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八字詩文銅鏡

解夢佬

明鏡照人心 昏鏡遮人丑

——劉禹錫《昏鏡詞》賞析

八字詩文銅鏡

作者:趙鐵軍

八字詩文銅鏡

劉禹錫:《昏鏡詞》

昏鏡非美金,漠然喪其晶。陋容多自欺,謂若他鏡明。瑕疵既不見,妍態隨意生。一日四五照,自言美傾城。飾帶以紋繡,裝匣以瓊瑛。秦宮豈不重,非適乃為輕。

劉禹錫(772——842年),字夢得,籍貫河南洛陽,生于河南鄭州滎陽,自述“家本滎上,籍占洛陽” ,其先祖為中山靖王劉勝 (一說是南匈奴劉淵后裔) 。劉禹錫于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及第,官至監察御史。唐順宗朝,他參與“永貞革新”。劉禹錫是唐代著名詩人、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其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與柳宗元并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杰”,并與白居易合稱“劉白”。劉禹錫的哲學著作《天論》三篇,論述天的物質性,分析“天命論”產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義思想。著有《劉夢得文集》《劉賓客集》。

【賞析空間】

《昏鏡詞》是著名的哲理詩,也是寓言詩。劉禹錫在《昏鏡詞》“引子”中講了一個寓言性的故事。有一個賣鏡子的人,貨攤上擺放的鏡子只有一面是明亮的(古人用銅鏡,加工銅鏡有多道研磨工序,才能達到鏡子的效果。)其余都是沒有磨好的銅鏡,照人模糊不清。有顧客問,這樣的昏鏡賣給誰呀?賣鏡人回答說,這昏鏡很好賣,倒是明鏡不好賣,買的人少。顧客又問,這是為何?賣鏡人說,明鏡能把人臉的雀斑照得清清楚楚,昏鏡則可掩丑。這個故事直接揭露人性的缺點:虛榮,自欺欺人。至于商販專賣昏鏡的故事是否真假,并不重要。這首詩的用意不在于此,可作多重解讀。

首先,這首詩創作背景是“永貞改革“失敗了。 永貞元年(805年)初,唐順宗任用王叔文、王伾、劉禹錫、柳宗元等人進行政治革新,由于革新觸及了宦官和藩鎮的既得利益,遭到他們的聯合反撲。八月,順宗被迫“內禪”,稱太上皇,憲宗作為宦官和藩鎮的代理人即位,革新失敗。憲宗一上臺,即重用宦官佞臣,對革新派人士橫加迫害。此詩用寓言藝術,揭露和諷刺了唐憲宗寵信宦官佞臣而迫害永貞革新人士的現實,把自己心中的難言之隱巧妙而貼切地表現了出來,構想奇特,出語新穎,嬉笑怒罵而富于生活趣味。此詩以明鏡喻賢良,指憲宗棄絕的革新派人士;昏鏡喻邪僻,指憲宗親信的宦官佞臣;那個喜歡昏鏡的陋容之人便指憲宗。其次,直刺人性弱點,意在諷刺那些護短自欺、文過飾非、諱疾忌醫的人。再次,揭示了事物的形式和本質的關系。昏鏡質量很差,不論用何等華貴的飾物做美化,昏鏡還是昏鏡;一個道德品質很差的人,不論怎樣偽裝成善人,他還是個缺德的人。

“昏鏡非美金,漠然喪其晶。陋容多自欺,謂若他鏡明。”開篇四句詩,詩人開門見山,敘述市場上的奇怪現象:昏鏡本質差,做工差,卻得到丑陋之人的喜歡。昏鏡本來就不是取用優質銅材所制作,加工又馬馬虎虎,鏡面非常粗糙,喪失了鏡面的光潔度。照人迷迷糊糊的,而容貌丑陋的人往往自欺欺人地說,這昏鏡竟然與其他明鏡無異。這四句,暗里諷刺唐憲宗舍賢臣用奸佞,把那些歹毒的宦官和野心勃勃的藩鎮節度使當作忠臣良將,何等的荒唐!

“瑕疵既不見,妍態隨意生。一日四五照,自言美傾城。”這四句詩,描寫丑陋之人自欺欺人的丑態。照鏡子的人,看不到臉上的瑕疵了,美麗的容顏全靠自己想象而生。一天對著昏鏡自照四五次,還自言自語說,這美人兒傾國傾城!諷刺的筆鋒入木三分,讀來不禁讓人笑噴!這四句,諷刺唐憲宗對國家的內憂外患熟視無睹,不思進取,反對改革,迫害忠臣,還粉飾天下太平不遜于太宗皇帝的“貞觀之治”呢!

“飾帶以紋繡,裝匣以瓊瑛。秦宮豈不重,非適乃為輕。”這四句詩,諷刺丑陋之人文過飾非。這昏鏡本來材質差、加工粗、無用途,卻用華麗的絲綢刺繡彩帶做裝飾;用價值連城的白玉匣盛裝。這是何等的本末倒置!傳說,質量最好的銅鏡是秦宮寶鏡。詩中的“秦宮”借指秦代宮廷的銅鏡。唐人仲子陵有詩云:“萬古秦時鏡,從來抱至精。依臺月自吐,在匣水常清。爛爛金光發,澄澄物象生。云天皆洞鑒,表里盡虛明。但見人窺膽,全勝響應聲。妍媸定可識,何處更逃情。”此詩以“秦鏡”來激勵人們,應一塵不染、表里如一,光明磊落、肝膽照人。而劉禹錫則質問:秦宮明鏡難道不貴重嗎?哦,原來它不合丑陋者的心意,反而被棄之不用了!詩人暗諷唐憲宗把丑陋的宦官當作“明鏡”,言聽計從。而真正的“明鏡”——“永貞改革”的賢臣們卻被貶謫流放。喜歡丑陋的人,他本身就是丑陋的。“秦宮”,也暗喻李世民的秦王府。李世民在當皇帝前被封秦王,他的秦王府賢臣良將云集,各個都是“明鏡”,所以他當皇帝后能開創“貞觀之治”。劉禹錫用“秦宮”,暗批唐憲宗不肖,喜昏棄明,違背祖訓。

【拓展悅讀】

今人讀《昏鏡詞》,不必拘泥于劉禹錫的本意,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解讀和啟示。凡是人都有人性的弱點,如阿Q的“精神勝利法”,不敢正視自己頭上的癩瘡,愛面子等等,與這首詩批評的對象差不多。阿諛奉承、掩耳盜鈴、諱疾忌醫、文過飾非這些成語典故,幾乎在所有人身上都有程度不同的表現。而對于領導干部來說,這首詩的啟示更為重要了。唐太宗在賢臣魏征病逝后說:“魏征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殂逝,遂亡一鏡矣!”(引自《舊唐書·魏征轉》)。李世民之所以器重、信賴魏征,甚至為其病死而“泣下久之”,在于魏征在輔佐其執政期間,以諫爭為己任,赤誠相見。當然唐太宗也喜歡奉承,對魏征的直言也憤怒,甚至想把他處死,但為大局、為國家社稷著想,他聽進去魏征的諍言,因而成就“貞觀之治”。太宗以諍臣為鏡,其實也是以史為鏡。歷代王朝的興衰成敗,他心里很清楚,不然他也不會那樣耳順。

太宗皇帝帶頭,從此衙門里大堂之上都懸掛“明鏡高懸”匾額。傳說,秦鏡能照出人的肝膽,因而有了“肝膽相照”的成語。這樣的明鏡透視人的肺腑內心,著實可怕。因此,照鏡子的人必須有非凡的膽識,真心實意把明鏡當知己,不怕鏡子把自己老底揭穿。照鏡子是生活習慣,但目的是不斷地認識自己,認清自己,改正自己,最終完美自己。東漢才女蔡文姬所說:“世人咸知飾面,不知修心。面不飾,愚者謂之丑;心不修,賢者謂之惡。面丑猶可,心惡尚得謂之人乎?故覽鏡拭面,則思心當潔凈。”修養道德的人,照鏡子主要是照心。

為官者最怕喜阿諛、忌諍言。一個人美和丑都是客觀存在,照不照鏡子,它都擺在那兒。倘若因丑而討厭照鏡子,甚而喜歡“昏鏡”,那實在沒有必要。唯物主義者對人、對事、對己都堅持實事求是。有了實事求是的精神,就不怕照鏡子。察人不難,難在察己;找別人的問題很容易,找自己的問題則很難。所以,才更需要“以人為鏡”,“是非須內照,妍丑付旁觀”;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倘若缺乏這種自覺和勇氣,“不知修心”,或虛應照鏡,不察己過,長此以往,則害莫大焉!

【注釋】

1、昏鏡:制作粗糙的銅鏡。2、漠然:馬馬虎虎,不認真的態度。3、飾帶:絲織的帶子,指銅鏡的裝飾品。4、紋繡:本義是紋身,詩中指銅鏡的裝飾品加工十分精細美觀。5、瓊瑛:白玉。6、秦宮:秦朝的宮廷;也指秦王李世民的府第。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43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