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城市都有那麼幾條有故事
有韻味的歷史老街
......
老店鋪
青磚小瓦
古式木質板門
依稀可見當年商賈云集
游人如織的繁華
丁字街寧遠歷史名街
歷史厚重
文藝小資
兒時美食
......
讓你穿越回那夢中的老時光
漫步丁字街文:劉雙全
寧遠老城是一塊彈丸之地,只要花上抽一袋煙的功夫,就能走訪東南西北四門;再耗上吃一頓飯的時間,就能繞城一周,觀看“三槐、九井、十八巷”了。
養正槐(城北農貿市場)攝影:童一飛
既然縣城這麼丁點大,那麼一條小小的丁字街就更不用說了。街道座落在縣城的正中心,坐北朝南,成丁字型布局,故稱為丁字街。街上只有百來號人家,房對著房,中間隔著一條不足四米寬的青石板路,人和人打招呼,不用走路,伸伸手就可以觸到對方的手指。向東走與文星街相接,向西行與燈籠街相連,朝南就是府正街,過了府正街就是南門橋(又稱七七橋),過了南門橋,就到了南門街。從丁字街向北走,是北正街,往西行就是西門街。
南門橋·(網絡)
北門街
西門街牌坊
既然丁字街是縣城的主要街道,理所當然的成為當時城內政治、文化、商業和市民居住的中心地段。歷年來,縣府衙門就設在這里。衙門是八字形構建的,一條整塊的石門檻橫在門前,兩旁的門當戶對簇擁著一扇包了鐵皮,釘了鐵釘,安了精致門環的大門,大門兩旁立著一對齜牙裂嘴的石獅子,顯得特別威武莊嚴,人們到了這里就會倒吸一口冷氣,然后匆匆離開。
進了衙門,右則聳立著一座磚木結構高達四層的鐘鼓樓。拾級而上到達樓頂,要花一肚子力氣,爬上頂層,從瞭望窗口,可俯瞰全城風光,成了當時全城的制高點。這座鐘鼓樓每天有人敲鼓鳴鐘報告時辰,是全城百姓可仰望可聆聽的一處圣地。解放后,樓頂安裝了防空報警器,“嗚、嗚、嗚”的氣笛聲代替了昔日的晨鐘暮鼓聲。
操坪上有一棵梍角樹。兵丁駐扎這里,保護著縣府衙門的安危。
這所衙門里不知演繹過多少動人心魂的壯舉,蘊藏著多少委曲婉約的故事。民國十六年,寧遠城鄉的窮苦百姓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發動了農民革命風暴,革命先烈柏忍(女共產黨人,寧遠北鄉柏家人)帶領著農民協會的會員和城內組成的童子軍上街游行,押解著一些土豪劣坤來到偽縣府門前,戴高帽示眾,一邊呼喊口號,一邊張貼標語,還砸毀了偽警察局的牌子,揚言揪出偽縣長出來批判斗爭,大大倒了縣府官員的威風。嚇破了膽的偽縣長,設下陷井,四處捉拿柏忍,不久,柏忍終于逃不出魔掌,被捕歸案,關押在偽警察局的班房里,受盡酷刑,最后在縣府衙門里過堂受審,被判死刑,從丁字街押解出城,一路高呼革命口號,就義于五拱橋下。
柏忍
五拱橋·LSH
這所令人望而生畏的縣府衙門,在寧遠縣城解放期間,被共產黨新政權接管了,成了當時人民政府的臨時辦公地,由縣公安局進駐偽警察局。一九六三年我由萬群飲食店調來這里擔任打字員,對這里的一切分外熟悉,至今記憶猶新。
在縣府門前,也就是丁字街道橫直交接處,有一塊三角坪地,正中央立著一塊刻有《全國抗日陣亡烈士紀念碑》的石碑。這座石碑不高大,不雄偉,確實見證了寧遠人民對抗日戰爭這段歷史的殷切紀念,并把它完好無損地保護至今,成為縣城一處亮麗的視點。
1945年立建。地基座高0.6米,六面形,每面寬0.75米;二級座高0.2米,正方形,每邊寬0.7米。主碑高1.8米,方形,每邊寬0.47米。上書楷體陰刻碑文“全國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碑亭為青石四角瓶蓋,大于主碑,高0.4米,頂為石質寶瓶。
有時來到這條老街,往事的情景歷歷在目。那些郴桂會館、寶慶會館依稀可辨,那些商業鋪面,如瓷鐵店、南雜店、棉布店、寧遠書局、城關印刷廠、紅旗槳糊廠舊貌猶存,特別是三合粉館,得月樓丐館一些小攤販密密麻麻羅列在這條街上,風姿難忘。
想當年,三合粉館那土榨的浸水粉,是用人工搬動木制土榨生生擠壓出來的細細粉絲,調以胡椒骨頭湯,撒上蔥花、芫須,只要花上一毛錢就能嘗到那清香可口的鮮湯粉絲了;飲食合作商店的油炸粑粑、飯古粑粑、油條、豆漿讓你老遠就聞到香甜,流出了口水。那坐臺的妹子,人稱“五朵金花”的美女,人們不買也要來這里聞一聞、看一看、不飽口福,也要飽飽眼福的。
值得一提是一位姓陳的銀匠師傅,柜臺上擺著一個小火爐,一手拉風箱,一手添木炭,火苗一竄一竄的把銀水熬沸了,立忙倒在模子里,稍等冷卻,用小鐵錘敲打鍛造,再用嘴對著吹壸,吹火焊接,一件件精美的銀飾就做成了。那些銀手鐲、銀戒指、銀頸圈、八仙帽花吸引著四鄉進城的人前來觀看,還有從老古瑤山來的少數民族同胞,不惜花工花錢硬是要專程到這里買上這些珍愛物件才肯轉回山。
還有一家印刷廠,專制石板印刷品,把那些布告、標語、畫冊、字貼通過土法印刷出來。小時候,看到那些殺人布臺就是在這里印刷出來的,寧遠文廟珍藏的《九嶷山詩圖冊》石版畫也是我親自登門,由文化局出資,在這里印刷成冊的。進入作坊,一尊凹形大石槽上站立著一個人,兩腳用力滾動著石槽,把那描寫在石印紙上(一種特殊半透明的紙張)將字畫壓印出來。工藝笨拙原始,制作費時費力,在當時沒有照相制版的情況下,只有靠這種土法生產了。現在看來,這是一項典型的非物資文化遺產,可惜再也見不到了。
更有趣的是,這條街到了晚邊,穿梭擁擠的人們慢慢散去,繁華的街道漸漸趨于平靜。街民在繁忙了一天后,開始關門點燈,一家人坐在家里品酒吃飯。酒醉飯飽后,一手拿張板凳,一手操著家伙,一搖一擺地來到縣府門前,紀念石碑下,在三角坪里找個位置坐穩妥了,有的拉二胡、有的吹笛子、有的彈三弦、有的敲漁鼓,這個街道“逗逗班”的自娛自樂演唱會在夜幕中開始了。李火生的《梅花三弄》二胡曲、板板鞋的《水落音》笛子聲在夜空中飄蕩,銀匠師傅陳玉卿的三弦也“叮叮咚咚”地彈奏開了,接著胡茂清的漁鼓調有聲有色地唱了起來,還有高炳榮哼唱的祁劇老腔,讓人拍案叫好,最后“有崽婆”說書講故事,一部《封神演義》從頭至尾吸引著圍觀的人們,不到午夜不得歇息。
現在這條街道已重新裝修,仿古舊的裝飾雖然不像以前那麼精美,而當時的那番景象卻依然存在。那些開店的、經商的、仍然把那些土特產品、塔塔罐罐、瓷器鐵器擺滿一路,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漫步在這條街上,會讓你流連忘返……
217年12月9日丁字街·LSH
文:劉雙全圖:彭曉葵(沒毛的老虎)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41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