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曉群
禍,災難,損害。《說文》解釋:“禍,害也,神不福也。”《論衡·累害》亦有記:“來不由我,古謂之禍。”禍字詞義不同,動詞如《墨子·法儀》:“愛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惡人賊人者,天必禍之。”《左傳·昭公元年》:“然宋之盟,子木有禍人之心,武有仁人之心,是楚所以駕于晉也。”而十五史《五行志》及《靈征志》《災異志》中,記載人世間的災異,其中有“禍”一項,如雞禍、犬禍、羊禍、豕禍、豕禍、馬禍,此處的禍卻是名詞。
一、六畜之禍
漢代班固按照五行原理,將種種災難與變異,劃分為妖、孽、禍、痾、眚、祥、沴八種情況,其中“禍”包含六個方面的內容,即雞禍、犬禍、羊禍、豕禍、牛禍、馬禍,他說:“及六畜謂之禍,言其著也。”(《漢書·五行志》)所謂六畜,《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曰:“為六畜、五牲、三犧,以奉五味。”杜預注:“為六畜:馬、牛、羊、雞、犬、豕。”這里面有三點說明:
其一,關于“畜”,僅指家畜。如《說文》:“畜,田畜也。”《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注疏:“家養謂之畜,野生謂之獸。”家畜又有“六畜”之稱,如《左傳·僖公十九年》:“古者六畜不相為用。”
其二,班固僅在六畜發生災異時,稱其為“禍”,也是有原因的。如上述五行變異中的八種災異,它們帶來的災難是一個上行的過程,產生問題的嚴重性在逐步升級。如《漢書·五行志》寫道:“說曰:凡草木之類謂之妖。妖猶夭胎,言尚微。蟲豸之類謂之孽。孽則牙孽矣。及六畜謂之禍,言其著也。及人,謂之痾。痾,病貌,言浸深也。甚則異物生,謂之眚;自外來,謂之祥,祥猶禎也。氣相傷,謂之沴。”在這里,“禍”排在第三位,前面的是草木、蟲豸,后面的是人,班固將六畜放在它們之間,當然不是隨意而為之。他是說,災異已經由微小、滋生,逐漸顯露出來了,到了人痾的時候,問題會更為嚴重云云。
其三,班固將“六畜”單獨開列出來,把它們的變異作為“孽”的升級版,稱為“六禍”。按理說,六畜可以在禽獸中找到位置,比如雞,可以歸類于羽蟲,稱羽蟲之孽;犬、羊、豕、牛、馬,可以歸類于毛蟲,稱毛蟲之孽。但由于六畜是家畜,與人的接觸密切,在古人的觀念上,禽獸與畜不同。所以它們發生異變時,與禽獸類比較,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往往會更勝一籌,更為重要。
二、雞禍
雞禍,《洪范五行傳》定義:“貌之不恭,是謂不肅,厥咎狂,厥罰恒雨,厥極惡。時則有服妖,時則有龜孽,時則有雞禍,……”班固《漢書·五行志》解釋:“于《易》,《巽》為雞,雞有冠距文武之貌。不為威儀,貌氣毀,故有雞禍。一曰,水歲雞多死及為怪,亦是也。”他們是說,雞禍對應五行變異中的木,屬于貌之不恭的目下。雞的頭上有冠,腿上有距,象征著文武大臣。所以如果人們失去了威儀,面貌損毀,就會有雞禍發生云云。
班固根據《洪范五行傳》的原則,將雞禍放在五行變異中木的目下,屬于貌之不恭。但班固《漢書·五行志》還記道,劉歆《貌傳》認為,此處不應該是雞禍,而應該是羊禍。班固沒有接受劉歆的觀點,依然在貌之不恭中記載雞禍。
再者《南齊書·五行志》雞禍序文有記:“《貌傳》又曰:上失節而狂,下怠慢而不敬,上下失道,輕法侵制,不顧君上,因以薦饑。貌氣毀,故有雞禍。一曰:水歲雞多死及為怪,亦是也。”還有《魏書·靈征志上》雞禍序文有記:“《洪范論》曰:京房《傳》曰:雞小畜,猶小臣也。角者,兵之象,在上,君之威也。此小臣執事者將秉君之威以生亂,不治之害。”
十五史記載《五行志》及《靈征志》《災異志》,有十一部史書中有雞禍的內容,即:《漢書》二段。《后漢書》一段。《晉書》八段。《宋書》十段。《魏書》五段。《隋書》二段。《舊唐書》一段。《新唐書》六段。《宋史》五段。《明史》四段。《清史稿》九段。《南齊書》《舊五代史》《金史》《元史》四部史書中,沒有雞禍的記載。
上述十一部史書記載雞禍,例目中的關鍵詞略記如下:《漢書》:周景王,雄雞自斷其尾;雞化為雄,雞生角,京房,劉向。《后漢書》:雌化為雄,蔡邕,黃巾軍。《晉書》《宋書》:雌雞變為雄,不鳴不將,干寶;雄雞無翅,賈后,愍懷太子;雌雞逃承霤中,周玘;雌雞變為雄,王敦;閻嵩家雄雞;雞生角,桓玄。《魏書》:雞二頭,文明太后;雞雛四足四翼,崔光;雞生角,靈太后臨朝專政。《隋書》:雞鳴不鼓翅,太子廢;天下雞多夜鳴。《舊唐書》:天下頻奏雌雉化為雄,高宗,則天。《新唐書》:雌雞化為雄;斗雞,玄宗;雞生角。《宋史》:雞夜鳴;雞人言;雞卵出蛇。《明史》:雞卵出人形;雌雞化雄。《清史稿》:雞翼生爪;雞腹內出嬰兒;雄雞生卵,雞四翼。
著名的例子如班固《漢書·五行志》記載:漢宣帝黃龍元年,未央殿中有一只母雞變為公雞,而且雖然毛色變化,卻不會啼鳴,不會交配,腿上也沒有距。漢元帝初元中年,丞相府史家的母雞孵小雞時,逐漸變成公雞,長出雞冠、足距,還能啼鳴、交配;永光中年,又有人獻上一只雄雞,頭上生著犄角。面對如此之多的“雞禍”出現,京房曾嘆息道:“雞知時,知時者當死。”他是說,雞是知道時辰的生靈,它出現變異,預示著將有能預測時勢的人死去。京房由此推斷,自己就是一位知時者,即可以推往知來的人,因此這些雞禍的出現,預示著自己將會死于非命。劉向認為,京房的推占不對,雞禍的出現,主要是預示著國家將要發生的一些重大變化,比如君王更替或后宮變亂等,怎麼會是針對京房個人的呢?其實京房也知道這個道理,只不過他預感到自己的厄運,也被包含在其中了。
果然在元帝建昭二年,京房陷入了一場宮廷爭斗之中,由于受到石顯誣告,時任魏郡太守的京房,在四十一歲時,以誹謗政治、歸惡天子的罪名,遭到誅殺,暴尸于市上。《漢書·五行志》記載,這一年十一月,齊楚之地,天降大雪,雪深五尺。直到漢成帝時,京房才得到平反昭雪。班固為京房作傳,文末不禁嘆道:“京房區區,不量淺深,危言刺譏,樞怨強臣,罪辜不旋踵,亦不密以失身,悲夫!”(《漢書·京房傳》)
雞禍的發生,有許多時候會與生殺有關。如漢靈帝光和元年,南宮侍中寺中的一只雌雞欲變化為雄雞,一身羽毛都已經變得跟雄雞一樣了,但頭上的雞冠尚未變化。靈帝問議郎蔡邕是何原因?蔡邕預測到將會有下人暴亂,但最終不會成功。不久發生黃巾軍之亂,果然應驗了蔡邕的預測(《后漢書·五行志》)。類似的故事發生在南北朝時期,北魏世宗正始元年四月,河南有雞雛生出四足四翼。為此大臣崔光上書,根據上面蔡邕的故事,推測時下有大臣作亂。世宗讀過崔光的奏折非常高興,幾天之后將茹皓等人處死,還將崔光提拔為撫軍將軍。(《魏書·靈征志上》《魏書·崔光傳》)
再如晉惠帝時,陳國有一只雞生來沒有翅膀,長大后跌入坑中摔死了。王隱解釋說:“雄雞為繼嗣的皇子之象,土坑為母親之象。如今雄雞無翅,墜坑而死,難道是太子將被母親所殺害麼?”后來賈皇后誣陷殺害愍懷太子,應驗了王隱的判斷。有記賈皇后派人逼迫愍懷太子喝下毒藥,太子不肯喝,來人就用搗藥的藥杵,將愍懷太子打死。當時太子大呼救命,聲音傳得很遠。時年二十三歲。(《宋書·五行志》《晉書·愍懷太子傳》)
三、羊禍
羊禍,《洪范五行傳》定義:“視之不明,是謂不悊,厥咎舒,厥罰恒奧,厥極疾。時則有草妖,時則有蠃蟲之孽,時則有羊禍,……”班固《漢書·五行志》解釋:“羊上角下蹏,剛而包柔,羊大目而為精明,視氣毀故有羊禍。一曰,暑歲羊多疫死,及為怪,亦是也。”他們是說,羊禍對應著五行變異中的火,屬于視之不明的目下。而羊的頭上有角,腳上有蹄,剛而包柔;羊的眼睛大而精明。所以視力毀壞,就會產生羊禍。
在十五史《五行志》及《靈征志》《災異志》中,有九部史書記載了羊禍,其中:《漢書》一段。《晉書》一段。《宋書》二段。《魏書》四段。《隋書》二段。《新唐書》五段。《宋史》二段。《明史》二段。《清史稿》八段。《后漢書》《南齊書》《舊唐書》《舊五代史》《元史》《金史》六部史書,未見羊禍的記載。
《漢書·五行志》之后,諸史記載羊禍,其中的羊幾乎都是怪胎。現將羊禍例目的關鍵詞略記于下:《晉書》:羊無后足。《宋書》:羊無后足;羊三角。《魏書》:羊二身,八足,兩尾。《隋書》:云中墜羊;二尾。《新唐書》:羊無尾;羊肉角,二尾;羔如犢;雨中墜羊。《宋史》:羊無角;羊駢首。《明史》:羊生怪胎;人面羊身。《清史稿》:大羊現;羊五角,三足;羊群忽不見。
班固記載羊禍,最早的故事引自春秋時期,魯定公時,季桓子挖井得到一個土罐子,其中有蟲子長得像羊一樣。漢儒認為,羊是地上的動物,這里被幽藏在土中,象征著魯定公不用孔子,而聽信季氏的話云云。(《漢書·五行志》《史記·孔子世家》)
對于羊禍中的怪胎故事,諸史之中的解說很豐富,如足少,預示著下官不能勝任職務;二首,預示著君臣上不能統一思想;羊羔一頭,二身,一牝,一牡,三耳,八足,預示著將有國喪;羊無尾,預示著隋煬帝無后;天上墜下羊,預示著大旱云云。當然情況也有不同,比如隋代開皇十二年六月,天上的云彩中,有兩只黃色的羝羊在爭斗,最終有一只羝羊墜地而死。史官認為,這預示著當時的太子楊勇與晉王楊廣之間內斗,最終楊廣得逞,楊勇被廢黜。(《隋書·五行志》《隋書·房陵王勇傳》)
四、牛禍
牛禍,《洪范五行傳》定義:“思心之不䜭,是謂不圣,厥咎霿,厥罰恒風,厥極兇短折。時則有脂夜之妖,時則有華孽,時則有牛禍,……”班固《漢書·五行志》注釋:“于《易》《坤》為土為牛,牛大而心不能思慮,思心氣毀,故有牛禍。一曰,牛多死及為怪,亦是也。”他們是說,牛禍對應著五行變異中的土,屬于思心之不䜭的目下。牛的身體龐大,但它的心不會思慮,所以當人們思心氣毀時,就會有牛禍發生。
在十五史《五行志》及《靈征志》《災異志》中,有十二部史書記載了牛禍,即:《漢書》三段。《后漢書》二段。《晉書》六段。《宋書》十段。《魏書》一段。《隋書》四段。《舊唐書》一段。《新唐書》九段。《宋史》二十一段。《金史》一段。《元史》五段。《明史》五段。《清史稿》八段。只有《南齊書》一部史書,未見牛禍的記載。
上述十五史記載牛禍,諸史例目中的關鍵詞略記如下:《漢書》:卜牛;牛生五足;牛足上出背上,梁孝王。《后漢書》:牛疫死,明帝崩;牛大疫,竇皇后以宋貴人子為太子。《晉書》《宋書》:死牛頭語,帝多疾病;牛犬言,張騁死;牛生犢一體兩頭;牛生子兩頭八足,兩尾共一腹,司馬彪;郊牛死;青牛,桓玄;牛闖廣莫門,徐喬之;費淹獻三角水牛。《魏書》:牛生怪胎。《隋書》:赤蛇繞牛口;五足牛;怪獸似牛;恆山牛。《舊唐書》:牛生六足,李泌。《新唐書》:牛大疫;卿宗晉卿家牛生三角;牛生人手;怪胎;水牛生騾駒。《宋史》:牛生二犢;三角牛。按:大觀元年,閬州、達州言牛生二犢。四年三月,帝謂起居舍人宇文粹中曰:“牛產二犢,亦載之起居注中,豈若野蠶成繭之類,民賴其利,乃為瑞邪?”自是史官不復盡書。《金史》:大名府進牛生麟;完顏秉德進三角牛。《元史》:牛生牸犢;牛生麒麟;牛生一獸,鱗身牛尾,口目皆赤,墮地即大鳴,母不乳之;牛生黃犢,火光滿室,麻頂綠角,間生綠毛,不食乳,二日而死。《明史》:牛生一頭二舌,兩尾八足;牛生麟甲。《清史稿》:牛生麟;京山民家牛產犢,三足,前二后一,識之者謂之豲。
班固記載牛禍,最早的故事取自《左傳·宣公三年》:“三年春王正月,郊牛之口傷,改卜牛。牛死,乃不郊。”劉向認為,這是牛禍。當時宣公與公子遂共謀,殺害子赤而立,又在服喪期間婚娶,禮節如此混亂,都是由言語造成的。所以老天都厭惡他,“生則不饗其祀,死則災燔其廟。”(《漢書·五行志》)
還有秦孝文王五年時,有人獻上一頭五只腳的牛。劉向認為,這是牛禍。起因是最初秦文惠王大修宮室,就已經喪失了民心,導致國家危亡。后來秦不思悔改,繼續修三百座離宮,還修建阿房宮,結果宮室還未建成,秦就滅亡了。牛生五足,預示著秦勞用民力過甚,導致天下背叛。正如京房《易傳》說:“興繇役,奪民時,厥妖牛生五足”。按:這里有一處錯誤,即秦孝文王在位僅一年,故上文“五年”應為“元年”。(《漢書·五行志》《史記·秦本紀》)
關于牛禍的寓義,牛生怪胎,如牛背上生足,為臣下奸上之象;牛鬧瘟疫,預示著有國喪;牛生二首,為天下分裂之象;牛生少足,預示著臣下不勝任職責云云。還有牛說人語,預示著世間思想混亂。如晉武帝時,有死牛頭說話。史官引師曠語:“怨讟動于人,則有非言之物而言。”又引京房《易傳》說:“殺無罪,牛生妖。”(《宋書·五行志》)再有晉惠帝時,江夏張騁乘坐的牛突然說:“天下大亂了,你為什麼還騎著我呢?”又說:“為什麼這麼早就歸去了?”后來果然天下大亂,張騁也遭到滅族之禍。史官引京房《易傳》說:“牛能言,如其言占吉兇。”還有《易萌氣樞》:“人君不好士,走馬被文繡,犬狼食人食,則有六畜談言。”(《晉書·五行志》《搜神記》)
五、犬禍
犬禍,《洪范五行傳》定義:“言之不從,是謂不艾,厥咎僭,厥罰恒陽,厥極憂。時則有詩妖,時則有介蟲之孽,時則有犬禍。……”班固《漢書·五行志》解釋:“于《易》,《兌》為口,犬以吠守,而不可信,言氣毀故有犬禍。一曰,旱歲犬多狂死及為怪,亦是也。”他們是說,犬禍對應著五行變異中的金,屬于言之不從的目下。犬的特征是依靠叫聲來守護家園,而它的叫聲不可信,所以當人們的話語發生錯誤時,犬禍便發生了。這里面提到《易經·兌》,稱“《兌》為口”,出自《說卦傳》。《說卦傳》寫道:“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坎為耳,離為目,艮為手,兌為口。”
在十五史《五行志》及《靈征志》《災異志》之中,有八部史書中有犬禍的故事,即:《漢書》六段,有春秋時期一段,漢代五段。《晉書》十二段。《宋書》十三段。《隋書》四段。《新唐書》十段。《宋史》四段。《明史》二段。《清史稿》五段。《后漢書》《南齊書》《魏書》《舊唐書》《舊五代史》《金史》《元史》七部史書中,沒有犬禍的記載。但在《后漢書·五行志》貌之不恭服妖一項中,還有犬禍的故事。
以上十五史記載犬禍,諸史例目中的關鍵詞略記如下:《漢書》:狾狗;倉狗;狗生角;狗與彘交;狗與人同居。《晉書》《宋書》:公孫家犬;諸葛恪犬;應璩家白犬;犬鼻行;地中有犬;犬無首;犬人能言;犬入室;犬與人交;犬二身;犬夜吠;犬多首。《隋書》:犬與人交;犬加爵;犬生怪胎;犬變狼。《新唐書》:犬吠而不見;李林甫家犬;犬乳犢;犬生角;犬無吠;犬夜吠;犬彘交。《宋史》:犬投河;雷震犬;犬坐郡守位;禁犬。《明史》:犬怪胎。《清史稿》:犬生怪胎;犬人言。
班固記載犬禍,如呂太后八年三月的故事,她出行時,見到一只像倉狗一樣的動物,咬傷了呂后的腋下,忽然就不見了。呂后請人占卜,卜者說,那是已經被呂后害死的趙王劉如意,化作倉狗來作祟。不久之后,呂后便因為這次受傷而死去了。在此之前,呂后用毒酒害死了劉如意,還將如意的母親手足切掉,挖去眼睛,稱之為人彘。(《漢書·五行志》《史記·呂太后本紀》)
再如三國時,吳國諸葛恪征討淮南歸來,準備上朝會見君王,但家中的狗銜著他的衣服,不讓他出門。諸葛恪說:“難道狗不想讓我出門麼?”只好又坐了下來。過了一會兒,他又站起來要走,狗還是銜著他的衣服不讓他走。沒辦法,諸葛恪只好讓家人將狗牽開,自己乘車而去。結果進入朝中就被殺害了。(《宋書·五行志》《三國志·諸葛恪傳》)
還有唐代李林甫,一天他晨起早朝,拿來書袋看,見到里面有一只小動物,像老鼠一樣,跳出袋子后變成一只狗,身體壯大,雙目怪睜,張牙舞爪,瞪著李林甫。李林甫取來弓箭引射,發出箭羽的聲響,隨著箭枝沒入,那只大狗也不見了。此事也可能跟李林甫作惡太多,終日思慮過度有關。一次他在后院中散步,有人跪下來哭著說:“大人久居權位,滿目荊棘,一旦大禍臨頭,你該怎麼辦呢?”李林甫苦著臉說:“已經走到這一步了,我有什麼辦法呢?”(《新唐書·五行志》《新唐書·李林甫傳》)
六、豕禍
豕禍,《洪范五行傳》定義:“聽之不聰,是謂不謀,厥咎急,厥罰恒寒,厥極貧。時則有鼓妖,時則有魚孽,時則有豕禍,……”班固《漢書·五行志》注釋:“于《易》《坎》為豕,豕大耳而不聰察,聽氣毀,故有豕禍也,一曰,寒歲豕多死,及為怪,亦是也。”他們是說,豕禍對應著五行變異中的水,屬于聽之不聰的目下。由于豬的耳朵很大卻不聰明,所以當聽力被毀壞時,豕禍便發生了。再者,《魏書·靈征志上》豕禍序文寫道:“京房《傳》曰:凡妖象其類足多者,所任邪也。京房《易》:妖曰豕生人頭豕身者,邑且亂亡。”
在十五史《五行志》及《靈征志》《災異志》中,有十部史書記載了豕禍的故事,即:《漢書》二段。《晉書》四段。《宋書》五段。《魏書》四段。《隋書》二段。《舊唐書》二段。《新唐書》六段。《宋史》三段。《元史》一段。《明史》四段。《清史稿》五段。《后漢書》《南齊書》《舊五代史》《宋史》《金史》五部史書,未見豕禍的記載。
諸史例目中豕禍的關鍵詞略記如下:《漢書》:襄公見豕;漢燕王宮豕出圂。《晉書》《宋書》:丁奉遇豕;周馥見豬生兩頭;豬怪胎。《魏書》:豬怪胎;豬生人面,靈太后。《隋書》:豬人言,太子被殺,樂平公主救楊秀。《舊唐書》:豬怪胎,竇參寢而不奏。《新唐書》:豬生怪胎;豬生人相。《宋史》:野豕入城;豬生怪相。《元史》《明史》《清史稿》:豬生怪相;肉中有字;豬生麒麟。
班固《漢書·五行志》記載豕禍的故事,第一篇見于春秋時期,當時齊襄公在貝丘行走,見到一只豬,隨從說:“這是公子彭生變的。”齊襄公聞言大怒說:“射殺它。”那只豬突然像人一樣,站立而撲了過來,齊襄公受到驚嚇,從車上掉了下來,腳受了傷,鞋子也掉了。(《漢書·五行志》《左傳·莊公八年》)類似的故事,三國時期也發生過。吳國孫皓寶鼎元年,有野豬進入右大司馬丁奉的軍營中,后來丁奉兵敗,孫皓見丁奉已死,還追責殺死了他的兒子丁溫,將丁奉的家屬流放到邊遠的地方。史官說,這都是豕禍的應驗。再者龔遂說:“山野之獸,來入宮室,宮室將空。”也是此事的預兆啊。(《宋書·五行志》《三國志·丁奉傳》)
七、馬禍
馬禍,《洪范五行傳》定義:“皇之不極,是謂不建,厥咎眊,厥罰恒陰,厥極弱。時則有射妖,時則有龍蛇之孽,時則有馬禍,……”班固《漢書·五行志》注釋:“于《易》,《乾》為君為馬,馬任用而強力,君氣毀,故有馬禍。一曰,馬多死及為怪,亦是也。”他們是說,馬禍屬于皇之不極的目下。由于馬聽從驅使,有力量,所以當君王出現毀亡之氣時,馬禍就會出現。
再者,關于馬禍的定義,《南齊書·五行志》皇之不極馬禍序文有記:“《傳》曰:《易》曰乾為馬。逆天氣,馬多死,故曰有馬禍。一曰,馬者,兵象也。將有寇戎之事,故馬為怪。”還有《魏書·靈征志上》皇之不極馬禍序文也有記:“《洪范論》曰:馬者,兵象也,將有寇戎之事,故馬為怪也。”
在十五史《五行志》及《靈征志》《災異志》中,有十二部史書記載了馬禍的故事,即:《漢書》四段。《后漢書》四段。《晉書》九段。《宋書》七段。《南齊書》二段。《魏書》二段。《隋書》六段。《舊唐書》二段。《新唐書》十四段。《宋史》六段。《明史》五段。《清史稿》六段。《舊五代史》《元史》《金史》三部史書中,未見到馬禍的記載。
上述諸史例目中馬禍的關鍵詞略記如下:《漢書》:春秋白馬駟;秦時馬生人;漢時馬生角。《后漢書》:更始失道;桓帝政衰;黃巾軍;馬噬人;大臣被誅。《晉書》《宋書》:馬生角;馬不行;馬悲鳴而死,晉愍懷帝冤死之象;馬生二頭,王敦陵上;赤馬入殿,帝崩;桓玄時馬生角。《南齊書》:馬驚走王晏誅;馬食女子股腳間肉都盡,有寇。《魏書》:馬肉尾;蟲入馬耳半死,似螝。《隋書》:侯景白馬;吳明徹時馬生角;陳文宣帝親征契丹;大業四年馬死廄中,煬帝征高麗馬生角。《舊唐書》:馬生角;馬吐珠。《新唐書》:馬生角;馬大死國危;馬二首;馬生人。《宋史》:馬生二距;海獸如馬;留正坐騎斃;史彌遠馬驚跌落。《明史》:龍馬;景寧屏風山有異物成群;海馬。《清史稿》:石馬;馬生雙駒。
如上馬禍變化很多,單以“馬生角”為例。班固記載漢文帝年間,在吳地有馬生角,右角長三寸,左角長二寸,皆大二寸。當時吳王劉濞據有四郡五十余城,內懷驕恣,所以有變化見于外物,正是上天對他的告誡。但劉濞不覺悟,最終舉兵叛亂,落得被誅滅的下場。京房《易傳》說:“臣易上,政不順,厥妖馬生角,茲謂賢士不足。”又說:“天子親伐,馬生角。”(《漢書·五行志》《漢書·吳王濞傳》)再者,漢成帝綏和二年二月,也曾經發生馬生角的事情,長在馬的左耳前,圍長各二寸。此時王莽為大司馬,他迫害君王的想法,開始萌生出來。(《漢書·五行志》)還有,晉武帝太熙元年,遼東有馬生角,在兩耳下,長三寸。如劉向說:“這是兵禍的象征。”還有《呂氏春秋》說:“人君失道,馬有生角。”(《宋書·五行志》)
責任編輯:鄭詩亮
校對:徐亦嘉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44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