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玄奧八字破解版免費版

解夢佬

來源:曲靖日報-掌上曲靖

“二爨”系指云南曲靖的“爨寶子碑”(全稱為“晉故振威將軍建寧太守爨府君之墓”,簡稱“小爨”。)和“爨龍顏碑” (全稱為“宋故龍驤將軍護鎮蠻校尉寧州刺史邛都縣侯爨使君之碑”,簡稱“大爨”。),兩通碑均系云南省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且是其中最古老的。“爨寶子碑”:周鐘岳稱為“南碑瑰寶”,喻懷信說有“六朝風味”,李根源講“下筆剛健如鐵,姿媚如神女。”康有為曰“正書古石第一”“端樸若古佛之容”“樸厚古茂,奇姿百出。” “爨龍顏碑”:阮元曰“漢晉正傳”,康有為說“古今正書第一”“神品第一”“布勢如精工畫人,各有意度。”“下筆如昆刀削玉,但見渾美。”“貌若軒轅古圣,端冕垂裳。”兩通碑自發現以來,研究其書法藝術的人很多,諸多學者有不少精秒的評論,但由于一些論述語言極簡,其中一些高深的理論,或者玄奧的評論,一直無人說詳細,常讓后學者如墜云中,一頭霧水,不知所以。下面,我結合自己多年的學習,加上自己多年的臨習感悟,對這兩通碑的書法學習,試著回答三個問題,一是可不可學?二是學什麼?三是怎麼學?若有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一、 “二爨”碑書法可不可學

1、 先來了解一段中國歷史時空

玄奧八字破解版免費版

從這段歷史時空,我們可以看到“二爨”所立之時是在秦嬴政統一中國之后二百余年,全國在大一統之后早已實施“書同文”。

2、再來看一下爨氏歷史

首先“南中爨氏,本為中原南遷漢族,在漢末和三國時為南中大姓。”(見平建友編著《南碑瑰寶》),南遷后與當地民族融合,因經濟發展和民族融合的差異,而形成了西爨白蠻和東爨烏蠻,“西爨白蠻由中原漢民南遷于“西南夷”發展而成,其雖夷化,但卻保存了大量漢文化。”(見平建友編著《南碑瑰寶》),而“二爨”碑所在地正是西爨地域。

其次,“大爨”碑文中“迺(nǎi)祖肅,魏尚書仆射河南尹,位均九列,舒翮(hē)中朝。遷運庸蜀,流薄南入。”也說得很清楚,其祖上是從中原來的。“小爨”碑文沒有關于爨寶子先祖的任何記載,但兩碑所立時間相差53年,兩碑主人均為同樂縣人,兩碑相距不足50公里,兩碑主人一個是建寧太守,一個是寧州刺史,其實建寧,寧州都是今曲靖范圍,兩碑主人的淵源是可以想見的。

從爨氏歷史可看出,“二爨”碑的主人均系中原南遷漢族。

3、“二爨”碑文體書法的特點

首先,“二爨”碑文體乃“漢晉正傳”,是無可爭辯的事實。

其次,我們都知道隸書起源于戰國時期,成熟于東漢,楷書由魏晉開始流傳,而“二爨”碑的樹立時間,正好在這之間,“二爨”碑書法,字在隸楷之間也是無可爭辯的事實。康有為贊“小爨”碑書法為“正書古石第一”,贊“大爨”碑書法為“古今正書第一”。 從這些完全可以確定,“二爨”碑書法就是介于隸楷之間的正書。

4、究竟如何評價“二爨”碑書法

“爨寶子碑”出土于公元1776年,“爨龍顏碑”最早記錄于公元1297~1306年的《云南志略》,對兩碑書法的研究是近200年來的事,各方評價可謂“毀譽參半”,說好的,在前文中我已引述,其中尤以康有為的影響最大。但同時,對“二爨”碑書法提出批評的聲音也不少,特別是對爨寶子碑書法的批評。主要是認為邊蠻之地,非漢學正統,刻工極差,不可摹學,沙孟海就曾說:“說句干脆的話,刻手好,東魏時代會出現趙孟頫,刻手不好,《蘭亭》也幾乎變成《爨寶子》。”還有人說康有為年輕時推崇“二爨”,年老后自己推翻了。其實,這是個誤會,是一些人斷章取義造成的。康有為在《廣藝舟雙輯》中推崇“二爨”碑書法,“有為所發”是事實,但并非胡說亂講,三十年后,他說“若再續《書鏡》,又當贊貼矣。”,這并無抑碑之意。事實是這樣的,1915年康有為在答朱師晦的信中說:“又承文書法體兼碑貼,與《書鏡》尊碑不同,何其善問也?《書鏡》以□所不備為主,至《書鏡》尊碑,乃有為所發,仆若再續《書鏡》,又當贊貼矣。觀其會通,而行其典禮,一切皆然。無偏無過,豈獨書耶!”。這里并無抑碑之意,只是“又當贊貼矣”,而且“觀其會通……無偏無過,豈獨書耶!”。另外,1917年左右,康有為在詩中寫到“高謝風塵自步虛,亦無碑帖與拘墟。”。1918年,康有為《題鄭叔問手寫詩稿》云:“然若叔問所作,以漢碑北碑之本體,而寓南帖超逸之氣,則近人所少見,所謂:鸞鳳祥翥眾仙下,珊瑚碧樹交枝柯。”(參見薛帥杰《康有為晚年對碑學的反思與轉變》)。可見,三十年前,寫《書鏡》是康南海“有為所發”,但三十年后,康南海并未貶碑,而是“亦無碑帖與拘墟”,是“鸞鳳祥翥眾仙下,珊瑚碧樹交枝柯。”,倡導的是“碑帖之合”,而非“碑帖之分”。

綜上所述,“二爨”書寫之人是中原南遷之人,文是“漢晉正傳”,字是“正書”,正如晚清劍川趙式銘所言:“班雖化爨,然故家文物猶有存焉。”,他們在稱霸南中的數百年中,不僅庭有余香,必也家饒清況,歷代子孫都在傳習漢文化,況且歷史上也從無嚴格意義上的所謂“尊碑抑貼”或者“尊貼抑碑”之說。

所以,可以明確地說,“二爨”碑書法是正傳,可以學。

二、 向“二爨”碑書法學什麼

要回答學什麼的問題,我想應先了解碑學之興的歷史。

眾所周知,碑學之興有兩個歷史節點,第一興盛是興于魏晉南北朝時期,即公元220~589年,東晉時期,古人很重視對碑的學習,王羲之自述學書經歷時說:“余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見李斯、曹喜、鐘繇、梁鵠、蔡邕《石經》,又于仲兄洽處見張昶《華岳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于眾碑學習焉。”可見古人對碑書的重視。碑書中有許多雄強、茂美、古樸、一任天然的可學之處,但是,人們重視碑學后,必然遍尋碑書,大量碑書的出現,自然良莠不齊,一些山野村夫之碑中有大量的錯別字,其文辭之差、書寫之遭、刻工之劣,讓鴻學巨儒無法接受,隨著唐楷的成熟,此次碑學之興便漸漸消退了。可以說,第一次興衰是文人大家的自覺意識,而后產生了偉大的唐楷。

第二次興盛是興于宋朝,而盛于清中期,諸多書法家認為一板一拍的唐楷禁錮了人們的思維和書法的發展,厭惡已走向糜弱和薄俗的帖學和流行的館閣體,為求新、求變而熱心于碑學的研究,同時,逐漸出土的各類碑志造像,也為書家研究學習提供了保障,在阮元、包世臣、吳昌碩等人的推動下,得以興起,特別是清晚期,國家落后,列強入侵,大批知識分子為了國家強盛,變法維新,在康有為借風借雨,推波助瀾的推動下,通過《廣藝舟雙輯》,讓碑學之興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近些年來,由于對康有為人品言行的否定,出現了對《廣藝舟雙輯》的質疑,也影響到了人們對“二爨”碑書法的認識和學習,可以說成也南海,敗也南海。第二次之興,是社會求變革的大背景下產生的,歷經200多年,雖談不上衰,但產生了迷茫,出現了誤區。

從兩次碑學之興的歷史,可看到興之主體是歷代文人大家,興之目的是求變革、創興、突破。但碑學之興起起落落、褒貶不一、讓人糊涂,現在有必要對“二爨”碑書法可不可學做一個明確的答復。《禮記.大學》中有一句話,叫“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我們只有明白了“二爨”碑書法中的惡和美,才能明白可不可學,學什麼。

我先說說“惡”的問題:

學“二爨”碑書法出現了一些誤區,就是以丑為美,我認為失誤有四,一是由于碑中有很多刻工之“誤”(我暫且稱之為誤,其實這誤也成就了 “小爨”碑書法。),若不能透過刀痕看筆痕,則很容易故意描摹;二是大量的偏鋒用筆,失去了傳統美學強調的骨力,也就是失去了生命力;三是碑中有大量的異體假借字,當時用可古趣橫生,今再用則貽笑大方,一些書家在創作書法作品時仍然使用,故弄玄虛,讓人不知云;四是碑中有不少錯字,切不可一味傳學,自認為古拙,到頭來卻是東施效顰――丑態百出。有的作品,好像有仙姿,但無古圣,亦無昆刀,更非正書,讓人看上去病怏怏的,何來美感,真的不堪入目。

再來說說“美”的問題:

康有為評“爨寶子碑”“正書古石第一”“端樸若古佛之容”“樸厚古茂,奇姿百出。”, 喻懷信說有“六朝風味”,李根源講“下筆剛健如鐵,姿媚如神女。”。康有為評“爨龍顏碑”“古今正書第一”“神品第一”“布勢如精工畫人,各有意度。”“下筆如昆刀削玉,但見渾美。”“貌若軒轅古圣,端冕垂裳。”。范壽銘把《爨龍顏碑》書法與《嵩高靈廟碑》書法相比,認為“淳樸之氣,則靈廟為勝,雋逸之姿,則爨碑為長。”,這些就是美,只是我們很多人沒有搞清楚,該學的未學到,弄巧成拙了。

現代人是進步的,我們不能為了所謂懷舊而回到茹毛飲血的年代,唐楷是進步的,我們不能為了尋根求源而變成莽撞大漢,對書法之美,一定要有正確的認識,我們都知道,諧調性、整體性、穩定性是漢字永遠的美學原則,諧調性是核心,只有諧調才能實現整體性與穩定性,“正書”正符合這一美學原則。這也正符合魯迅所說的“漢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

綜上所述,“二爨”碑書法之美,就是 “正書、仙姿、古佛、昆刀。”八個字。這就是我們要向“二爨”碑書法學習的東西。

何為正書:康有為說“小爨”是“正書古石第一”,“大爨”是“古今正書第一”,都強調是“正書”,《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對“正”的解釋是“守一不偏之謂正,正直、端正。”,《漢字源流字典》對“正”的解釋是“漢字字體的一種,即今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善草則鷹搏隼(sǔn)擊,工正則劍鍔(è)刀鋒。”。孫過庭說“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當知“復歸平正”才是終極目標,只是應在“既能險絕”之后,再來復歸“平正”,這就是正書。

何為仙姿:康有為稱《爨寶子》碑書法“樸厚古茂,奇姿百出。”,李根源頌此碑“下筆剛健如鐵,姿媚如神女。”,康有為稱《爨龍顏》碑書法“布勢如精工畫人,各有意度。”,丁文雋(juàn)著《書法精論》講“爨寶子、爨龍顏遠在邊徼(jiào),未染江東靡麗之氣。”,只因遠在邊陲,很少受“正統”之束縛,才有了有別于所謂正統書法的特殊面貌,即千奇百怪仙姿百態,加上刻手弄巧成拙,妙趣天成的鏨刻和經年累月的風化剝落,造就了 “丹青難下筆,造化獨留功。”的天趣神象,這就是仙姿。

何為古圣:康有為說“小爨”“端樸若古佛之容”“大爨”“貌若軒轅古圣,端冕垂裳。”那麼什麼是“古佛”“古圣”呢?其意有二。

一是說其中有許多古體字,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異體字、俗體字、別體字、假借字。

如:“大爨”中紹蹤作紹縱、九列作九例、采石作菜石、享年作亨年、流泊作流薄、剌史作刾史等。

這類字“大爨”中有兩百來個,“小爨”中也有數十個,這些字在當時非常流行,特別用之于碑上,顯得敬重、莊嚴,是為昭示先祖之盛德,期望傳之彌久遠,讓人看到后自然產生崇敬之意,故尊為“古圣”“古佛”,而碑中之書大都端莊古樸,自然“端冕垂裳”。但這些字,現在的人進行書法創作時,不應再如此使用,如認為古人能用,我也可用,這就違背了孫過庭說的“古不乖時,今不同弊。”如若再如此使用,讓人不知所云,就有些裝神弄鬼了。

二是說其書法用筆,既非真正的隸書,也非真正的楷書, “二爨”碑書法的確介于隸楷之間,在“二爨”碑書法中既看不到完整的隸書寫法,也難見到成熟的楷書寫法。按隸去學,常見楷意,以楷入隸,庸俗不堪;按楷去學,常見隸意,楷書法度,儼然不見。真是按隸去學,不見精髓,按楷去學,不入法門。所以,不要硬去鉆牛角尖,非要找出與楷與隸的關聯。其實“二爨”碑書法用筆更多的是篆書筆意,眾所周知,甲骨文、金文、小篆,包括繆篆都可稱為篆字,其用筆、結體均有其特殊性,若能先學學這些篆書筆法,甚至對磚瓦陶文也有所了解,再來學習“大爨”,就更易理解“大爨”的書寫用筆了。

何為昆刀:康有為說“大爨”“下筆如昆刀削玉,但見渾美。”那什麼是昆刀削玉呢?

所謂昆刀削玉,須知昆刀即昆吾刀,古代名刀,《列子.湯問》“周穆王大征西戎,西戎獻昆吾之劍,火浣之布。用之切玉,如切泥焉。”,昆刀很鋒利,玉很堅硬,“用之切玉,如切泥焉。”,但同時玉之硬度在摩氏6以上,古時工具缺乏,古人就臆想出了“昆刀”。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此鋒利之刀切堅硬之玉,就像切泥一樣,那是什麼感覺,既能隨心所欲,想怎麼切就怎麼切,又有沉著痛快、爽利舒坦、毫無浮漂之感,這就是昆刀削玉。所以在學習“大爨”碑書法時,要用心去領會,方能在書寫中表現這種隨心所欲,沉著痛快。

三、如何學習“二爨”碑書法

齊白石有句名言“學我者生,似我者死。”講的就是不要一味的照描照抹,而要學其神韻,這個觀點,也可用于對“二爨”碑書法的學習,學碑要學的是神韻,《書譜》“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察是指眼,擬是指手,這用于帖,用于精到的碑是對的,而用于“二爨”碑書法的學習卻要掂量 仔細,黃庭堅說:“古人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書于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就是這個意思,學“二爨”碑書法,就是要在“正書、仙姿、古圣、昆刀”八個字上下功夫,這才是“二爨”碑書法的神韻,只有這樣,才能參透“般若”,度到金針。

學習“二爨”碑書法之前,應先從唐楷入手,打下基礎,這是許多書法老師的觀點,我也有很深的體會。當你明白了“立象以盡意”,明白了書法的“生命力”,明白了書法的“音樂性”,明白了“反者道之動”,明白了走正道、知險絕、明奇正、曉天趣……再來學習“二爨”碑書法,就一定能較好的學到法門。

下面分別列舉“二爨”碑書法的一些要點,其中一些要點是“二爨”碑書法特有的文化元素,也是判斷一幅書法作品是否具有“二爨”碑書法相關符號的關鍵。

1、“小爨”碑書法學習要點

學習中注意以下具體特點:

①元寶筆:側鋒用筆,但最忌描涂。這是“小爨”碑書法很特別的用筆,有時與燕不雙飛的說法完全相反,在該碑中雙飛、三飛、四飛均常見,臨寫時可學,書寫作品時,不必完全照搬,否則會過于呆笨,反倒成了田間莽漢,那不是質樸,而是粗俗。

如:軍、爨、子、葦、晉。其中的主橫筆,均為元寶筆。

②奇妙的三角點:“小爨”碑字中,三角點的變化較多,有點代豎鉤,點代撇、捺,三角點之間有照應、有變化,三角點顯得非常的突出、有力,猶如高山墜石,但在書寫作品時,要注意變化和恰到好處,否則會僵硬,無生氣。

③豎筆多帶圓勾

如:將、諱、偉、靜、皋。其中的主豎筆,均為圓勾。

④方框多為銅錢中心的口型。其特點是橫、豎筆均對應相背。

如:如、回、石、西、書。

⑤富有特點的走之。其特點是變化多端、動靜結合、首尾呼應。

如:建、挺、邈、通、道、庭。

⑥舒展而對應的撇捺。其特點是對應、舒展。

如:太、天、本、舉、春。

⑦饒有趣味的寶蓋頭。其特點是猶如皇帝出行時之華蓋,端莊、大氣。

如:軍、寶、寧、賓、棠。

⑧奇妙的結體。其特點是絕妙古怪。

如:操、曠、發、潔、淳、簿、舉、春、喪、慟、響、鄉、馨、隨、紫、縶。

⑨細筆的妙用。其特點是粗細混用,恰到好處,節奏感強。

如:少、挺、淳、戎、詠、本、撫、氓、春、顯、淵、烈、揚、鴻、儀、騰、民、能、騫、倡、攜、無、感、文。

⑩其它重點可學之字。這些字各有特點,均有其可取之處。

如:響、郡、太、中、與、令、自、風、鳳、翔、來、周、絆、放、之、業、年、永、貞、良、長、張、忘、于、平、存、甘、呼、四、恂、立、西、都、省、省、兒、楊、楊。

2、“大爨”碑書法學習要點

①學習非楷非隸的篆書筆意。其特點是無楷書的起收筆模式,無隸書的蠶頭雁尾一波三折模式。

如:君、西、眾、仁、鳳。

②學習昆刀削玉但見渾美。其特點是刀快、玉硬,隨心所欲,沉著痛快。

③巧妙的結體。其特點是結體奇巧,不失其美。

如:盛、河、修、顯、紫、累、斧、磐。

④細筆的運用。其特點是粗細并用,恰到好處,富有韻味。

如:陳、渾、春、運、繁、刺、考、驤、軍、家、年、敦。

⑤其它重點可學之字。這些字均各有其特點,學時可多多揣摩。

如:護、蠻、校、侯、頊、清、源、流、而、不、滯、深、根、固、傾、西、秋、逍、中、定、迺、南、茂、侯、尚、令、良、就、正、扇、長、史、容、無、太、縣、侯、本、以、是、追、趙、會、良、愿、不、府、益、建。

以上對“二爨”碑書法的學習舉了一些例字,須要說明兩點,一是所舉例字,有的在今天看來已是錯字,有的已不再使用其碑文中所表述之意,學習時當注意書寫神韻,切不可一味繼承;二是除了所舉例字外,并不是說其它的字就不可學,切不可一葉障目。

常言道:“畫虎畫皮難畫骨”,我認為學“二爨”碑書法,正書是我們必須首先堅守的,其次學仙姿易,學古圣難,學昆刀更難。學習中最重要的是神韻,如一味的照葫蘆畫瓢,是學不到精髓的。北宋黃庭堅評價楊凝式書法時說:“世人但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瘋子,下筆便到烏絲欄。”,就是對楊凝式遺貌取神的學書方法給予的高度評價。

“大爨”、“小爨”書法具有各自鮮明的特點,是盛開在爨鄉這塊神奇土地上的奇葩。學書人進行書法創作時,一定要將二者的特點加以融合,牢記“仙姿、古佛、昆刀、正書”八字特點,具有這些特點的書法作品才是具有“二爨”書法特點的作品。

在我國臺灣、香港及東南亞華人圈中,學習“二爨”碑書法的人較多,因為這些學書人的祖輩與康有為是同時代的人,受康有為影響頗深,在我國大陸,除云南外,學習“二爨”碑書法的人相對較少,有點“閑花只好閑中看,一折歸來便不鮮。”的感覺,其根本原因還是我們自己未真正解開謎團,現將“二爨”碑書法中的真諦解說清楚,讓學者不再迷茫,對提高“二爨”書法的影響力是會有幫助的,還希望廣大書法愛好者記住原書法報社社長吳丈蜀“習字原無捷便途,期成端在下功夫;二分筆硯三分看,余事還需廣讀書。”的教誨,多做課外功,若能如此,我相信學習“二爨”碑書法的人一定會越來越多,能學到真經的人也一定會越來越多,“二爨”碑書法必將會是閑花不只閑中看,四處花開四處鮮。

本文來自【曲靖日報-掌上曲靖】,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及傳播服務。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42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