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時空針灸旨在將具有記憶功能的時間穴位和具有同構功能的空間穴位組織在一起,運用特定的施治方法和針刺順序,構建溝通內外的氣場,從而獲得調動人體自愈功能的場效應。本文從時空針灸的時間穴位、空間穴位、中國古代時空模式和場效應等方面進行系統闡述,旨在闡明時空針灸的理論基礎,從深層闡釋朱勉生教授承古訓而創新,從古代四種傳統時間針灸方法延伸發展出來的時空針灸學。
時空針灸不同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提出的“時間針灸”,它把對時空結構的解析置于古代子午流注四種按時取穴方法研究和運用的首位,將在時空理論指導下運用特定穴構成敏感周期的原理進行深入剖析,凸顯了古代子午流注四法的精髓:時空模式。朱勉生教授認為古代時空模式實際上也是一種能量模式,在吸納歐洲醫學文化理念的基礎上,通過臨床真實世界和臨床試驗的檢驗總結提出了時空針灸學。
時空針灸的理論體系來源于《黃帝內經》中的天人相應、經脈氣血的流注規律、陰陽五行學說、候氣逢時針刺以及中國古代時空模式中的六十甲子、河圖、絡書、八卦等幾大方面,而它獨特的理論核心是“場效應”學說。筆者近年來在朱老師指導下研習時空針灸,請教解惑多有收獲。現將學習朱老師關于時空針灸的理論基礎總結如下,以饗同道,希望對后學者有所啟發與益處。
《黃帝內經》中的天人相應、經脈氣血的流注、候氣逢時針刺、陰陽五行學說理論為時空針灸奠定了理論基礎天人相應與人體的生命節律
人與自然界都是處于動態變化中的整體,二者之間存在著密切的相互影響的關系,自然界的各種運動變化對人類產生了巨大影響。如《黃帝內經》有如下的表述,《素問・寶命全形論》云: “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
“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提示人是大自然所化生的,大自然日月星辰運動所形成的各種時間節律,無不給人乃至萬物打上深深的烙印,如人體的年節律、四時節律、月節律、晝夜節律等。人生活于天地之間,是宇宙整體的一部分,通過氣的中介作用,人與天地的變化息息相通。如《靈樞・歲露論》說: “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歲月相應也。”此為天人相應一也。時空針灸首先是建立在天人相應的理論基礎之上的。
天地、陰陽是人的根本,人類只有順從自然界的變化,才能達到防病保健的目的。《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云: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月相與經絡、氣血間的相應關系,是“因天時而調氣血”的理論依據,《素問・八正神明論》云: “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 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也。”《靈樞・歲露論》云: “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故月滿則海水西盛,人血氣積,肌肉充,皮膚致,毛發堅,腠理郄,煙垢著,當是之時雖遇賊風,其入淺不深; 至其月郭空,則海水東盛,人氣血虛,其衛氣去,形獨居,肌肉減,皮膚縱,腠理開,毛發殘,膲理薄,煙垢落,當是之時,遇賊風則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在治療時,我們也應根據四時氣的不同敏感性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這就是《靈樞・四時氣論》所說的: “四時之氣,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氣穴為定,故春取經,血脈分肉之間,甚者深刺之,間者淺刺之; 夏取盛經孫絡,取分間絕皮膚; 秋取經腧,邪在腑取之合; 冬取井滎,必深以留之。”
人的生理活動、病理變化以及對各種治療方法的敏感性,都與自然界的周期性變化密切相關,時空針灸中時間穴位的選擇正是天人相應思想的體現與應用。
經脈氣血的流注理論
人體經脈氣血的循環,是古代按時取穴方法的依據。以納子法而言,它以行于二十八脈內的營氣為基礎。關于營氣的生成與循環在《靈樞・營氣論》已有記載:“營氣之道,內谷為寶,谷入于胃,乃傳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專者,行于經隧,常營無已,終而復始,是謂天地之紀。故氣從太陰出,注手陽明,上行注足陽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間,與太陰合,上行抵髀,從髀,注心中,循手少陰,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陽,上行乘腋,出出頁內,注目內眥,上巔下項,合足太陽,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陰,上行注腎,從腎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脈,出腋下臂,出兩筋之間,入掌中,出中指之端,還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陽,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從三焦,注膽,出脅,注足少陽,下行至跗上,復從跗注大指間,合足厥陰,上行至肝,從肝上注肺,上循喉嚨,入頏顙之竅,究于畜門。其支別者,上額循巔,下項,中循脊,入骶,是督脈也。絡陰器。上過毛中。入臍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復出太陰。此營氣之所行也,逆順之常也。”時空針灸中納子法的開穴的時間正是以營氣在二十八脈中的流注次序總結出來的。
陰陽五行學說理論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唯物哲學樸素的辨證法思想,認為世界在陰陽二氣作用的推動下孿生、發展和變化; 并認為木、火、土、金、水是宇宙中最基本的五大類能量。這五種不同屬性的能量之間相互資生、相互制約,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黃帝內經》歸結為: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事物的變化是隨著時空的推移而不斷發展的,五行的相生相克就是在這樣的動態時空形成的,人體生物節律學有關的相生相克就是其最好的佐證。陰陽五行的相生相克學說是時空針灸中納甲法、納子法的時間穴位推理的基礎。
候氣逢時針刺理論
候氣逢時理論是時空針灸中納甲法、納子法的指導思想,雖然《黃帝內經》中沒有明確提到按時針刺,但針刺須候氣逢時思想體系則早已形成。《靈樞・衛氣行論》云:“是故謹候氣之所在而刺之,是謂逢時,在于三陽必候其氣在于陽而刺之,病在于三陰必候其氣在陰分而刺之。”《素問・八正神明論》云: “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氣定乃刺之。”除此之外,《黃帝內經》還提到了針灸時間的禁忌,《靈樞・陰陽系日月論》云: “正月、二月、三月,人氣在左,無刺左足之陽;四月、五月、六月,人氣在右,無刺右足之陽; 七月、八月、九月、人氣在右,無刺右足之陰; 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人氣在左,無刺左足之陰。”時空針灸正是在候氣逢時理論的指導下萌生的。
中國古代時空模式中的河圖、絡書、八卦理論、六十甲子為時空針灸開創空間穴位奠定了理論基礎六十甲子
六十甲子指十天干與十二地支兩兩相配的組和。十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申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里單數為陽,偶數為陰,陽配陽陰配陰,從甲子到癸亥,十天干輪回六次十二地支輪回五次總共六十個組合配齊構成六十甲子。即: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已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已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已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已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已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已卯、丙辰、丙辰、丁巳、已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素問・六微旨大論第六十八篇》有言: “天氣始于甲,地氣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歲立,謹候其時,氣可與期。”天氣攜帶著天體的磁波、光波、紅外線、電波、引力波等組成的信息能量波,地氣攜帶地理環境、以及溫度、濕度、風力等氣候環境的能量,二者的運動和交會是萬物生長化收藏的根本動力和源泉,所謂“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六十甲子具有深遠的時空背景,是時空一體的古典陰陽五行在時空系統的重要度量工具,是中國傳統自然科學和中醫學的重要基礎。深刻理解干支和六十甲子與日、月、地、行星時空運動規律的關系,不僅有助于我們真正弄懂陰陽五行對中醫臨床實踐的指導意義,尤其對于時空針灸來說更屬于基礎的基礎。
子午流注的時空元素: “子午”是六十甲子中十二地支的簡稱,從空間來講子午線劃分東西,從時間來講子午為歲之首和歲之中,一晝夜的正午和午夜。《靈樞經・衛氣行》: “歲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為經,卯酉為緯。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為緯,虛張為經。是故房至畢為陽,昴至心為陰。陽主晝,陰主夜。”說明二十八宿空間位置轉移引起陰陽氣的消長變化,可以劃分為十二個有代表性的域段,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表示,簡稱子午。子午流注納子法、納甲法中的" 子午" 這一從古天文發生出來的地支原本就是一個時空的綜合概念,在運用其年節律和日節律時應當綜合考慮時間空間兩個元素[1]。
河圖、洛書與先后天八卦理論 (見圖1)
談到河圖、洛書與先后天八卦理論,首先談時空觀,“時”在“空”之前。對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對時間的感受主要是年、月、日的變化:一天之中地球白天與黑夜的交替變化;一月之中,月相的盈虧圓缺變化;一年之中,四季的周復變化。上述三者的變化,分別稱為:地相,月相和日相。而這三種時間之相,究其根本,是因為太陽的存在:太陽的光照賦予地球以日夜,賦予月球以朔望,賦予四季以春秋。
△圖1:河圖、洛書與先后天八卦圖
《易經》所說的:“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時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日月的“往來”“相推”講的是天體的空間運動,它與時間的運轉流程二者之間是有關系的,如《易傳・賁卦》:“觀乎天文,以察時變”,提出“天文”、“時變”兩種不同的運動節律之間,存在某種相依性,并且古人早已經將二者之間的運動關系作為觀象的重點,這種方法直接影響著中國古代文化基本理論的構建,例如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八卦學說等等。換言之,這些學說本身就具有深遠的時空背景。
《易經・系辭》中說: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中國古代先民在河圖中,通過生成數之間陰陽合和的數理之象,表達和反映了日月地的運行規律。意在突出日月陰陽合和,剛柔相濟之理。河圖以十數合五方,五行,陰陽,天地之象。圖式以白圈為陽,為天,為奇數;黑點為陰,為地,為偶數。并以天地合五方,以陰陽合五行,所以圖式結構分布為:天一生水,古人認為宇宙的發展首先要有水,故定其數為一,地二生火,其次是火,故定其數為二,水火即陰陽,分出陰陽就能生成萬物,木應春萬物生發之象,故定其數為三,有生必有收,金主肅殺之秋,是收成打措的季節,故定其數為四,土旺四時,是木、火 、金、水的基礎,故定其數為五,一、二、三、四、五為生數,相當于孤陰孤陽,不起變化,須加上土數五,才能起正常的生化作用,這就是六、七、八、九、十成數的含義。即天一生水,加上土數五,則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加上土數五,則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加上土數五,則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加上土數五,則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加上土數五,則地十成之。河圖之數十,乃十天干之數也。正是萬物生存之數。所以甲己合為一、六共宗,乙庚合為二、七同道,丙辛合為三、八為朋,丁壬合為四、九為友,戊癸合為五、十同德。
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而成卦。這個圣人,就是伏羲。伏羲對河圖洛書,進一步具體化,就變成了八卦。河圖就是一個春夏秋冬的四時運行模型,講的是天地運行規律。進一步把河圖細化把每一個季節一分為二,就能得出來先天八卦。伏羲先天八卦,每一卦有三個爻,每一爻代表一個節氣,那麼八卦就可以概括一年中的24 節氣。陽氣指天,陰氣指地,在一年中的重要節點上,用術數來標識。永恒的太陽,居于中間,其數為五,在春夏兩季,萬物負陰而抱陽,主生; 在秋冬兩季,萬物負陽而抱陰,主化。而一些重要的節點,比如春分和夏至,立秋,立冬等,是伏羲通過圭表測量總結出來的。卦字,左邊的“圭”就是帶刻度的圭表,右邊的“卜”就是日影在圭表上的投影。易曰:“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
洛書九宮之數。將洛書數以九宮圖標出:九居南為離火,一居北為坎水,三居東為震木,七居西為兌金;此為四象之正位,又將乾坤艮巽分居西北,西南,東北,東南四隅。此九宮即為后天八卦。后天八卦的排列與卦象和爻象的變化,就是由四時和八節而來,從四時推移,萬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周期循環規律,揭示宇宙自然界中陰陽二氣相互依存互根和生殺流轉之機。同時也體現了道法自然,天人相應的思想內涵。后天八卦以東南西北四正位分別代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春夏秋冬四時,象征自然萬物的生長收藏四個過程。又以乾坤艮巽作為四角方位的四隅,分別代表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這四個節氣,四正和四隅的八卦方位共代表了四時八節。易曰:“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
時空針灸飛騰八法是元氣在先天八卦的時空模式中通過奇經八脈交會穴形成的五日敏感周期。時空針灸空間穴位的取法正是按照先天八卦來設計的,時間穴位所在的八卦序號進入八卦穴位,按照先天八卦從一到八的順序,以S 形走完八卦穴位。時空針灸靈龜八法的時空結構:靈龜八法古稱“奇經納卦法”,它是以文王后天八卦同洛書九數的結合為基礎,又將八脈交會穴與其匹配,形成一個“數、卦、穴”統一的特殊結構,即“穴在卦上,卦與數合”[2]。要想得到一個與時間相應的敏感穴位,必須通過特定的數運算,由數到卦,再由卦到穴。這個數運算的依據是特定的“日”和“時”的天干地支代數。通過這種運算得到的在八卦九宮上的八脈交會穴,是依時固定的時間穴位。空間穴位則不同,它們不是按照天干地支時間代數計算出來的適用于同一時間的所有患者和病證的穴位,而是針對病證的個體化的穴位群組,具有細膩周詳的辨證配穴的內容。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空間穴位和時間穴位同八卦九宮都有關聯,然而具體內容和方法卻有所不同。換而言之,時間穴位強調共性,空間穴位強調個性,但二者是同根同體相依相抱的。
“場效應”學說是時空針灸的理論核心近代中醫用語常說“氣血”,在古代著作中卻多說“血氣”,如《靈樞・本藏》給經脈下的定義,說:“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近代對經絡的解釋說成是“氣血運行的通路”。“血氣”與“氣血”有沒有本質的區別呢? 從“血”和“氣”的構成來說兩者沒有本質區別。早期所以稱“血氣”是因為“血”較形象、具體,最先為人們所認識;“氣”的現象較為隱蔽、抽象,不容易被認識。后期隨著中醫學的發展,“氣”的重要性和多樣性受到人們充分的注意,所以才將“氣”提到“血”的前面來稱為“氣血”。我們常說的“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這一變化說明了“氣”的重要性逐漸被人們所認識到。近年來,氣功得到了發展,“氣”的存在這一客觀事實已被人們所接受。既然氣是客觀存在的,我們不妨把氣的活動范圍稱為“氣場”。早在宋代以前就有“人在氣中,氣在人中”的說法,氣是一種能量,有兩種存在形式,一種是指人體周圍的氣和氣場,而另一種指軀體內部的氣和氣場。由上述所說,人體構成應是包含軀體與氣場,而氣場又包括體內部分與實體周圍部分。關于人體存在“場效應”的說法,《黃帝內經》中的陰陽學說與法國物理學家德布羅意的“波粒二象性量子物理”理論、日本良導絡學說與經絡細胞生物場效應、電子針灸儀的發明與經絡細胞生物場效應等早有論述。有人認為,如果說現代醫學對人體的認識主要是在非生物場范疇的話,那麼中醫的《黃帝內經》對人的認識主要是在生物場范疇。
朱勉生教授認為:“道無術不行,術無道不遠。”術是可以暫時盛行一時的,道則流芳千古。她廣覽歧黃醫籍,一直在思考針灸原創精華、針灸之道是什麼? 《靈樞・九針十二原》“為刺之要,氣至而有效”,“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靈樞・終始》“凡刺之道,氣調而止”,《針灸大成》“用針之道,謹在調氣”,《標幽賦》“氣速至而速效,氣遲至而不治”。《靈樞・小針解》“粗守形,上守神”和“粗守關,上守機”。朱老認識到經典中的“氣至”、“氣調”、“調氣”、“守神”、“守機”就是針灸之道。那麼如何才能讓針灸之道在臨床得以實現呢? 《素問・八正神明論》和《靈樞・四時氣》依此提出了針灸的“法”:“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氣定乃刺。”“四時之氣,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氣穴為定。”這里強調的“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和“得氣穴”就是運用針灸療法的“道”與“法”精髓所在。
由上述不難得出:針灸之道是在于調節患者陰陽失調的氣場,即在“場效應”的作用下,將患者自身的“元氣”( 亦稱能量或良性信息) 恢復正常,同時,清除了患者的不良信息,使其恢復了健康。而調節患者氣場的方法是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而刺,即依據人氣血流注逢時針刺。那麼,我們在臨床上如何操作才能實現逢時針刺呢? 朱老師在長期應用古代四種傳統時間針灸的基礎上,在對中國古代時空模式深刻領悟后,結合臨床實踐,認識到唯有時間穴位與空間穴位的同構組合才能實現場效力的作用。她認為,時間穴位是進入氣場的鑰匙,空間穴位是合成氣場的框架,經驗穴位是增強場效力的輔助力量,三者結合的時空針灸才是成為應對當代疑難雜癥沉疴痼疾的利器。如果我們把古代按時取穴方法僅僅作為尋找時間穴位的工具來用,那就理沒了它們巨大的潛在功能。在相同的時間流程里,由于用氣的種類不同,時間參照體系的不同、布穴原理的不同,穴位應時敏感周期也不同。如果不回溯產生時穴的時空結構,單獨運用“時穴”,就好像將軍指揮士兵作戰時,沒有系統部署,沒有排兵布陣,是散兵單戰,偏離了針灸之道。因此,“場效應”學說是朱勉生教授時空針灸的理論核心。
綜上所述,時空針灸有著獨特的理論體系,它的理論基礎來源于《黃帝內經》中的天人相應、經脈氣血的流注、陰陽五行學說、候氣逢時針刺以及中國古代時空模式中的六十甲子、河圖、洛書、八卦等兩大方面,而它的理論核心是“場效應”學說。時空針灸在歐洲醫學人文環境里,發展延伸了中國傳統時間針灸,以臨床效驗有力地證明了子午流注納甲法納子法、靈龜八法、飛騰八法的價值不局限于選擇就診穴位,它們是可以將內外時間空間緊密結合,連接天地人的采氣、聚氣、行氣、用氣的通道和最佳載體。時空針灸在臨床上的突出特點是得氣一種溫和的氣流感或氣霧感,出現在局部或者全身,使患者的緊張疲勞迅速緩解或消除,在留針期間便能很快帶針沉睡。這種得氣感既可以引起局部效應也可以獲得綜合效應,尤其對于改善全身癥狀的作用最為顯著。由于得氣明顯,常常可以獲得滿意的即時效應。以上得氣效應均是氣機啟動的表現,比通常強調的“氣至病所”包含更多的內容。時空穴位聯合,從深層次快速激發自我修復能力,所需療程短且能夠保持較好的中期或遠期療效。對于一些經多種治療方法不見效果的疑難雜癥,時空針灸常有出奇制勝的效驗。
本文作者:左政,陳春信,袁愷,劉亮先,朱勉生
參考文獻:
[1]朱勉生. 子午流注時空解析與運用[J]. 世界中醫藥雜志,2009,4( 1) : 43.
[2]朱勉生. 略論“時空針灸靈龜八法”的理論構成和運用[J].世界中醫藥雜志,2011,6( 4) : 324
作者簡介朱勉生
朱勉生,云南中醫藥大學畢業生。中國第一屆中醫研究生,師從北京中醫藥大學著名中醫專家任應秋教授。法國科學博士。創立時空針灸學派并擔任時空針灸研究院院長。參與創立巴黎第十三大學達芬奇醫學院和第六大學居里醫學院授予西醫博士的兩個中醫文憑(DUMETRAC、DUPRAC)。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導師,云南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碩士生導師。昆明醫科大學名譽教授。
左政
左政,醫學博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畢業于北京中醫藥大學,在云南省中醫醫院風濕科工作10余年,到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風濕免疫科進修一年,師從于國家級名中醫朱勉生教授及管遵信教授。朱勉生教授第一個博士研究生,朱勉生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
陳春信
陳春信,主任醫師、北京中醫藥大學特聘臨床專家、云南中醫藥大學客座教授,全歐洲中醫藥專家聯合會副主席、時空針灸研究院副院長,師從時空針灸學創始人朱勉生。在西班牙從事中醫針灸臨床及教學三十余年。
袁愷
袁愷,醫學博士,博士畢業于廣州中醫藥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現任云南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康復學院副院長。朱勉生教授弟子,朱勉生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
劉亮先
劉亮先,昆明市中醫醫院針灸科主治醫師,碩士,畢業于湖南中醫藥大學,師承湖南省名中醫吳清明教授,現為朱勉生教授嫡傳弟子,朱勉生教授學術經驗繼承人、朱勉生全國名老中醫傳承工作室秘書。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43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