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節氣之處暑有怎樣的來歷傳說?
古人是將二十四節氣分為十二節氣和十二中氣。十二節氣: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
十二中氣:雨水‘春分、谷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處暑是反映氣溫變化的,節氣后表示天氣轉涼、空氣中水汽的不同凝結狀況。
千百年來,“民以食為天”(《漢書·酈食其傳》)。而食,只能從農耕而來。然而農耕活動“在于趨時”(西漢《樞勝之書·耕作篇)))。可以說,幾乎我國所有的古代農書都講到農耕第一要務就是抓緊農時。農的繁體字為“晨97,其中“辰”就是“時”的意思(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因此,各地種田人一直把節氣拿來指導農事,并以此總結出了數不勝數的節氣諺語,處暑摘新棉。借棉襖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浪子,家中頗為富有。可這浪子不知時令節氣,不好好種田,成天只知花天酒地,吃喝玩樂,坐吃山空,把父親留下來的一份祖業吃光了,后來只好向親戚借貸。時間長了,親戚都不理他了。他只好向舅舅借衣服去當,把舅舅僅有的幾件衣服也當得差不多了,只剩下一件稍值錢一點的棉襖了。
幾次舅舅的話:正月初一這一天,浪子名為上門給舅舅拜年,實際上就是為了借這件棉襖。一看舅舅把棉襖穿在身上,天氣又是那樣的冷,也沒好意思開口讓舅舅把這件棉襖脫下來。
到了二月份,舅舅就說:“二月二十八,凍死雞和鴨。到了三月份,天氣逐漸轉暖。舅舅就說:“三月三,凍死單身漢。”
到了四月份,天氣更暖和了。舅舅就說:“四月二十,凍斷樹枝。”浪子一聽,知道借棉襖又沒門兒,只得走了。到了五月份,人們都穿單衣,舅舅說了一句:“吃了五月粽,寒衣不可送。”
到了六月份,天氣熱得很,人們都打起赤膊來了。舅舅卻說:“人是不毛蟲,單怕六月天的冷北風。”到了七月份,天氣仍然很熱,舅舅說:“吃了七月半的飯,放牛兒子堤坡站。
天氣冷起來了,棉襖借不成了。到了八月份,浪子不死心,又去找舅舅。舅舅說:"八月十五雁門開,雁兒頭上帶霜來。”開始下霜了,誰還愿把棉襖借出去?到了九月份,浪子還是不死心,又去了舅舅家。還沒有開口,舅舅說:“起了重陽風,蟲子螞蟻都要準備過冬—你就不要再打我件棉襖的主意,我以前接濟你,實際上是害了你。你以后借東西典當是沒有門了,我有也不會借給你你還是好好種田,自己養活自己吧!”
后來浪子回頭,勤扒苦做,終于積起了一份家業。有關節氣形成的基礎
節氣形成的基礎是文化歷史的積淀,是農耕社會的需要,是民俗風情的體現,是先民智慧的凝聚,還與宗教信仰有關。傳統節氣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氣風俗里,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觸摸到古人生活的脈搏。
節氣的起源和發展是逐漸形成、潛移默化的,它慢慢滲入到社會生活。這些節氣風俗和活動,從其起源說,大都跟原始宗教和法術有關,是人類智力還不發達時期,為滿足人類美好愿望的行動。
所以,最早與節氣相關的風俗活動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關。神話傳奇故事為節日平添了幾分浪漫色彩,宗教也對節氣產生沖擊與影響,一些歷史人物被賦予永恒的紀念滲入節氣,使中國的節氣有了深沉的歷史感和豐厚的文化含量。但在具體形成的過程中,節氣和農業社會的農事活動有密切關系。
節氣是根據春夏秋冬一歲四時制定的。春播,夏作,秋收,冬藏,季節時令決定著農事活動,聰明的古人在創造耕褥犁耙深耕細作的同時,還創造了有利于農事的精密的時序。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24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