謁屈原祠
靳春
古城秭歸,是屈原的故鄉。它處于長江三峽中斷,即巫峽與西陵峽之間。屈原祠原座落在秭歸城東五里江邊的“屈原沱”的山丘上,后因修建葛洲壩,回水影響,便將屈原祠遷徙至城東三里的“向家坪”了。
那天,我們一行數人,乘船從長江上游順流而下,到“向家坪”,已是中午。我們匆忙地跳下船,沒顧得上岸找家飯鋪吃飯,就謁屁原祠了。
沿著曲折的厚石鋪筑的道路,我們一級一級登上屈原祠山門。回首,只見對面有四座山峰,一字排開。一位本地人對我說,屈原祠倚山面江,座北朝南,與隔江的楚臺山、牛角山、芙蓉山、筆架山相望……他并一一指給我看。他很感慨地對我說,這是風水寶地哬。
轉身,首先映入我眼簾的是“屈原祠”三個大字,蒼遒,有力。這三個大字,是郭沬若先生生前斫書。屈原祠山門的建筑,可謂用盡匠心,它給人一種古樸、莊重的感覺。重檐歇山,假斗拱,六柱五間,三級壓頂。看去,立面牌樓有二十米高,屋面鑲嵌著翠綠的硫璃瓦。一聽介紹,才知一級屋角為魚吻,二、三級為龍吻。在石額坊上,分別嵌有“孤忠”“流芳”四個大字,大門門楣上書有“光爭日月”四個字。
屈原祠山門的彩繪,也做工極為考究,頗為壯觀。一級屋脊正中繪以藍天白云,大海波濤;二級屋脊下為夔龍;三級屋脊下飾飛鳳。天明堂下額枋是松鶴圖,兩邊額枋是麒麟吐玉書,墻面邊角多為卷草,回紋圖案。立柱是紅色,墻面是白色。
我仰首細觀,心里不得平靜。一切象征什麼?我只覺得在讀一首意境深遠的詩,凝重、粗獷,令人感奮。此時,北岳文藝出版社編輯謝正德、晉中文聯詩人陳瑞和忻州日報社記者楊峻峰,也和我的心情一樣吧。
“屈原紀念舘”五個大字,也是郭沬若先生所書。紀念舘大門兩側,種滿了錦橙臍橙和桃葉橙等特優柑桔。因我們是陽春三月來的,不能看到金果累累的景象,但在舘西有幾棵高大的泡桐樹下,一片桃花林,姹紫嫣紅,十分嬌艷,令人喜愛。
踏進屈原紀念舘,才知分上下兩層。上層是紀念屈原展覽。通過歷代版本的《楚辭》《楚辭》注,和繪畫、書法、詩辭、樂曲、照片,以及屈原研究論文等,來展現彪炳史冊的屈原一生。
展廳還有一尊屈原石像,是我國迄今存在最早的。石像高一點零三米,重五百余斤,為明嘉靖十六年歸州百姓捐款鐫刻。
石像造型別致,鐫刻精美。屈原兩耳垂肩,濃眉大眼,面帶微笑。下展廳是秭歸近幾年出土的文物。其中有越王卅勾劍,經考證,這把青銅劍是戰國時期越王勾踐侄孫的一把寶劍。
劍格上刻有“越王勾,自乍用劍”的篆字。還有銅鐓、編鐘等。因我們不是考古專家,對此缺乏研究,不過,也感到長江中流的楚文化,一樣熠熠照人。
看罷展覽廳,我們便去東西碑廊。我數了一下,碑廊內豎立著九十六塊青石碑,上面鐫刻有屈原《離騷》《九章》《天問》等著作。同時,還有歷代修建屈原祠和屈原墓的碑記,以及李白、杜甫、元稹、張祜、陸游、蘇軾、文天祥等詩人歌頌屈原的詩句。
抑或,因我和陳瑞也是“詩人”,更是難以抑制激動的心情。面對塊塊碑石,吟誦著那蕩氣回腸、催人淚下的詩篇,對于古今詩人的高風亮節,鐘愛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這絕不是普通的碑石,這是古今詩人用心血凝成的。陳瑞激動地說,來此,授益匪淺,是一次靈魂的凈化。
從展覽廳出來,我們便去桔頌亭旁,這是屈原的衣冠冢。衣冠冢結構為三排六柱八字開扇。墓上青獅白象,魚吻翹尾,墓前拜臺上有一壽字的香爐。石柱上刻有“汩水懷沙千古遺恨,歸山枕柚萬世流芳”;“璀巍豐碑矗大地,凜然浩氣貫長虹”;“千古忠貞千古仰,一生清醒一生憂”等楹聯。
離清明和端午還遠,但我們面對屈原衣冠冢,還是跪行大禮……
從屈原祠出來,我亢奮的心情,一直難以抑制。仿佛,那祠中心大坎上的屈原銅像,高三點九三米,袍袖長五米,總重三噸,矗立在我的心上。毫無疑問,一代代一輩輩,瞻仰屆原祠的人,將永遠銘記屈原愛國主義的業績。
面對四座大山,我一再回味那位本地人說的,楚王臺在楚臺山,太陽從牛角山升起,芙蓉山純樸壯美,筆架山藏風聚氣,總之,這里是富貴之地,并出高士……
也許,我們忘了用餐,不過,肚里裝滿的是謁屈原祠的一個一個細節。
一枝清采妥湘靈,
九畹貞風慰獨醒。
無奈終輸蕭艾密,
卻為遷客播芳馨。
一步一步,朝江邊走去。我心里反復默誦魯迅贊美屈原的無題詩。自然,這詩抒發了對屈原深深的緬懷與同情。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41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