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六合敬,其實就是佛陀當時看見世間竟有這麼多的學佛之人,倍感驚訝,但隨即又陷入了頭疼之中,如此龐大的僧團,佛陀想要統一管理,想必也是困難,更別提要各位使其和樂清凈,發揮住持正法,度化眾生的集體力量了。因此過了一段時間,佛陀便作了“六和敬”這一管理方法。
第四合之戒和同修
戒和同修,意思就是要各位學佛之人在法制上,人人平等,不要搞什麼等級制度,大家都是平等的修佛之人,這就是法制的平等。而僧團大眾受持戒法,講究進退有節,儀禮有據,行住坐臥之中,盡顯佛心,威儀莊嚴。
第五合之見和同解
所謂見和同解,就是要各位學佛之人能夠在思想上,建立共識,達成思想的統一,如此大家學佛才會共同進退,事半功倍。而僧團大眾對于出世圣道,最好能夠如理通達,能舍去分別執著,彼此見解達成一致,達成共識,這樣就能共同修身成佛了。
第六合之利和同均
利和同均,就是在經濟上,能夠做到均衡分配,讓經濟更加的均衡。而僧團大眾則要求,不論是經濟上的財利,或知識上的法利,大家都能夠平等受用,所以就有了布施一說。
因此在了解六和敬的詳細后,相信各位對佛教又多了一番新的認識,其實佛教這麼多規定,無非就是要各位嚴于律己,回報社會,即修自己,又度眾生,如此結合才能拯救世人,真正成佛。
推薦閱讀:五濁惡世的含義 信仰和迷信的不同 佛教因果,如何看待自殺
六和敬是什麼意思
佛教徒雖有七眾弟子的分別,但在團體生活的原則上,是有一個共同的標準,這個標準叫做六和敬。就是六種規則,能使大家過的生活是清一色的,互相敬重,和諧合聚,清凈快樂。一、身和同住:大家同住在一起,必須要做到身業清凈,和睦相處,不發生磨擦,打架等粗暴野蠻的舉動。
二、語和無諍:大家同住在一起,必須要做到語業清凈,即說話的語氣,要謙和禮貌,悅耳可愛,不宜惡口粗聲,引人不快,以致發生爭吵的事件。
三、意和同悅:大家同住一起,必須要做到意業清凈,即要有善良的用意,坦白的胸懷,有值得歡心快意的事,要大家一起和悅,不要為求個人的歡樂而不顧大眾的歡樂,或把個人的快樂建筑在大眾的痛苦之上。
四、戒和同修:佛教七眾,各有戒律,但在每一家中都有著共同遵守藉以修持的戒法。如以比丘僧團為例,比丘就有共同受持的二百五十條的戒法。應該大家怎麼做,就該怎麼做,才顯出大家共同守法的精神。
五、利和同均:利就是大家所獲得的利益,包括財利和法利。不論是經濟上的財利,或知識上的法利,必須要大家平均分配,平等享受,不因厚此薄彼,使之發生利害沖突,或養成營私肥己的惡習,不能使教財成為公產,致引起爭權奪利的糾紛,會影響到教團的破產。
六、見和同解:見即是意見、見地或見解。大家同為教徒,在見解思想上,必須要相同統一,教團的力量才不會分化,否則,每個份子思想多、意見多,各持成見,自以為勝,那麼這個團體一定不能清凈,也必精神散漫,不能振作有作為了。
這六和雖有六種,亦可攝為兩種,即理和與事和。如見和同解,即指大家所證悟的真如理性,也就是對宇宙人生所認識的真理,是只有一個,沒有兩樣的,故在思想方面,不消說自然能趨于一致;其他的五和都是屬于事相方面的。思想既然統一,行動自然也趨于一律,這也是必然的道理。所以,佛教徒的六和生活,不但可為佛教團體的生活準則,也可為普通社會一切團體的生活準則。
六和僧團的最大好處,是佛陀在前四和重視法治精神外,還在后二和重視經濟平均與思想統一。一個健全的團體,法治精神自然不能缺少的,但如不重視經濟的平均分配和思想的統一,便是這個集團趨于分化或崩潰的致命傷。因小而團體的斗爭,大至世界的斗爭,其發生的原因,多在經濟失其平衡的支配,和主要的思想不能統一。可是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已擬出團體共同生活的原則,和平共處的要素,使后世一切團體生活的原則,都不能越此六和敬的范圍,他的智慧和才力,不可謂不空前驚人了!
佛教“六和”,何解?
佛教:謂身和(共住)﹑口和(無諍)﹑意和(同事)﹑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 也是“六和敬”,即是佛陀攝眾的方法之一。略述如下:一、身和同住:在行為上,不侵犯人,就是相處的和樂。僧團大眾,同作佛事,必須做到身業清凈,講求和諧快樂,彼此互相幫助、尊重、包容;遇有疾病,相互照顧,平等共居,和合共住。
二、口和無諍:在言語上,和諧無諍,就是語言的親切。僧團大眾,共同信佛、贊法、敬僧,必須做到語業清凈,說話懇切,言語柔和,和平共處。三、意和同悅:在精神上,志同道合,就是心意的開展。僧團大眾,同一信心,共同追求佛法真理,必須做到意業清凈。日常生活中,不違不犯,不比較人我得失,不計較是非利害,心意的和悅才是當下的凈土。
四、戒和同修:在法制上,人人平等,就是法制的平等。僧團大眾受持戒法,進退有節,儀禮有據,行住坐臥之中,威儀莊嚴。五、見和同解:在思想上,建立共識,就是思想的統一。僧團大眾對于出世圣道,能如理通達,舍去分別執著,彼此見解一致,達成共識,此乃共同成就之前提。
六、利和同均:在經濟上,均衡分配,就是經濟的均衡。僧團大眾,不論是經濟上的財利,或知識上的法利,大家受用均等。六和敬之中,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是和合的本質;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是和合的表現。身業的實踐,如法共住;語業的談吐,和雅高尚;意業的動念,清凈無染。和樂清凈的僧團,便是正法久住的基礎,因此,經典中以破和合僧與弒父、弒母、弒阿羅漢、出佛身血,同為“五逆重罪”。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293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