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還沒有出現之前,人們是用符號來記錄大自然的變化規律,而第一個符號就是“212”,那麼這個符號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天干和地支也是一種符號,干支所表達的概念是廣泛的。在干支歷中,明日就是“寡宿”之日,什麼是“寡宿”呢?老話說:“孤辰怕快,寡宿怕慢”,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第一個符號“212”代表什麼意思呢?在農耕社會之前,人們主要的食物來源就是靠打漁狩獵,為了記錄獵物的數量,人們就在地上放一個小石塊來代替。隨著獵物數量的增多,人們發現小石塊不夠用了,于是就出現了“結繩記事”的方法。
人們在外出打獵之時,也是怕下雨的,那時候出現了一位圣人叫伏羲,這個人通過自然的變化規律,就發現下雨也是有規律可循的。于是周圍的人在外出之時,首先會找他打聽一下明天是否下雨,而他所說的天氣變化也是比較準確的。
后來找他的人越來越多,伏羲就有點應接不暇了,于是他就想出了一個辦法,把明天是否下雨畫出來,掛在樹上,讓人們自己去看。如果明天有雨,就會畫一個符號為“二一二”,也就是上下兩個短橫,中間一個長橫,就是八卦中的“坎”,代表雨水。
然而天氣變化不僅僅會下雨,還會刮風和打雷等,于是伏羲就把這些自然現象用符號畫出來,并且與方位結合,就形成了最初的八卦。比如“二二一”為震代表雷,“一一二”為巽代表風,“一二一”為離代表火,“一二二”為艮代表山,“111”為乾代表天,“二二二”為坤代表地。
之后從這些符號中又衍生出了文字以及其它所有的一切,后來到了黃帝時期,就有了天干和地支,當然也是一種符號,代表著天體運行的規律以及自然的變化特征,所以人類文明的起源就是從符號開始的。
季節的五行之氣是如何變化的?天干和地支這種符號所包含的意思那就廣泛多了,比如僅僅是一個地支“丑”,它既代表著北斗星斗柄的指向,木星的方位,其它星辰的位置,以及地理的方位和時辰、生肖屬相等眾多概念。也就是說天干和地支是一種表達自然的符號。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春季為寅卯辰三個月,夏季為巳午未三個月,秋季為申酉戌三個月,冬季為亥子丑三個月。每個季節的頭一個月也就是孟月,代表著五行之氣上升的過程,仲月代表五行之氣最強的月份,季月代表五行之氣消失的月份,也就是入土的月份。
所以四個季節的最后一個月都屬土,也就是“辰戌丑未”月,但這種土并不是單純的土,而是季節之氣藏伏之所,就像庫房一樣,所以叫“四土庫”。
比如秋季的申月是從立秋開始到白露前一天結束,代表金氣上升的過程。酉月是從白露開始到寒露前一天結束,代表金氣最強的月份,而秋分就是分界線。戌月就是金氣入土的月份。所以每個季節的三個月都是該季節的五行之氣從出現到消失的過程。
什麼是“孤辰”和“寡宿”?不必管著兩個詞語在什麼中應用,只要知道它的概念就行了。十二地支分別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也是十二地支的順序。比如秋季屬金,秋季的三個月為申月、酉月、戌月。
老話說:“進角為孤,退角為寡”,這也是古人所說的“中庸之道”,意思就是任何事情都要符合本來的特征,簡單說就是:男人就應該符合男人的特征,太陽就應該是太陽,金就應該是金,秋季就應該符合秋季的特征。
如果什麼事情都喜歡出頭,那就只能是槍打出頭鳥了,所以出頭者就為“孤”。當然任何事情都往后縮,那也就落在別人后面了,所以后縮者就為“寡”。這種思想放在干支歷中也是一樣,跑得太快就為“孤”,跑得太慢就為“寡”。
比如秋季屬金,在地支之中,申酉戌三個月就為秋季,那麼“申酉戌”后面是“未”,再往前就是“亥”。也就是說秋季遇到“亥”就為“孤”,因為“亥”在秋季太快了,已經跑到了冬季的第一個月了。
而秋季遇到“未”就為“寡”,因為“未月”是夏季的最后一個月,對于秋季來說,跑得太慢了,還在夏季晃蕩。比如明天是丙申月,丁未日,那“未”日在秋季就太慢了,所以就為“寡宿”,別人都跑到秋季了,你還在夏季轉悠,那就只能孤獨一人了。
孤和寡代表什麼意思?孤代表著在任何事物中都喜歡跑到前面,而“寡”則代表著在任何事物中都喜歡縮在最后。這種特點放在人身上,那就是一個人總喜歡往前跑,跑得太快了,身邊的人都跟不上你的腳步,那你只能一個人孤獨地往前跑了。
另一個則是總喜歡往后縮,別人都走了,自己一個人還在原地踏步,那你也只能一個人孤零零地在哪兒踏步了。所以就有了“男怕孤辰,女怕寡宿”的說法,意思就是男人總希望往外跑,徹夜不歸。很著急地找了很多對象,但都快速分手,最終還是孤獨一人。
而“寡宿”則是女人常天躲在家里不出門,思想很封閉,別人給你介紹的對象也永遠不見,跟不上別人的腳步,身邊的人都已經出嫁了,你還是縮在后面,那也只能孤獨了。當然這只是舉個例子而已,要知道快與慢之間,是一個廣泛的概念,不僅僅是跑得快慢,同樣出生的日期是“孤辰”和“寡宿”也是一樣的概念。
所以“孤辰怕快,寡宿怕慢”,意思就是任何事情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要不然就容易孤獨。要跟得上別人的腳步,結伴而行,才是中庸之道,不想孤獨,那就學會與人同行。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42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