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紹興八字橋題扇橋

解夢佬
紹興八字橋題扇橋

八字橋邊老人們的悠閑生活

紹興八字橋題扇橋

八字橋

陳 青 文\??

因為“跟著課本游紹興”這句導游詞,讓三味書屋、咸亨酒店、沈園、蘭亭、東湖、會稽山、大禹陵,還有烏篷船、烏氈帽、古纖道等,近年來再次成為大眾熱切關注的焦點,紹興這座首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頻頻被打卡。

從2500年前越王勾踐修鑿“山陰故水道”,古運河一直流淌在城市的各個角落。“一部運河演變史,半部紹興發展史”,由運河孕育出的文化,深深烙印在紹興的歷史長河中。而今,紹興建起大運河璀璨文化帶,留住了運河歷史文化印記。

小橋流水人家的詩情畫意,是“再走大運河:我們的生活”采訪組來到八字橋歷史街區最直觀的感受,“從前慢”撲面而來,原生態風貌保護如此完好實屬罕見。

八字橋下,小雜貨店和守望亭坐落兩側。店主坐在門口,她說,這里沒有進行商業開發,來旅游的人還挺多的,外國朋友喜歡坐在河邊喝茶。橋邊高大的樟樹下,十來位老人正在打牌,有個小朋友拿著折扇,開心地在橋上跑來跑去。

八字橋歷史街區位于紹興古城的都泗門內,北臨勝利路,南達紡車橋,西至中興路,東依環城路,是紹興古城東部唯一擁有一河兩街交通格局的街區。這里“橋橋相映,水屋相連”,是紹興歷史上較早形成的居民區,建筑風貌也以紹興傳統的民居為主,多為清末民初時期的建筑,河、路、屋的傳統空間格局保存較好。

據古運河專家馬峰燕介紹,浙東古運河的河道從中興路長橋直街口南面向東穿過該街區,直達都泗門。歷史上,八字橋歷史街區的所在,是運河在紹興城內一個重要的水利、交通節點,也是運河水運貨物的集散地。

都泗門內有建于北宋年代的都泗堰,是調節鑒湖和運河水位的重要水利工程。船只過堰有時需要堰兵車拽,往往耗費較長時間。明州鄞縣人樓鑰曾有詩作提及:“南朝何公棲禹穴,嘉遁悠然志高潔。一朝送人都泗埭,歸嘆此途于此絕。我亦何為走塵埃,數年不記幾往來。船橫三日不得度,愧想高風安在哉。”

沉睡在城內運河下的都泗堰不得見真容,但紹興的古橋著實令人贊嘆。水系發達的紹興,素有“萬橋之鄉”的美譽。“天下古橋說紹興,八字立交負盛名。最是纖橋世罕有,悠悠千載運河情。”古建筑學家羅哲文的詩句,凝練地概括了紹興運河遺產的價值,指出了八字橋在中國大運河上獨特的地位。

據《嘉泰會稽志》記載,八字橋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間(1201年—1204年),南宋寶祐四年(1256年)重建。八字橋是古石橋建筑,因結構形如八字,巧妙地連接了在此匯聚的三條小河,有“中國最早的立交橋”的美名。這座紹興老城區最著名的標志性古橋,2001年被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八字橋與光相橋、廣寧橋、泗龍橋、太平橋、謝公橋、題扇橋、融光橋、涇口大橋等合稱紹興古橋群,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經800年風風雨雨,八字橋依然保存完好。橋梁跨越稽山河、斷頭河、金鑒溇3河,正橋架在南北流向的主河上,副橋架于兩側的踏跺(引橋)下,東側沿主河岸向南北兩個方向落坡,西側向南面、西面兩個方向落坡;在這兩條踏跺下面又各筑有兩個方形橋洞,跨越兩條小河。這座古立交橋下還筑有纖道,供背纖人拉船順利通過。連接四方道路的八字橋,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水陸互通要道,至今能滿足周邊街區居民往來的交通需要,讓人不得不佩服宋代工匠的智慧。

八字橋每個望柱上都雕刻著優美秀雅的覆蓮形浮雕圖案,拾級而上,站在橋面,遙想這里曾經的發達與繁華:船只停泊起航,商人過客往來……而稽山河兩岸古樸的民居白墻黛瓦,房前的石板路,門前的石凳,河岸間種著綠植,倒映在平靜的河水里,依然是濃郁的江南水鄉畫面,靜謐而又有生活氣息。

與八字橋相距不遠的廣寧橋,為單孔七邊形石拱橋,是紹興現存最大的單孔石拱橋。以前認為是明代所建,后來紹興古橋專家羅關洲發現了一塊被砌入居民住房的廣寧橋石碑,碑上記載,此橋重建于南宋紹興四年,明萬歷三年重修。由此判定,此橋建于宋代,是與八字橋同時代的橋。再經過一系列嚴密的考證,羅關洲認為,廣寧橋才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立交橋。

相傳廣寧橋為鄉人集資所建,24根橋欄柱雕以倒置荷花,雄健厚實,橋基由7層石板疊成,國內少見。馬峰燕帶著采訪組從橋下纖道走到橋洞下,只見拱頂石上刻著“鯉魚跳龍門”等六幅石刻,有面目猙獰奇形怪狀的,也有虎頭獅身振鬣怒吼的,波光粼粼映襯著甚為精致。橋邊的木蓮藤長勢良好,烏篷船在靜靜等待著游客。鄉愁,慢慢悠悠蕩漾在古運河中。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41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