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五戒是什麼

解夢佬

學佛之人,當謹遵戒律,其中最為重要的當屬五戒。其五戒分別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也是出家人必須遵守的人生準則,因此不可不重視,因此下面就來詳細說說這五戒的具體含義是什麼吧。

五戒之不殺生

學佛之人都會盡量不去殺生,所以才有了吃齋一說,因為殺人的因果報應非常強大,所以不能輕易接觸。例如禁止殺人,也不能傷害畜生、蟲蟻等。不但不能直接殺生,還不能見解殺生,例如賣菜刀、獵槍的人就是最簡單的例子,因為殺生需要利器,所以販賣利器者,其業力也是非常大的。當然佛陀為了照顧學佛之人的身體,所以才有了“三凈肉”一說,意思就是沒有看到殺、沒有聽到殺的聲音、不為我殺,這種肉大家可以放心吃。

五戒之不偷盜

偷盜之人,其下輩輪回,必將被窮苦加身,因為偷盜的果報就是貧窮。一般的表現形式為,竊取有主之物,無論是直接形式,還是間接形式,凡是以不正當的手段獲取不應得的財物,都被稱為偷盜。

五戒之不邪淫

所謂的不邪淫其實不是指禁止做陰陽交合之事,而是特指不和正式配偶之外人的交合,以及非時、非處的交合,也不能涉足有邪淫因緣的淫穢場所。

五戒之不妄語

出家人不打妄語,說的就是出家人禁止說謊、搬弄是非,也不能出口傷人、胡言亂語、花言巧語。凡是虛偽夸張,虛言掩飾,都屬于妄語。

五戒之不飲酒

所謂飲酒亂性,不僅對身體不好,還對自己的心性造成巨大影響,因此為了修行著想,學佛之人一般都是禁止飲酒的,雖然飲酒本身沒有罪,但飲酒會使人心神不清醒,自律性下降,從而引發其他罪惡,觸犯以上四戒,所以佛陀也把禁止飲酒列入五戒之中。

推薦閱讀:佛學者自我修行之法 修行打坐沒耐心要怎麼做 學佛故事,觀世音菩薩是否存在

什麼是三皈五戒?

三皈五戒的含義如下:

1、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2、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出家為不淫戒)、不妄語、不飲酒。

三皈五戒是佛陀所制的戒律,目的是為了教導弟子如律受持,是約束心身,斷惡行善的靈丹妙藥。

擴展資料:

一、皈依者的行持:

1、親近善知識:我們皈依之后,應該親近善知識;

2、聽聞正法:我們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生起正見;

3、依教奉行:我們不止要聽聞正法,而且要信受奉行,以僧為榜樣,在生活中實踐佛陀的教法;

4、護持與供養:在佛、法、僧三寶中,僧寶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法師們本著“不為自己求安樂,但愿眾生皆離苦”的偉大情懷,依據佛制清苦辦道,弘法利生,使佛法繼續流傳,這是難能可貴的,是值得我們護持與供養的。

二、五戒的細微分別:

1、一是殺戒:殺生有二種不同區分。一是故意要殺害眾生。二是無意之中發生誤殺眾生,不論是故殺或誤殺,同樣都是叫做殺生。對持戒教徒說來,都犯了殺戒。在國家尊嚴的法律,殺人放火同樣是犯罪行為,定要治罪,受到刑罰;

2、二是盜戒:不與而取之叫做盜,佛教信徒對于他人錢財東西,金銀寶貝不論多少大小,都不可偷盜。他人不給你,絕對不要暗暗偷取盜竊。可是盜戒,有八種差別,相當復雜。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三皈五戒

五戒都有什麼?

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行,四不妄語,五不飲酒!

佛教中的五戒、八戒、十戒各是什麼?

佛教中五戒、八戒、十戒分別為:

五戒,一不殺生戒,不殺生物也。二不偷盜戒,不取不與也。三不邪淫戒,不犯有看守者也。四不妄語戒,不為無實之言也。五不飲酒戒,不飲酒也。

八戒,又作八齋戒,八關齋,八支齋。亦單云八戒。依俱舍論之說,則一殺生,殺有情之生命也。二不與取,取他不與之物也。三非梵行,男女之媾合也(與五戒中不邪淫不同)。四虛誑語,與心相違之言說也。五飲諸酒,飲酒也。六涂飾鬘舞歌觀聽,身涂香飾花鬘,觀舞蹈,聽歌曲也。七眠坐高廣嚴麗床上,坐臥于高廣嚴麗之床上也。八食非時食,食非時之食(午后之食)也。離此八種之非法為八戒,

十戒,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著華鬘好香涂身,七不歌舞倡伎,亦不往觀聽,八不得坐高廣大床上,九不得非時食。十不得捉錢金銀寶物。小乘沙彌沙彌尼戒也。

戒者,防禁身心之過者。大乘義章一曰:“言尸羅者,此名清涼,亦名為戒。三業炎火,焚燒行人。事等如燒,戒能防息,故名清涼。清涼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為戒。”瓔珞本業經下曰:“一切眾生,初入三寶海,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玄應音義十四曰:“戒亦律之別義也,梵言三波羅,此譯云禁,戒亦禁義也。”涅槃經三十一曰:“戒是一切善法梯橙。”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之四級,為戒之四位。是小乘戒之分相也。戒法,戒體,戒行,戒相,為戒之四科。戒法者,如來所制之法。戒體者,由于受授之作法而領納戒法于心臍,生防非止惡之功德者。戒行者隨順其戒體而如法動作三業也。戒相者其行之差別,即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也。一切之戒,盡具此四科。資持記上一之三曰:“欲達四科,先須略示。圣人制教名法,納法成業名體。依體起護名行,為行有儀名相。”補助儀上曰:“戒科總有四重:謂戒法,戒體,戒行,戒相。(中略)戒法者,舍那佛三聚凈戒功德是也。戒體者,師資相傳,作法受得,心中領納法體也。此受持法體一一行彰以云戒行,其行有開遮持犯,名云戒相也。”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293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