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過了一半,你們的過年恐懼癥應該早就發作了吧。
常規操作如下:
早上迎接來自媽媽貼心的80分貝叫醒服務,然后是一整天有關考公、找對象的“單曲循環”。
晚上8點,飯后接受爸爸的國際大事科普,工作、社交的經驗指導。
還有問你工資的二姑,打聽你年終獎的四叔,讓你幫忙給表妹找工作的三舅媽,以及哭鬧著要走你一套剛重金入手玩具的小侄子......
讓你在癲狂和修養之間反復橫跳,幾度在深夜懷念北漂、滬漂......甚至是村漂的苦逼生活。
但,這些小場面又算得了什麼呢?
畢竟,沒有什麼是比「過年相親」更令人撓頭的項目。
如果有,那一定是相兩次親。
哦,不,是200次......
她姐以前以為這都是夸張的說法。
直到昨晚,一個朋友打來電話,就自己此番過年相親經歷一頓瘋狂輸出后。
我才深刻認識到——
相親是個集社會學、心理學、人口學及概率學等多學科為一體的高難度項目。
既然說到這了,她姐便跟大家一塊兒聊聊。
當然,在相親市場上“摸爬滾打”的,不只有女性。
于是她姐還找到了一個在相親市場頗有經驗的男性聊了聊。
特別聲明:真人真事,沒有惡意對比、貶低任何地域、群體、性別的意思。
本篇僅為引發年輕人相親困局的共鳴,如有巧合,純屬巧合。
以下是他們的自述:
勵志在100個人以內,相親成功
自述人:穗子
27歲 北漂 互聯網行業 月薪20k
獨生女 父母退休且有退休工資 老家有房
臘月二十八 相親男1號
月薪兩萬的我,被月薪3500的局長兒子拒絕了
除夕前一天放假回家,為了能趕上此次假期的第一場相親,凌晨4點我就起床趕飛機了。
下午3點,星巴克里,我倆面對面而坐,他的面前擺著一杯咖啡。
“聽介紹人說你在北京工作?”他先打開話題。
其實,我倆的基本情況,早就通過介紹人彼此了解個八九不離十了。
他是公務員,月薪大概3500塊。
但令他在相親市場上能夠“橫行”的條件是,他爸爸、爺爺都是體制里的領導,而且爸爸還是現任局長。
從社會地位上來說,我倆其實并不對等,甚至說是我“攀高枝”了。
“那你打算什麼時候回家考公?”他突然問我。
我一頭霧水,考公?我什麼時候說要回家考公?
他看我表情疑惑,隨即補充:“你既然在老家找對象,你不得考公務員嗎?要不考個老師啥的編制也行。”
當我表示暫時沒有考公的想法后,他進一步說:
“你現在看著是賺得多,但你早晚還得回來,既然要結婚,還是早些穩定下來。”
他或許沒有惡意,甚至是好心提醒,但可能受家庭環境影響,說話方式和語氣異常“成熟”,甚至有些“爹味”。
令我有一些憋悶和排斥。
在一陣沉默中,我的大腦還沒運算出新的話題時,他起身去上了個廁所。
對面他那個咖啡杯上的吸管,已經被咬得變形,干癟。
也就三五分鐘,他再回來時,都沒有重新落座。
直接從身后拍了拍我肩膀說:“走了,走了,天快黑了早點走吧。”
我2022年的第一場相親,此生第43次相親,宣布失敗。
因為我家境普通,沒有背景和關系,甚至沒有“正式”工作。
縱然在北京賺得再多,在老家的相親市場里,我依然處于劣勢。
既然他已知我“硬件”不足,軟件(回鄉意愿和擇業觀)有差異,那自然把我一秒pass掉。
相親的游戲規則之一,就是講求高效。
在相親的談判桌上,人人都是精算師,一分一毫都是必爭之地,甚至不必“要臉”,不能客套。
大年初一 相親男2、3、4號
相親男問我“你有精神病嗎”
那是我最忙的一天,早上跟我爸媽拜年回來,要連趕三場相親“通告”。
本人就像一個女明星一樣。
我媽是我的經紀人,主要負責和介紹人進行業務和行程對接。
我姑是我的宣傳總監,反復叮囑我哪些話該說,哪些不該說,她總是嫌我腦子追不上嘴。
我爸是司機,自告奮勇負責全程接送。
我奶奶是贊助商,平時超市兩毛錢塑料袋都不舍得買的人,硬是贊助了我1000塊現金。
好了,進入正題。
當天第一站,相親對象是一個學軟件編程的理工男。
對方是個王者,自學會計學并通過了CPA(注會)中最難的兩門考試。
當我這個會計專業畢業的發出真誠夸贊時,他云淡風輕的語氣著實“凡”到了我:“還好吧,有很難嗎?你沒過嗎?”
隨后,在我的禮貌捧場里,他先后展現了自己在歷史、生物、時事政治以及歐美音樂、西班牙恐怖片等各個領域的廣闊知識面。
直到最后跟我瘋狂聊哲學,甚至向我發出了靈魂拷問:你此生究竟為何而活?
說實話,人家也沒啥問題,但這種爆炸式的強輸出帶給我的壓迫感,耗盡了我最后一絲捧場的能力。
終于,上午11點,在喝完麥當勞的第三杯可樂以后,我決定尿遁。
第二場,姑且稱之為“實習男”,真不怪我給他起外號。
誰讓他全程一直跟我聊他幾年前的實習工作。
我說我們家住哪,他扯實習;我給他推薦好吃的店,他扯實習;我聊大學生活,他還扯實習。
你就是說到外太空,他也要強聊三年前的實習,他如何搞定了領導,拿捏了客戶,見過什麼大人物,就是對一切現狀閉口不談。
然后他問我:“你實習過嗎”,我說大四在新東方實習過一陣。
他思考片刻,問出了讓我懷疑人生的問題:“那你是學哪個菜系的?”
我:???
怪我,忘了還有個培養廚師的新東方。
最后一場的相親對象,聽介紹人說有短婚史。
第一眼印象還不錯,穿著打扮也很得體。
只是還沒說三句話,他一個問題就給我整懵了:“你有精神病嗎”?
我瞬間大腦死機,這是什麼操作?
原來,他和前妻離婚就是因為對方婚前隱瞞了精神病史。
不過他是當天三個相親對象里,唯一一個還有后續聯系的。
只是后來聊天的畫風:
“在嗎”—— 嗯嗯
“你在干嘛”—— 看書啊
“看書好,看書是個好同志”——。。。
第二天當我以性格不合適為理由拒絕繼續聯系時,他竟然理直氣壯地回復我:不行,再接觸看看。
隨后試圖教育我,說我太任性、不懂事,做決定太草率。
真是氣到我沒脾氣。
第44、45、46次相親同樣失敗。
沒關系,萬里長征已經一半,我爭取在第100次前,相親成功 !
真的親身經歷后我才領悟,相親的成功率可比找工作難八百倍都不止。
在相親中,提高戀愛技巧
自述人:MAO
28歲 杭漂 電商 月薪10-20k
獨生子 老家有房 有少數存款
相親女孩送我到下一個地點相親
說真的,男孩沒有房,在很多地方基本上是沒有相親資格。
就連身邊的親戚朋友,都懶得給你介紹,因為大概率成不了,介紹人還得受埋怨。
所以我上高中的時候,家里就給我準備了房子。
我一直覺得自己在房子方面沒啥問題了。
直到舅媽給我介紹了一個她同事的女兒。
女孩活潑開朗,剛見面也不會讓我覺得太尷尬。
本來聊天氣氛還挺融洽的,但很快,她便把話題引到了房子上。
她問我有幾套房,位置分別在哪。
我回答了以后,我能感覺她有片刻的停頓。
我猜她是嫌我房子的位置不好,或者買的時間太長,不算“新”房。
因為后來她問我在杭州的收入和打算,我就品出來了,她是想知道我能不能在杭州買房。
她還拿她閨蜜舉例,說賣了老公原本的房子,雙方父母又添了錢在大城市付的首付。
可能是看我沒明確回應,并且在得知我還有下一場相親時。
她熱情地表示,可以開車送我去下一個相親地點相親。
我知道,這個沒戲了。
所以,男性真不是有房子就有“議價權”,還得看對方想要哪兒的房子。
我被星座女搞出精神衰弱
性格不合這件事,真不是我渣男發言。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在杭州的一次相親,是我領導親戚家的孩子。
所以,在態度和關系處理上,我更小心翼翼。
可能她也知道我是她親戚的下屬,所以有一種莫名的優越感。
還有就是她好像特別喜歡用星座鑒別人。
第一次見面,就問我什麼星座。我說是水瓶。
她就直接問,那你有過幾個前任,最長的一個談過多久。
以她的星座學判斷,水瓶男花心,還以身邊的人舉例說明。
我只能笑笑不敢多說話。
其他聊天也是,總愛說,我哪個哪個朋友,同事是什麼星座的,那個人就愛如何如何。
我對星座完全不懂,也不感興趣,但也要假裝應和幾句。
我跟她前前后后聯系了有一兩個月,她動不動就給我分享什麼星座運勢,性格分析之類的。
我也只會回復“不錯”“挺有意思的”類似的話,或者是一些表情包。
后來,我倆徹底斷聯后,我領導跟我說,人家女孩跟家里說我這人,不主動,無趣還裝高冷。
朋友們,網上不都說親戚介紹的相親對象,最不靠譜嗎?
但是,領導介紹的相親對象,才最難搞。
熱情了像圖謀不軌,禮貌了像傻子,不喜歡的話題也得強顏歡笑......
知道的我是相親,不知道的還以為我攀上“公主”了。
每次跟身邊朋友聊相親話題,都感覺那些故事像段子。
但了解后才發現,現實中的相親是真的要多抓馬有多抓馬。
有資深相親經驗的朋友告訴她姐,如果真的想通過相親找到“靠譜”的結婚對象,至少相二三十個打底。
所謂量變產生質變,只有基數越大,才越有可能命中。
在基層相親故事里,女性最被關注的還是生育,男性最被在意的是婚房。
除此之外,工作是必要條件,有無兄弟姐妹、父母工作是重要條件,外形是附加項。
所謂性格和感覺,可遇不可求。
這兩年,公園相親角愈加紅火,愁掉頭的父母們帶著孩子的照片在公園“練攤”。
你看看我的,我評評你的,所有人在此被赤裸裸地挑揀。
她姐在網上看過一個視頻,一個男孩去上海相親角。
一阿姨問有沒有上海戶,男孩說沒有,但老家有五六套房。
阿姨一聽掉頭就走,外地人不行。
男孩緊接著亮牌,老家是北京。阿姨急剎車掉頭,掏出手機:“北京可以,加個微信。”
還有近兩年最流行的985相親局,更是把“高效”兩個字發揮到極致。
在這種議價、談判的拉扯中,淹沒了年輕人的愛情。
馬未都在《圓桌派》里說:“相親中最大的兩個字,叫失望。”
而相親的模式,就是一個將自己的籌碼打包好,將目標極度清晰化的一場交易。
然而一個看似高效的手段,最終幾乎都是敗興而歸。
一個最不容易的產生愛情的擇偶方式,卻被給予了最多條件的期待。
年輕人由此陷入相親焦慮。
不同頻的尬聊,沒有鋪墊的開始,與直白的求偶語言,讓尤其注重自我感受的當年青年人,尤其不適和抵觸。
很多人不愿意為此支出時間和情緒價值,比起工作、社交、娛樂和自我提高,相親的性價比在不斷被削減。
張愛玲說:“像我們這樣生長在都市文化中的人,總是先看見海的圖畫,再看見海。先讀到愛情小說,后知道愛。”
你看,年輕人不相信愛情,可偏偏最期待愛情。
所以,一個被最大限度功利化的擇偶方式中,又該如何孕育年輕人的愛情呢?她刊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43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