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太監是一個弱勢群體,這些人一般都是孤苦無依或是家境極為貧苦出身,父母養不活無奈之下才送兒子進宮當了太監,在當時,太監很重視被閹割的那個日子,父母或是他本人都會選定吉日,無論家里多窮,也會花錢請八字先生算好日子。
自被閹割以后,太監一旦有得官高升的時候,往往也以受閹日為誕辰,算命、擇字、做壽、升職,都用這個日子。
至于太監被割下的“寶貝兒”,是不可隨便扔掉的,因為將來大有用場,通常情況下,“寶貝兒”要裝入有半升石灰的木制錦盒之中,用紅布捆緊封口,陳放于寺廟的高木架之上,叫做“紅步(布)高升”。很顯然,寺廟也是要收取一定的保管費的。
有些太監因為在宮中混的不錯,也就選擇將自己的“寶貝兒”放在著名的寺廟之中,其重視程度將如同今天存放骨灰盒一樣隆重。而大多數太監卻只能存放在一般寺廟。
“寶貝兒”的用處很大,因為在入選皇宮或王府的時候,內務府官員及主管太監將以此驗明正身。一旦得到晉升,還要拿出來讓上級領導查驗,方能順利到崗。
不過也有一種情況比較特殊,有的太監受閹時年幼無知,“寶貝兒”被刀兒匠私自收藏,或是保管不慎遺失了,而晉升時又需要查驗,那就必須臨時租借一個,而費用也都很高,沒有幾十兩銀子是辦不到的。
太監臨死的時候,也和常人一樣需要大殮,這時就得取回“寶貝兒”安放在原處,這是每個老太監念念不忘一定要實現的最后心愿,即使是沒有親人操辦后事,那些同行太監也會負責料理后事,這在太監中是一個不成文的規矩。
清末老太監信修明曾回憶,他的師父六十多歲時,窮的揭不開鍋,又眼瞎耳聾、體弱多病,因為在宮中混的不好,沒有能力把“寶貝兒”寄放在寺廟之中。一天,師父突然托人把他叫去,告訴他自己一時記不起將“寶貝兒”放哪里去了,一再叮囑在屋內仔細尋找。
信修明翻箱倒柜,找了半天,終于在一堆舊衣服中發現了一個油布包,里面正是裝著“寶貝兒”,師父的老臉上展現了從未有過的笑容,沒幾天師父也就毫無牽掛地離開了人世。太監們堅信,只有把自己的“寶貝兒”安放在原處放入棺材,到了陰間,才不至于尸首不全,下輩子也才能投胎男兒身。
骨肉歸一,是每個太監一生中最為重要的事情,一般在四五十歲的時候積攢了一定的銀兩,便會請求鄉土有頭臉的人物帶上厚禮,送上所需的銀兩,到了選定的吉日,過繼的兒子坐著轎子去到寺廟,恭敬地請出“寶貝兒”,繼承人三拜九叩感謝寺廟長老,然后雙手捧著錦盒來到太監的祖墳地。
而太監本人早已在祖墳等候,這時便會跪在祖墳前大哭并大喊著:“爹給的骨頭娘給的肉,現在我已經捧回來了,今天就是我認祖歸宗的日子了!”一生的心酸、屈辱,都在這個時候得以發泄。
太監的命運是殘酷的,不管是李蓮英、小德張那樣的顯赫人物,還是掃地打雜的小太監,自從閹割那天以后,他們便失去了男人的自尊,取而代之的是一輩子的自卑,可以說,太監制度是封建社會最慘無人道的產物。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44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