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發現者曰:跟隨周開慶先生,看民國時的華南人文與風光。
如果你喜歡有趣的、不常見的歷史資料,請關注我,我會每天堅持發掘出那些快要淹沒在時間煙塵中的歷史文章。如果你喜歡本文,請點贊、評論、轉發。
桂山之游
桂林可以說是“在山水之間”的都市,無論城內城外,到處都有值得欣賞的山水,但以時間短促的關系,只能擇要游歷。在我到桂林的第二日即九日的下午,我便約同友人,作桂山之游。
桂山在城的東北隅,三峰連屬,前仆后繼,相傳山上多桂樹,故名。又以山石層層橫斷,如積疊錦彩,所以又名疊彩山,桂林風景所謂“疊彩和風”即是這里。
我們到了山腳,便沿橙道而上,約幾十步,到一亭,亭懸“疊彩山”三字。再上為一寺院,入山門,一碑屹立,上刊“常熟瞿忠宣江陵張忠烈二公成仁處,道光庚子撫粵使者章鉅立石”二十余字,查瞿公名式耜,張公名同敞,均明朝末年的大臣,同事桂王,清順治七年兩公同守桂林,城破,為清定南王孔有德所執,勸其投降不從,勸其為僧亦不從,乃把兩公加以幽禁。兩公隔室相處,天天賦詩唱和,共得詩百余首。如此經過了四十天,遂遇害于疊彩山下,“忠宣”和“忠烈”是后來清朝所賜的謚,兩公殺身成仁,從容就義,其一種為國犧牲的精神令人在幾百年后猶不勝景仰,我們到了這里都不禁肅然起敬。
從立碑處右上為佛寺大殿,但佛像已撒,殿前有小樓三間,殿左亦有一樓曰披云樓。此樓背負桂山,山勢成一個削壁,山腳直靠漓江之濱,漓江從后面流來,繞樓作半園形,隱沒于叢山里。江外是一片平原,樹林屋舍,點綴其間,平原外屹立無數小峰,作諸種情態,與江流相映,奇景人叫絕。樓前稍遠處,一峰挺秀,儀態萬方,那便是中山公園里的獨秀峰。樓上有人賣茶,我們便在那里坐了一會。
大殿后有洞曰:北牗,又俗稱風洞,寬廣二丈余,壁上多石刻,洞旁并設有椅桌等物。此洞經曲徑直通山后,山后那個洞較前洞更大,洞外與一亭廊相接,從洞壁沿小徑而上,又得一洞曰太極,沿此而右,兩亭并立,由這里外望。左邊一帶叢峰,翠色欲流;右邊枕著漓江,水色深碧。江外稍遠處,一山隱然掩臥,和周圍諸山迥然不同,那便是堯山,為桂林全境唯一的土山。這里的景色,與披云樓所見又別有一番風韻。
北牗洞雖是曲折,而空氣極為流通,游人到此,每生“高處不勝寒”之感。一到夏天,桂林人士,到此來游宴,為桂林避暑的唯一勝地。
七星山之游
七星山在桂林城的東邊,隔城約有兩三里。
到桂林后幾天的微雨,阻人不少的游興。十四日的下午,天氣開朗。便決定一個人到七星山去獨游。
離開寓所,先到東門,約幾十步即到了漓江的江邊。渡過浮橋,走上對岸的水東街。浮橋是幾十只船所結成,盤以鐵纜,上架木板,以通往來行人。橋旁滿靠木船,立橋心四望,江水從伏波山旁流來,又向象鼻山邊流去,碧水青山,互相輝映,別有一番風韻。沿水東街東行,不久到了天杜橋,橋共九洞,舊名嘉熙橋,俗稱“花橋”,桂州風景所謂“花橋煙雨”便是這里。橋側小溪涸淺,橋下已完全沒有水,成了一個菜市場。過橋后再經街市左轉約半里,即到了七星山的腳下。
七星山共有七峰,形如北斗。山半勝景,以普陀山、棲霞洞、月牙山、龍隱巖等為最。普陀山又名棲霞山,上有棲霞寺,“棲霞晚照”也是桂林的風景之一。寺在山半,繞山腳行上石級幾十步即到。后為壽佛洞,其前面則是叢翠堂、挹秀軒。叢翠堂前有古木幾十株,巖下一曲清溪,緩緩流過,景色極幽靜。堂內楹聯很多,其一為先生所撰文云:
“城東佳境,常繞夢魂,嘆半世飄零,遂與名山成久別。
嶺表舊都,屢經離亂,望故鄉英俊,共籌長策致升平”
聯后并有跋云“民國七年夏,偕諸友桂林講學。別故鄉三十年,此為歸來之第一次。俯仰今昔,感慨不勝,書此聯于普陀山以記之。邑人馬君武。”馬先生的書法,原來很有名,這一付對聯的寫作都可謂不錯。此地游人不多,只有一個算八字的人在那里。走了幾里路,稍有倦意。因即坐下同他閑談。他已經是將近六十歲的人了,自稱是“時代落伍的老朽”,他說地方上對于他們這一行的人,常常要加以取締,他本人無心再干,但自己的兒子,雖然長成,能夠做工找錢,卻不再來管他這老頭了,他如不干便要餓肚子呢。言下很為悲感。我同他談了幾分鐘,安慰他一番便離開叢翠堂。轉右穿過古霞洞,到了七星殿。
古霞洞亦即四仙巖,進出口均很寬大,因洞不深,所以內面仍有陽光,可以通行。洞內石鐘乳很多,作諸種形態,晶瑩可愛。出洞口,右邊一亭壁立,曰壁立亭,右左石刻很多,繞亭右行,不幾步即到了七星巖。巖上亦多題詠,巖下為一大石室,沿梯而下,寬廣可容百余人。向右望,即深暗不可測。這里有導游的人,據說他們一共有十六個人,每日所得,大家平分,每人每天可分錢幾角。他們各持洋油簡,燃火前行,一面便為游人解說,全洞約長里半,漸走漸小,直到那一端,才又漸漸的大起來。全洞到處均是石鐘乳,千形百態,導游者就其形態一一解說,據他說,那里簡直是一個神仙境地,某處是頭門,某處是二門三門,某處有飛龍鎮守,某處又是金鐘玉。就他所指的地方看去,縱然不十分相像,然而卻也妙趣橫生。洞中高處有幾十丈,低處則游人便要屈身而行。此外尚有水池二三處,據說還有一條陰河,“上通貴州下通廣”,我在洞里走了將近二十分鐘才走出洞口。內面的空氣似乎較為稀薄,所以微微的使人倦悶。
出洞口稍憩,飽吸新鮮空氣,精神為之一振。便又沿路繞到月牙山,山在龍隱巖北,井不甚高,但山巔一峰端直如劍,所以又稱劍山。半山之間,石崖寬平,好像初月,故名“月牙”。廟即在其前,有叢桂樓、飛霞閣和倚虹樓等,眺四周山色,都來眼底。樓下古樹三五,小溪一曲,橫繞其前,風景清幽。桂林風所謂“月牙波影”便是這里。由寺轉左,沿石級曲折而下,便到了龍隱巖。石級為最近所修,以往并不相通。巖原沒入小溪中,須從花橋泛舟始可游歷。現則江水涸淺,兩面均可來往。巖為一大洞,洞的兩門,其高均約百尺,洞長約幾十丈,頂有龍紋石,中空而紋理天矯,恍如龍形。壁上題詠很多,有人題“破壁飛去”四字,其意既指此龍形之紋跡。巖外的摩巖石刻,最著的要算狄青等“平蠻三將題名”碑。刻于宋朝,字跡完好。
離龍隱洞西行不遠有一小屋,無后墻,是靠著山巖建起來的,巖上的石刻題記也很多,著名的“元祐黨籍碑”便在這巖上。這塊碑,據說是用蔡京寫刻拓本翻刻的,故字跡挺秀可愛。蔡京當時陷害忠良,把司馬光、文彥博、蘇軾等認作“奸黨”,也未始不快意于一時,然而千秋定論,忠奸的分判,固絲毫不爽。可見一個人如不從正義公理方面走,縱然能顛倒是非于一時,但怎能欺騙后世呢。看到了這一塊碑,我不禁生出無限的感慨。
在這里徘徊了一陣,時間已經不早,我便沿著小溪到花橋,仍從舊路走回寓所。
山水甲天下的桂林
桂林在秦時置桂林象郡,漢晉南朝隋均名始安縣。唐初未改,至貞觀八年,始易稱臨桂縣,為桂州府治,五代及宋元均沿之,明屬桂林府治,為廣西省會,清因之,民國成立,廢府改為今名,而移省會于南寧。今年十月省會又由南寧遷到這里。
位于桂林的廣西省政府
桂林是以“山水甲天下”聞名的,以桂林城市而論,其山水風物實有他處所不及的地方。整個市面,可以說都是包圍在山和水里。城東傍著漓水,隔浮橋與水東街相望,城西以及城北,均有小溪或池塘。假如稍加連接,則全城便均處于“水中央”。此外,城內的池塘亦不少,市政當局正在加以疏通,使其聯成曲折的湖池。在山景方面,獨秀峰挺立城中,孤峰秀峙,突兀崢嶸,有讀書巖、太平巖、雪洞等名勝。城東北則有桂山。城北有鎮南峰,城西北有景華洞,城東對岸有七星山,城南對岸有象鼻山。無一不是山峰奇秀,巖石玲瓏。桂林市居處于如此清奇的山水之中,其風景自然為他處所不及了。
至于市內的街道均作十字形,街房建筑,多為木料,大約是這一帶產木尚多的原故。商業中心在桂南路、桂東路一帶,而軍政機關則集中于皇城。因為市面不寬,所以從省會遷入后,無論辦公地點或私人住宅均感到缺乏,房租方面亦有相當的提高。現市政當局正在獎勵人民建筑房屋,定出了獎勵的辦法。
這里已完全是國語的地帶,用粵語講話的人似乎很少,這里的風土人情和廣東與廣西的東南部也不相同,與其說他富于南華的情調,倒不如說他更接近于華中或華北。因為這里是自來北方政教文物南下的中心,故其深染北土的風習,也是當然的道理。
這里的文化,較之廣西各地均屬發達,又以歷來在政治上軍事上尚無十分劇烈的變化,所以一切文化古跡籍得保存。因此桂林之在廣西不獨是一個風景區,也成了文化區了。
自從省會遷來這里以后,當局對于桂林市的建設,已經著手規劃,于此可見其前途的發展,是很有希望的。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42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