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排名是根據珍寶本身的藝術價值與歷史地位來編排,當然也摻雜了編者本人的意愿,并不能作為標準參考。我中華泱泱大國,5000年文明,出的寶物何止這些,也許諸位看官也會有自己的想法罷。
1.篆刻第一寶:二十五寶璽
二十五寶璽是乾隆皇帝根據周朝是歷史上皇帝綿延代數最多的朝代,共綿延25代,乾隆皇帝也想讓自己的王朝能像周朝那樣長久輝煌下去,這是表面的意思。其實清朝早期印璽的運用很是混亂,一般不管什麼文件上都亂苓印,沒有固定的章法,乾隆皇帝有鑒如此,于是下令內務府大臣到大內庫房中挑選上等的印璽二十五方加以重刻,就是我們今天熟悉的二十五寶(有關二十五之數的確定有好幾種說法,但以上的說法是最常見的)
2.雕刻第一寶:大理石梟形立雕
形制:立體雕刻,全身直立,兩足圓柱狀,與翼尾著地成一平面,翼尾分為二,頭部略向上仰,口彎曲如鉤;兩眼在口后,眼圈凹下,眼球凸出;眼上有彎眉,再后漸坡下,有兩角,作屈曲狀,兩耳極似人耳,居眼旁;胸略凸出,后背由頭部下直達尾部,有一槽長30.0cm,寬8.9cm,深5.8cm,頭小,頸以下漸大;雙翅上半包住腹部,下半斜下垂,色灰白雜黃。胸飾獸面紋,雙翅雕以蛇紋,翅之尾端飾夔紋,足部飾夔紋,背部兩側下端刻以圓渦紋,尾之側面刻有獸面紋。
材質:石—大理巖
3.善本書第一寶:文淵閣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紀昀等360多位高官、學者編撰,3800多人抄寫,耗時十三年編成。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共有3500多種書,7.9萬卷,3.6萬冊,約8億字,基本上囊括了中國古代所有圖書,故稱“全書”。
當年,乾隆皇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庫全書》,下令分別藏于全國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貯于紫禁城文淵閣、遼寧沈陽文溯閣、圓明園文源閣、河北承德文津閣珍藏,這就是所謂的“北四閣”。后抄好的三部分貯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和杭州文瀾閣珍藏,這就是所謂的“南三閣”。
4.丟失國寶:北京人頭蓋骨
丟失年代:1940年
何謂北京人頭蓋骨:20世紀20年代,考古學家開始在周口店挖掘,發現了距今約60萬年前的一些完整的猿人頭蓋骨,定名北京猿人,也叫北京人頭蓋骨,是價值無法估量的珍貴化石。
丟失過程——抗戰時期丟失的北京人頭蓋骨,至今仍是一件謎案。
1927年的北京市房山區的周口店村,負責挖掘的中國地質調查所和協和醫學院的工作人員,歷經兩年的挖掘和考察,終于在1929年12月4日,工作人員從一個洞口窄小的洞穴中找到了一個半露在外面,半掩埋在土地中的猿人頭蓋骨。這就是第一個被發現的北京人頭蓋骨。隨后的1936年,相繼出土了五個完整或者殘缺的頭蓋骨,震驚世界。
不過一直被保存在北京協和醫院的這些頭蓋骨,卻在1940年隨著日軍占領北平之時出現了危機。國民黨中央行政秘書長翁文灝與醫學院院長胡頓,準備將北京人頭蓋骨運送到紐約。不料運送之時,待頭蓋骨到達秦皇島,未等踏上前來迎接的美國軍艦,就被日軍偷襲。計劃中止,北京人頭蓋骨也就此下落不明。
回歸之路——隨后幾十年內,國人一直在尋找。1998年,曾經由人類學家賈蘭坡發動過“世紀末的尋找”,甚至很多專家也著書立傳求證,民間力量參與。但是北京人頭蓋骨依舊不見蹤跡。至此,北京人頭蓋骨也成為了眾多丟失國寶之列的一樁奇案,在等待著后來者揭曉謎底。
5.黑漆描金龍紋藥柜
【文物現狀】:現為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
文物簡介
高94.5厘米,寬78.8厘米,縱57厘米。木制,髹黑漆描金。柜為 方角柜,是“一封書式”。藥柜正面為雙柱三抹頭結構,抹間攢框裝抽屜3個,用以存儲方劑和藥具。柜門2扇,采用格門構造,為兩柱四抹頭的格門,裝有板心和絳環板,門扇內面和柜身的背面為三抹頭結構,柜兩側為四抹頭結構,柜底端均安有牙條。柜內兩旁各有長屜10個,中部立軸設有一組八方可旋轉的抽屜80個,屜上寫有藥名,藥屜總共100個,可儲存藥140種。柜門外面及兩側描錦地開光雙龍戲珠紋,門內上下兩格描花卉,上為月季山石,下為梅花山茶,各有蝶、蜂飛舞花間。背面上下兩個描松、竹、梅、蝶和茶花圖案。柜門拉手處安有面葉、鈕頭、吊環,四足安有銅套腳飾件。上格正中貼近邊抹處,楷書“大明萬歷年制”六字款。
8.清乾隆掐絲琺瑯瓔珞梅瓶
清掐絲琺瑯瓔珞梅瓶是銅胎,小口,短頸,豐肩,斂腹,圈足外撇。器內露胎,頸飾蕉葉,肩裝飾一圈如意云頭紋,及含朵花之龜甲錦間開光,內飾番蓮花;肩下垂含卍字不斷紋錦之云肩六,瓔珞垂掛在飾龜甲紋和卍字紋錦地的瓶腹,腹下方飾如意云頭紋、含朵花之龜甲錦和蓮瓣一圈,鍍金圈足。根據釉色及紋飾,應屬十八世紀晚期之文物。
9.青花海水龍紋大梅瓶
瓶小口微敞,短頸,豐肩,肩以下漸收,圈足。足內有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造型高大挺秀,是梅瓶的標準式樣。通身繪有海水紋,瓶身滿繪龍飾,龍張牙舞爪,雙角向后伸展,龍身卷曲,作騰飛游動狀,剛勁有力,穿插自如,生動活潑。整個畫面熱烈奔放,青花濃重鮮艷,筆意流暢自然,是乾隆官窯青花的代表作品。
10.金編鐘
天朝絕響《金編鐘》清16枚,現藏于故宮博物院。最高28厘米,最大徑16.5厘米自乾隆年間鑄成,用于重大典儀中,在清朝傾覆后被偷偷典賣出宮(傳言說,曾藏于美國波士頓美術館),在外漂泊了29年。
11.金編鐘的由來
公元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經過康熙、雍正兩位皇帝的勵精圖治,到了乾隆王朝,正是史稱“康乾盛世”的頂峰。乾隆皇帝統治下的大清帝國國富兵強,它擁有東起庫頁島、西至蔥嶺的遼闊版圖。在這塊土地上生活著世界上最多的人口。這個龐大的帝國還擁有世界上最多的財富。歷時130年的“康乾盛世”成為輝映中國兩千年封建歷史的最后一抹殘陽。
那時的乾隆皇帝風光無限,號稱“古稀天子”、“十全老人”。這一年,乾隆八十大壽來臨,他要大辦萬壽慶典,世界各國使節紛紛來到京城納禮朝賀。為了顯示皇朝的尊貴與富足,為了表示他對爺爺康熙的尊重,乾隆效仿康熙帝在六十歲生日時鑄造金編鐘,下令再打造一套更大的金編鐘作為祝壽之禮。
北京故宮博物院官廷史專家徐啟憲對清宮歷史和宮廷器物有著深入的研究。他曾撰寫過金編鐘的條目說明。據他介紹,這套乾隆時期的金編鐘鑄造過程極為復雜。它是由清宮的工部、戶部和內務部造辦處共同鑄造的。首先由畫工畫出編鐘的圖樣,呈現給乾隆皇帝審閱;審閱以后再制模,模子做好以后再呈皇帝審閱;皇帝審閱以后再鑄造成樣子,鑄造成樣子以后再呈皇帝審閱;再開爐鑄造;鑄造好以后再經過高超的工匠的銼磨雕刻,直到皇帝滿意為止。
在乾隆皇帝的萬壽大典中,這套金編鐘被放置在太和殿上。
它由一萬多兩黃金鑄造而成,每一件編鐘的背后有“乾隆五十五年造”的款式。編鐘上瑞獸復為鈕,兩條蟠龍躍然其間,波濤云海環繞金鐘,彰顯著帝王尊貴之象。更令人稱奇的是,與銅編鐘以大小不一來定音不同,這16只黃金編鐘外表大小一致,是靠其厚薄不同來定音的,實屬稀世之寶。
金編鐘的制造工藝讓人嘖嘖稱贊;它發出的和諧清脆音調,讓人嘆為觀止。這小小編鐘不僅是歷史文物,也是藝術珍品,折射出康乾時期盛世國力的強盛。
12.《中秋帖》
傳為晉王獻之書(又傳宋朝畫家米芾所臨摹)紙本,手卷,縱27cm,橫11.9cm。《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書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歷(乾隆皇帝)譽為“三希”之一,意即希世珍寶。行書3行,共22字,釋文:中秋不復不得相, 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無署款。
13.《伯遠帖》
是東晉王珣(350-401年)書寫的一封信,紙本,行書,5行共47字,縱25.1cm,橫17.2cm。 《伯遠帖》原文:“珣頓首頓首,伯遠勝業情期群從之寶。自以羸患, 志在優游。始獲此出意不克申。分別如昨永為疇古。遠隔嶺嶠,不相瞻臨。”
中文名:伯遠帖
作者:王珣
年代:東晉
字體:行書
質地:紙質
收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卷首上方為乾隆時所鈐“內府圖書”,下方為“游六藝圃”是乾隆所用閑章。“江左風華”左側有乾隆“觀書為樂”閑章。
卷前引首有乾隆御書:“江左風華”四大字,上有“乾隆御筆”一璽。并御題:“唐人真跡已不可多得,況晉人耶!內府所藏右軍快雪帖,大令中秋帖,皆希世之珍。今又得王珣此幅繭之家風信堪并美!幾余清賞亦臨池一助也。御識。”鈐“乾隆宸翰”、“涵虛朗鑒”二璽。
14.清康熙郎窯紅釉穿帶直口瓶
【類別】瓷器
【年代】清康熙年間
【文物原屬】清宮御用瓷器
【文物現狀】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康熙郎窯紅釉穿帶直口瓶,高20.8cm,口徑6.1cm,足徑9.1cm。
瓶直口,長頸,垂腹,圈足外撇。足外墻兩側各有一長方形穿孔,可穿系繩帶。在容器上系帶是對無梁、無系、無扳手的器物進行提拿的傳統方法,拆卸容易而又非常實用,也可以使器物在擺放位置上固定,不致被損壞。明高廉《遵生八箋》中記載:“故官哥古瓶,下有二方眼者,為穿皮條,縛于幾足,不令失損。”
該器通體施紅釉,因釉質在高溫燒造時垂流而使口部顯露出白色胎體,底部紅釉凝聚,釉色濃重。外底施白釉并鐫刻乾隆御制詩:“暈如雨后霽霞紅,出火還加微炙工。世上朱砂非所擬,西方寶石致難同。插花應使花羞色,比盡翻嗤畫是空。數典宣窯斯最古,誰知皇祜德尤崇。乾隆乙未仲春月御題。”由此可見乾隆皇帝對郎窯紅瓷器的喜愛和推崇。
15.金嵌珠杯盤
金嵌珠杯盤,清,通高7.3cm,杯口徑7.1cm,盤高2.2cm,盤徑18cm。
金杯為圓形,敞口,圈足。內壁光素,外壁鏨刻雙龍,間飾寶相花,近底處有海水紋一周。杯兩側分別鏤空透鏨篆書“萬壽”、“無疆”為耳,雙耳頂端均飾蓮花托,上嵌東珠。金盤亦為圓形,折沿上鏨寶相花一周,等距嵌飾東珠4顆。盤內鏨朵云紋、蓮花紋,嵌珍珠4顆。盤心起杯托,其上鏨刻云龍紋。
此杯盤金質上乘,造型端莊,裝飾華麗,工藝極其精湛,應是清代中期皇帝壽辰時所使用的酒具。
16.髹金漆云龍紋寶座
髹金漆云龍紋寶座位于故宮太和殿大殿中央的須彌座式平臺上,它象征著至高無上的皇權,源于清朝的一種文物,現存于故宮。
髹金漆云龍紋寶座位于故宮太和殿大殿中央的須彌座式平臺上,它象征著至高無上的皇權。
髹金漆云龍紋寶座,用楠木制作,通高172.5厘米,座高49厘米,座寬158.5厘米,縱79厘米,下層座長162厘米,寬99.5厘米,高21厘米。寶座通體貼金,從上到下每層都裝飾著祥龍紋。椅圈上,盤繞著13條形象生動的金龍,椅背正中是一條正龍,后背盤金龍,中格浮雕云紋和火珠,下格透雕卷草紋。高束腰處四面開光,透雕雙龍戲珠圖案。透孔處以藍色綢緞彩地襯托,高束腰上下刻蓮瓣紋托腮。中間束腰飾珠花,四面牙板及拱肩均浮雕卷草和獸頭,椅面配金黃色綢緞坐墊,富麗堂皇,精美絕倫。
17.康熙明黃緞繡平金龍云紋大閱甲
康熙明黃緞繡平金龍云紋大閱甲,清,上衣長75.5cm,下擺寬75.5cm,兩袖通長158cm,下裳長71cm,上寬48cm,下寬57.5cm。清宮舊藏。
甲為上衣下裳式,外布金帽釘,衣內用藍綢里,敷一層薄絲綿。上衣分左、右護肩,左、右袖,前鐺,側鐺;下裳分左、右鐺。全身皆用黑絨鑲邊。穿時各部分由金紐扣袢聯綴成一整體。
上衣左、右襟各以金線繡一條正面升龍,龍身用紅、綠線勾邊,火焰云用金線勾邊。云紋的顏色各異,以綠色、墨綠色為主,四合如意云紋則用粉、粉紅、紅、月白、藍色等,靈芝云紋用粉、紅色等。上衣背面居中繡一條正面升龍,下擺繡有平水、壽山、海珠、雜寶、珊瑚等紋飾,配以綠、淺綠、藍、深藍、月白等顏色,云、水都以金線勾邊。左、右護肩繡金龍各9條,并在中間鑲嵌一顆紅寶石和一顆東珠。左、右護腋、前鐺、側鐺各繡一條正面升龍及平水、壽山、如意云等紋飾,中間釘金線以護肘。
下裳共繡行龍16條,上下行龍間用金線采用釘金針法盤結,共5道。相對的龍首間繡火珠、骨飾云、四合如意云等紋飾。下擺繡平水、壽山、如意云等紋飾。
此大閱鎧甲專供康熙皇帝檢閱八旗軍隊時穿用。
18.乾隆地字一號“出云”劍
乾隆地字一號“出云”劍,清乾隆,長100cm,最寬處9cm。清宮舊藏。
鞘木質,外蒙紅鯊魚皮,首尾飾件及中部劍箍均為鐵鋄金,鏤雕吉祥圖案。劍柄木質,纏黃絲絳,劍革及柄頭亦為鐵鋄金。劍身鋼質,刃底部鑲嵌金、銀、銅三絲組成的圖案:一面為隸書“地字一號”及劍銘“出云”;另一面為隸書“乾隆年制”及與本劍劍銘含意相吻合的圖象。
據《造辦處活計檔》記載,從乾隆十三年(1748年)始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訖,清宮造辦處共造御用刀、劍各30把,此為“地”字號劍中的第一把。此種刀劍,主要為乾隆皇帝收藏和賞玩。其工藝精良,裝飾華美,是寶劍中之上品。
19.清康熙黃地開光琺瑯彩花卉紋碗
【類別】瓷器、琺瑯彩瓷
【年代】清康熙年間
【文物原屬】清宮御用瓷器
【文物現狀】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簡介】
高6cm,口徑10.8cm,足徑4.4cm。
碗撇口,弧腹,腹部略下垂,圈足。碗里光素無紋飾。外壁黃地開光琺瑯彩裝飾。黃釉地上有4個花瓣形開光,開光內以松石綠釉為地,彩繪牡丹與菊花。開光外繪折枝蓮花紋。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紅料彩楷書“康熙御制”雙行四字款,外圍紅料彩雙方欄。
此碗所繪紋飾工整細膩,畫面色彩鮮艷奪目。琺瑯彩瓷器為名貴的宮中御用瓷器,因燒造數量有限,傳世不多,故彌足珍貴。
20.清乾隆唐英敬制款白釉觀音
該器物系景德鎮御窯廠督陶官唐英秉承乾隆皇帝旨意所燒造,背后刻篆書“唐英敬制”款識。觀音靜坐,通體白釉,釉面細膩光潤,發施墨釉,塑像神情寧靜、肅穆,藝術水平極高。國
內傳世僅兩件。
清乾隆(1736-1795),高19.5厘米、寬21厘米、厚13厘米。
觀音像呈半跏趺坐,頭戴風帽,束黑發高髻,眼簾自然下垂,眉目清秀,形象端莊,身體比例勻稱,衣紋線條流暢。高19.5厘米、寬21厘米、厚13厘米。袒胸,胸前佩戴瓔珞,身上交補襟披袈,內穿抹胸,為漢式裝飾,給人以嫻靜、端莊、肅穆、安詳之感。背部豎式長方框內暗刻陰文“唐英敬制”四字篆書款。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37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