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嘉定區江橋鎮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被授予2021年度“全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系統優質服務窗口”,這也是上海市唯一一家獲得該項國家級榮譽的基層單位。
江橋鎮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位于華江路129弄5號樓,面積1600平方米。據了解,中心的服務特點是“五多一大”,即老年人口多、市區導入人口多、特殊群體多、來滬人員多、困難群體多,同時,因為勞動保障、社會救助和“社區事務”工作三合一,業務受理量很大。
面對如此情形,江橋鎮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有著自己的“八字訣”:勤勉、創新、務實、制度。
傾情政務服務
在江橋鎮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服務大廳,設置有回復窗口、繳費窗口、復印窗口和10個綜合窗口,受理涵蓋人社、民政、醫保、住建、檔案、稅務等12個委辦局的203項個人事項業務。2021年度,該中心業務受理量133143件,預檢咨詢量年均150094人次。“我們所有窗口都是直接面向市民,全年無休是我們的服務模式。”工作人員張璐介紹說:“為了提高服務水平,我們每周午休時間開展一小時的業務知識培訓,已經堅持了整整七年。”
服務大廳提供免費復印、為老服務、手語服務等多項便民措施,開展“現場陪辦”“上門幫辦”特色服務,針對轄區內老年人及行動不便人群,采取“一對一”服務方式,最大限度簡化辦事流程、減少跑動次數,解決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太感謝你們了,實實在在解決了我們的困難。”2021年底,工作人員張靜俐與同事兩次前往嘉航社區,為行動不便的工傷人員朱迪明辦理“工傷人員工傷醫療待遇申請”手續,對此,朱迪明的妻子拉著張靜俐的手連連道謝。
高效智慧服務
辦件量始終居高,如何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的問題,擺在了江橋鎮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的面前。“科技+服務,我們在2014年開始探索,目前看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道路。”中心黨支部副書記彭曉敏說:“市民服務更需要數字化,才能更精準、更高效。”
早在2014年,全國首家政務服務終端機就在江橋鎮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誕生,這是該中心與小I機器人的第一次合作。隨著合作的深入,2020年8月,全區首個“小橋”智慧交互大屏啟用。
這個與成年人一樣高度的智能大屏,市民可通過語音提問或點擊選項等方式了解辦事指南。同時,點擊“網上辦理”“預約辦理”等模塊,直接鏈接“一網通辦”門戶網站進行線上辦理業務或預約辦事時間,避免了窗口排隊的等候時間。目前,“小橋”交互量達到了1萬多人次。
穩就業托救助
社會救助是江橋鎮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的三大職能之一,但是僅僅依靠政策幫扶,市民的期望值大而救助覆蓋面偏窄,儼然成為一個工作瓶頸。
為此,服務中心開拓創新,促“輸血式”救助為“造血式”幫扶,建立可持續救助模式。截至2021年,成立了“吳紹豪教育幫困基金”“季惠平專項幫困基金”“互助基金”“綜合幫扶基金”“朱利明應急救濟基金”,每年幫扶困難群眾及學生近2.5萬人次,發放救助金230萬余元,去年還有公司免費為140戶困難家庭安裝ECHO凈水器。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推動江橋鎮救助工作由政府“獨奏”變為多方“合奏”。
勞動人事爭議調解和勞動關系協調也是服務中心的重要工作職能。2021年11月中旬,段某辰與16名同事一起走進江橋鎮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的勞動人事爭議窗口,要求與某餐飲公司集體辭職,并索要工資、加班費及經濟補償。中心抓住分歧突破口,鍥而不舍地為雙方協調,最終為勞動者追索勞動報酬及經濟損失18.85萬元。
釋放創業活力
市民服務是社區事務的根本職責,創業孵化則為中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江橋鎮42.32平方公里已經全域納入虹橋商務區,是嘉定區對接虹橋的南大門、橋頭堡。江橋鎮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也將優化營商環境,釋放創業活力,納入自身的業務職責。
80后“海歸”博士鄭磊在2015年將自己創立的上海聚宗實業有限公司搬到江橋。“公司剛搬來的第一年,江橋鎮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就在我們所在的園區舉辦了一場創業政策和貸款的宣講會。”鄭磊說。“北虹橋創新創業政策指南匯集了人才政策、就業政策和創業政策,是我們做好創業扶持的制度保障。”江橋鎮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副主任陸云燕表示,做好“金牌店小二”,把政策宣講下去、落實下去,讓企業有獲得感才是最重要的。
通訊員:韓睿
編輯:陸瑾暉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44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