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內容,盡在“看鑒”!
古往今來的英雄,面對誘惑常常不為所動,面對死亡又總能淡然一笑:
大丈夫死則死耳,何饒舌也!
英雄屬于稀有物種,有理由相信,普通人很難發出如此擲地有聲的豪言壯語。
漢語有無盡的魅力,若然將這句話順序前后顛倒,保準你也能夠做到。
如果諸位不信,不妨先做個“饒舌”的實驗。
掏出您的手機,打開十多年前用的那款社交軟件,譬如QQ,翻到你最初發表的那些狀態,大庭廣眾之下,以飽滿的熱情高聲朗讀出來,如果夠膽,也不妨放到評論區。
▲畫風突變哈哈哈哈哈
圖片來源于網絡
少年不識愁滋味,少年最初裝扮的空間、發表的說說以及日志,或者中二度爆表,或者粉嫩純情到尬,或者“成熟穩重”得令人捧腹。
▲圖片來源于網絡
反正編輯部的同事,看罷當時裝扮的空間,讀完昔年的日志與說說,嘴巴瑟瑟發抖,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眾目睽睽之下,實在走不開,唯有高聲喊出那句話:
何饒舌也,大丈夫死則死耳。
同樣一句話,顛倒了順序,凜凜的威風,卻變成凌亂的畫風。
▲圖片來源于電影《西虹市首富》
在眾人面前丟臉,出丑到沒法見人的地步,恨不得找條地縫鉆進去,在今天的互聯網世界,這種現象又被稱作“社會性死亡”。
▲圖片來源于網絡
公開處刑的滋味的確很羞恥,但不得不說,“社會性死亡”,發展至今日,其實帶著濃濃的自嘲和娛樂元素。
韓寒說過,想嘲我的人太多,自嘲就是種智慧。所以,自我“社死”的行為,同樣也是一門智慧。
豆瓣上的“社會性死亡”小組,成立于去年3月份,發展至今天,一年多的光景,已經聚集了四十五萬位成員。
▲圖片來源于網絡
四十五萬名大智大勇的人才。
當然,與45萬名大聰明的數據,形成對比的是,相關話題,有2.7億次的瀏覽量。
看來,欣賞別人“社死”,遠比曝光自己“社死”,更具趣味性。
▲圖片來源于網絡
“社死”的名場面,若是發生在職場或者相親,相對嚴肅的場合,又能平添第二層樂趣。
約十年之前,有一個“有為青年”,現身于某衛士頻道,參加了一檔相親節目。
這個出場自帶BGM的青年,出現在眾人面前時,大家毫無疑問是驚異的,下巴掉到地上那種程度。原因無他,這個小伙年紀輕輕,家境優越,履歷光鮮,且見多識廣。
▲圖片來源于節目《相親才會贏》
他畢業于巴黎一大,參加節目時,正在替家族打理紅酒生意。
身為一個縱橫國際生意場的買賣人,男主角家中,唯一與國際接軌的外國事物,竟然只有可口可樂。
與他相親的妹子,恰好也是一名紅酒銷售,兩人交流法國葡萄酒,他能說上來的品牌卻僅有拉菲。
主持人問他們,在專業術語中,“AOC”代表什麼意思。小伙憋了半天,只知道那是三個英文字母。可想而知,哪怕他能說出,那是某個顯示器品牌,主持人都會給其臺階下。
▲圖片來源于節目《相親才會贏》
主持人繼續下套,專門讓別人用法語跟他交流,這下可把人家搞蒙圈了,小伙委屈的樣子,好比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
實際上,在整個節目中,只要觸及知識盲區,他總會不由自主地摸頭。
▲圖片來源于節目《相親才會贏》
小伙子全程尷尬,觀眾老爺們卻看得津津有味,同時不忘發出肺腑之言:這才是所謂寶藏節目啊,當年怎麼可以錯過!
當然,也有好心的網友,替男主尷尬,尷尬到腳趾能摳出三室一廳。
▲圖片來源于網絡
十年之前,甚至還沒有“社會死亡”這個詞匯,但那個小伙無疑為后來者,提前作出了表率。
最后,奉勸諸位,千萬不要搜那個節目,否則你們會上癮的。
“社會性死亡”這個詞匯,最早出現在美國作家寫的某本書,這本叫《殯葬人手記》的中文譯本,出版于2006年。
▲圖片來源于網絡
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武俠中所謂“江湖”,即常人眼中之“社會”,在紛紛擾擾的社會生活中,“社死”的行為,其實古已有之。
上古時期,有“五刑”之說,單看這幾個字眼:墨、劓、剕、宮、大辟,于人民而言,其威懾力如何另當別論,但行刑的犯人,一定會感覺很痛。尤其是宮刑,《漢書·刑法志》如此記載:“男子割腐,婦女幽閉”,寥寥八字,卻讓人背脊發涼,襠下生風。
▲圖片來源于網絡
中國原始氏族社會,統治者并非泥古不化,他們顯然也清楚,“五刑”未免殘忍不人道。
于是乎,一種以“畫衣冠異章服”的形式,效法、模仿肉刑、死刑的刑罰應運而生,這種刑罰被后世稱作“象刑”。
▲圖片來源于網絡
“象刑”并不傷害人的肉體,卻會對犯人的精神和人格,施以摧殘、侮辱。用一句流行詞就是,傷害性不大,侮辱性極強。
譬如,本應要在犯人臉上刺字,就給他戴一頂黑色帽子了事;照理該削掉鼻子的“劓刑”,以“赭著其衣”代替;按規矩應割掉小雞雞,逼迫犯人以穿類似開襠褲的方式,接受懲罰。
《尚書》中有一篇《皋陶謨》,主要記載刑法訴訟之事,其中有言曰:“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這句話的意思是,上天治有罪之人,給他穿上難看的衣服,施以“象刑”,使其受辱。
▲圖片來源于網絡
上古時期若受“象刑”之苦,簡直就是最原始的“社會性死亡”,畢竟古人恥感很重,身著“奇裝異服”,如何還能在社會立足?
其實,“象刑”帶著些許“行為藝術”的味道,古人有所謂“刑不上大夫”之語,如果一個有身份的官吏,竟然受到屈辱的刑罰,他的內心想必早已崩潰。
古人的崩潰與悲催,司馬遷的《報任安書》描述最好,畢竟他受過“宮刑”,司馬遷如此寫道,他“是以腸一日而九回”、“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
通過司馬遷的描述,我們知道,其實他早已“社死”,支撐他活下去的動力,唯有《史記》一書。
▲司馬遷畫像
《報任安書》中,還有“寧得自引深藏于巖穴”之句,翻譯過來,豈不就是“找個地縫鉆進去”。
可惜,精神恍惚的司馬遷寫出此句,我們看不到任何自嘲和幽默,唯有滾滾的羞恥與悲傷,逆流成河,地動山搖。
伴隨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社死現場,不僅僅停留在一瞬間,更容易在互聯網上,被傳播開來。
君不見,去年11月份,“清華學姐”的熱搜,占據了各大社交媒體頭條。
學弟的書包,不小心碰觸到旁邊打飯的學姐,如此簡單的誤會,竟然演變成一場風生水起的“社死”事件。
▲圖片來源于網絡
女生率先發難,她以師姐的身份,準備教“小東西”做人,網暴的槍口,也如她所料,全部對準了學弟。
真相曝光后,學姐以不疼不癢的道歉,妄圖結束這場糾紛,學弟雖然沉默,網友卻早已暴怒,槍口隨即對準到“自己人”,學姐最終也成為受害者。
▲圖片來源于網絡
試問,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真相還重要嗎?很多人表面伸張正義,內心豈不是有一種窺探欲在作祟。
最初的“社會死亡”現象,其實充滿著戾氣,其背后的推手,就是赤裸裸的網絡暴力,“人肉搜索”則充作“社會死亡”的打手。
頗令人“欣慰”的是,同樣是“社死”行為,同樣與清華大學有關,另一起事件,就溫馨可愛多了。
一個高考只考了235分的考生,忽而腦洞大開,偽造出清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并且言之鑿鑿告訴父親。
考生的父親顯然不了解兒子,他竟然還信了,父親特意叫上鄉親,拉起橫幅,放起鞭炮,鑼鼓喧天中,真相被揭開的那一刻,考生被揍哭了,家長尷尬癥犯了,諸位親友爽然地笑了。
▲圖片來源于網絡
這起偽造錄取通知書風波,比之于“學姐事件”,尷尬程度爆表,戾氣卻幾乎沒有,這顯然也與諸位的心態有關。
其實,只要大家都樂觀寬容些,再尷尬的事情,也能一笑了之,就像那句流行語說的:
只要我不尷尬,那尷尬的就是別人。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看鑒”!
參考資料:
[1] 浙江衛視天天6頻道:《相親才會贏:疑點重重的海歸男》
[2] 王小健:《象刑與五刑》
[3] 韓小喵老西:《古人也會社會性死亡》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43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