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是古今中外人們熱衷于探討的話題。
如何看待命運,是構成人生觀的重要問題之一。
在我國傳統哲學中,先哲們很早就對命運進行了深刻的思考。
命運
從西周王朝提出的“天命靡常”、“唯德是輔”;到春秋戰國時代,諸子百家對此進行爭鳴,各抒己見——
孔子講“知命”,故《論語》有“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五十而知天命”、“不知命,無以為君子”等說法;
但他同時又非常強調人事的努力,乃至“知其不可而為之”。
莊子講“安命”,主張因循自然,不謀人為,安心承受,泰然處之,“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同時在精神上對“命”進行超越。
墨子講“非命”,反對“命定論”,倡導“強力而為”,認為天命是可變的,人們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完全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
在中國哲學史上,這是第一次明確提出和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
百家爭鳴
到了東漢時期,漢儒在《白虎通義》中,對“命”作了更加細微的分析。
東漢第三位皇帝漢章帝時,召開了著名的“白虎觀會議”(在白虎觀舉行的討論儒家經典的學術會議),由皇帝親自主持、親自裁決;
后由班固等人將討論結果撰集成冊,作為官方欽定的經典刊布于世。
這就是《白虎通義》,又稱《白虎通》。
《白虎通義》中的《壽命》篇,是中國哲學史上專門討論命運問題的名篇。
其中將“命”分成了三類——“命有三科”:“有壽命,以保度;有遭命,以遇暴;有隨命,以應行。”
周文王在位五十年,壽九十七,得享“正命”
具體來說:
第一是“壽命”,這是生來注定,人力不可改變的。
人如果能完整地享有“壽命”,是最上乘的命相;就像周文王在位五十年,九十七歲壽終正寢。所以“壽命”也叫做“正命”。
第二是“隨命”,即“隨行為命”。這是隨著人的行為善惡表現而改變的命,這種命“欲使民務仁立義”,不可怠慢上天。
隨命,大致相當于今天人們常說的“命運”中,那能夠被人為改變的、取決于后天作為的“運”的部分。
它的長短好壞,要看人生在世怎麼做人,怎麼做事,現世功德如何。
第三是“遭命”,這是對人生不測因素的強調,一切飛來橫禍、非命暴死等,都可以歸為遭命。
由于完全屬于一種偶然性,遭命不是人命中所注定的,也不能被人所理解、把握和控制。
這也就可以解釋,在現實世界中,為什麼有的好人不得善終,有的壞人卻命很硬。
民諺:好人不長命,壞人活千年
“三命”說在漢代及對后世,均產生了很大影響。
著名思想家王充在《論衡·命義》篇中,也采納了“三命”說,并作了進一步的闡釋:
所謂“正命”(壽命),就是生來所稟賦的,“不假操行以求福而吉自至,故曰正命”;
所謂“隨命”,“戳力操行而吉福至,縱情施欲而兇禍到,故曰隨命”;
所謂“遭命”,“行善得惡,非所冀望,逢遭于外而得兇禍,故曰遭命”。
《白虎通義》
你相信命運嗎?對《白虎通義》中有關“三命”的劃分,你怎麼看?
歡迎留言發表高見!
-完-
【如果你覺得不錯,歡迎點贊和關注我們,碼字不易,謝謝支持!】
相關閱讀:
古人的成功學: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功德五讀書……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43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