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以“孝”為中心,集中闡述了儒家的倫理思想,是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一部有關倫理學的儒家著作,是儒家十三經之一。《孝經》8句金言,孝行天下,百善孝為先。
1.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賞析:這句話出自《孝經·開宗明義》。孝順,是道德的根本,也是教化之所以產生的根源。
2. 士有爭友,則身不離于令名。
賞析:這句話出自《孝經·諫諍章》。士人身邊如果有敢于直言勸諫的朋友,他便會保持長久的好名聲。個人精神的腐化,道德的淪喪,總是在不知不覺中死亡,有些時候,縱然有所覺察,也會不以為意,甚至只是想著給自己尋找個能夠說服自己的借口,所以在這種時候,如果有朋友能夠出言提醒、勸止,其作用無疑是巨大的。真正的朋友是能夠指出對方的不足、錯誤,亦能夠接受對方的批評、指責的。
3.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
賞析:這句話出自《孝經·開宗明義》。身為人,身體毛發皮膚,都是父母給與的,身為兒女應當保護他們。不要輕易的毀傷他們,這是孝順的第一步。
4. 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賞析:這句話出自《孝經·開宗明義》。而保證自身的健康成長,并按照正確的原則做人、做事,讓自己揚名于世,并以此彰顯自己的父母教導有方,這才是人行孝盡孝的結束。在古代中國,這是做子女必須奉行的行為準則。
5. 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賞析:這句話出自《孝經·開宗明義》。立身處世,名言與后世,從而使得父母感到榮耀,這是孝的最終目標。
6. 父有爭子,則身不陷于不義。
賞析:這句話出自《孝經·諫諍》。做父親的,如果能夠擁有明禮達義的兒女常常勸諫他,那麼他就不會干出不義的事情了。
7. 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于父。
賞析:這句話出自《孝經·諫諍》。所以如果父親干出了不義的事,做兒子的就不能不婉言勸諫父親了。
8. 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順可移于長;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賞析:這句話出自《孝經·廣揚名》。君子懂得侍奉、孝順父母,所以可以把對父母的孝心轉變成對君主的忠心;君子懂得侍奉、尊敬兄長,所以可以把對兄長的敬順轉變成對一般長輩的敬順;君子懂得理家,所以可以把理家的方法轉變成治國的方法。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42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