙,在紙上面用香柱桿擺上塊形圖案,再鋪上黃布做的鋪被(叫鋪金)。死者移入棺內用白線量準棺的前后中心點,前后扯一中線,用一銅錢懸其下,以錢對準亡人口 鼻為準,調整好亡人在棺內位置,稱之為“分金”,用白布做的被子蓋在亡人身上面,叫 “蓋銀”。還要將一塊手巾裹一塊硬幣放在亡者手心。死者三天后出殯,但農歷初一、七、 八不得出殯,有一、七不出,八不埋之說。出殯當天下午,喪家備整雞、整魚、酒菜和死者靈牌位,雇吹打樂隊到附近老廟址燒香、放鞭炮,稱為“報廟”。晚間親友將死者衣物 帶紙、炮、鋪草(死者身底下鋪過的)在村頭路口處燒火一堆叫“送火”。棺蓋上用硬幣擺上圖案,由喇叭響奏,圍棺走圈,邊走邊吹,每吹走一周撿一塊硬幣至撿完為止,謂之 為“鬧棺”。喪家雇來抬棺的人稱“大工”,大工人數視棺木重量墓地遠近而定,一般按 倍數增人,少者8人。出棺前將棺蓋打開,親友圍棺一周見亡者最后一面稱為“敬面”, 蓋好棺蓋,用鉚釘或鈀釘固緊棺蓋,謂之“打扎子”。出殯時,將棺移至道路出口處,大工迅速用繩索將大小抬扛固定好后,在棺前作揖磕頭,稱為“謝棺”。棺后孝媳、孝女或 親友頭扎白布帶,跪哭送葬。出殯抬棺時棺前備一只雞,陰陽先生端一碗清水稱為陰陽水 (一半開水,一半生水),用菜刀背砍爛,水濺灑地稱之為“斬傷”,大工見狀立即抬棺, 孝子腰扎白布帶,白布搭在棺頭上,走在棺前面謂之“拽纖”。

大工抬棺到墳地,跑三圈 叫“穴瑩”。陰陽先生用柳樹枝制成兩個短棍,固定兩邊稱為“向橛子”。墓穴挖好,由孝子點火紙順墓穴四角走一圈,并睡一次叫“暖棺”。棺移穴內在兩邊向橛子扯一直線, 使棺木中直,左右相等,謂之“調向”。棺人土后三天內親屬每晚上墳燒紙一次“圓墳”。七天上墳燒紙一次,直至“五期”。燒“五期”較為隆重,孝子、孝女扎紙質金山、銀山、高樓、金錢、元寶、電視機等之類供故去親人陰間享用。另有燒“百日” “周年”的 習俗。死者七天內某時出殃,出殃時屋內忌人,屋檐下豎一竹竿繞上紙梯,上掛一鑼圈, 亡魂順竿上天,喪家頭三年不貼紅對聯,不上墳頭。(淮濱論壇特約整理:秋崗)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45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