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記年、記月與記時,最初是根據日出、日落和月亮的圓缺以及氣候的寒暑冷熱變化來定的。相傳在黃帝時,中國就創制了用來計時的漏水器,叫做
漏刻,簡稱漏。
古代人們根據寒暑的變化現象,把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不同的時段。比如春季就分為孟春、仲春、季春。孟春就是初春或早春,季春就是暮春或晚春。
古人還根據天上有沒有月亮和月亮的圓缺來記月,稱為晦、朔、弦、望。晦就是月終;朔是初一;弦分上弦(就是每月的初七、初八)下弦(每月二十四、二十
五);望就是十五。
古代人們又根據日夜的輪換,把一天分為若干時段。比如按照太陽的出沒,分為日出、日中、日入。日出也稱為旦、早、朝、晨;日入稱為夕、暮、晚、昏,也
稱為日夕。古時候人們每日兩餐,早飯在日出以后,稱為食時;晚飯在日入以前,稱為哺時。日入以后先是黃昏,然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即半夜)。接著是雞鳴,也稱為昧旦或昧爽,就是天將明的時候。雞鳴以后是平旦,也稱為平明,是指清晨天剛亮的時候。
到西漢時期,人們開始把一晝夜的名稱固定下來,分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映、哺時、日入、黃昏、人定十二個時辰,并且用十二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來表示。每個時辰正好等于現在的兩個小時,夜半就是子時,是現在的二十三點到一點,所以古書上把這個時辰稱為子夜。午時是從中午十一點到十三點,也叫日中。古書上常有點卯的記載,點卯就是在卯時上班報到。
這是-------日晷
中國古代以十二個時辰來計算一天的時間,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來表示。每時辰分為八刻,又分為上四刻、下四刻。這樣,每個時辰相當于現代的兩個小時,如巳時相當于9時到11時。那時候,白天靠測量太陽的影子,夜晚用漏壺滴水測時。但這不是最早的測時法。在這以前,如下表的俗稱所反映的情況。表內的俗稱,是指十二時辰在古代的一種通俗叫法。這種俗稱,就是中國古人借助一些自然特征和生物特征來計時的。雞鳴人定,借助于半夜雞叫和人入夜睡覺的特征。食時晡時,借助吃飯時刻表示時間。古人一曰兩餐,早飯在曰出以后,隅中以前,所以稱這段時間為食時;晚飯在曰昳(太陽偏西)以后,曰入以前,所以稱這段時間為晡時。其余八個時間以太陽位置為主要特征來命名的。由于季節的不同,具體的時間差竟達兩小時,因此后來被十二地支計時所替代。
另外,中國古代還有報更(又叫打更)的計時法。把夜間分為五更:相當于現代的晚上7點到9點為一更,9點到11點為二更,午夜11點到1點為三更,凌晨1點到3點為四更,凌晨3點到5點為五更。
十二時辰
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古代不一定具備嚴格的時間意義,而又常見常用的有關名稱亦頗不少。一般地說,日出時可稱旦、早、朝、晨,日入時稱夕、暮、晚。太陽正中時叫日中、正午、亭午,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偏西時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黃昏,黃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雞鳴,雞鳴后是昧旦、平明——這是天已亮的時間。古人一天兩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這段時間就叫食時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這段時間叫晡時。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這是-------漏
古時計時工具有兩種,一是日晷,二是漏。日晷是以太陽影子移動,對應于晷面上的刻度來計時。漏是以滴水為計時,是由四只盛水的銅壺組合,從上而下互相迭放。上三只底下有小孔,最下一只豎放一個箭形浮標,隨滴水而水面升高,壺身上有刻度,以為計時。原一晝夜分100刻,因不能與十二個時辰整除,又先后改為96,108,120刻,到清代正式定為96刻;就這樣,一個時辰等于八刻。一刻又分成三分,一晝夜共有二十四分,與二十四個節氣相對
還有古代行斬刑,也有分時辰開斬的,斬刑也分輕重。一般斬刑是正午時開刀,讓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惡不赦之犯,必選午時三刻開刀,不讓其做鬼。皇城的午門陽氣也最盛,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門斬首者,也無鬼做。
以上就是紫微府小編為大家介紹的古代銅壺滴水計時法,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如果想要了解算命更多資訊,請繼續關注。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1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