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什麼是六根煩惱(下)

解夢佬

佛教有六根煩惱,指的是眾生的迷惑,如果擺脫不了煩惱,就說明你這人注定會營造惡業,一生都受惡果的影響,所以我們修行之人,講的就是六根清凈,其實就是要求自己遠離煩惱,追求大空,那麼這六根煩惱都有什麼呢?下面就來一起看看吧。

六根煩惱之疑

所謂疑,即是懷疑不信。對世間一切事物都抱有懷疑的態度,不管是佛教真理,還是日常生活,這種人永遠覺得到處都是疑點,覺得到處都有人再隱瞞他什麼,所以對世間一切實事實理,都不能誠信無疑,從而滋生邪見做出無法挽回的事。

六根煩惱之不正見

所謂不正見,即是因為自己思考產生錯誤的見解,所以經常會陷入煩惱之中,而這不正見又被劃分為五種正見,即為:

1、身見。因執此身以為有“我”,其實此身是五蘊四大和合而成,是無常敗壞之物,由無知而執之為永恒不變;

2、邊見。邊是偏差的意思。即謂所得的知見,有所偏蔽,各落一邊,或執常或執斷;

3、邪見。也就是不正的知見。不信正法。無善惡的因果,毀謗圣賢,不行善事;

4、見取見。意指見即指前說的“身見、邊見、邪見”,取是取著或者妄執不舍,執以為實;

5、戒禁取見。戒是戒止殺盜淫妄的行為;禁是禁絕飲酒、賭博、吸毒等嗜好。持戒和守禁,本來是好的,可是妄自執著不正的戒禁,就成不正見。如印度有一種外道,他們持牛戒,或持狗戒,學牛食草,學狗食糞,或作投巖,投水,赴火,臥荊等種種苦行,以為可以證得圣果,所以稱為戒禁取見。

以上幾點即為六根清凈,凡人如果不能明知這些煩惱,那麼注定與佛無緣,也注定會飽受苦難,因此我們學佛之人有義務去為眾生解答苦惱,教導眾生如何擺脫煩惱,如此便是佛陀所為了。

推薦閱讀:什麼是六和敬(上) 什麼是六和敬(下) 普賢菩薩的十大愿是什麼(一) 

佛教中說的“六根本煩惱”有哪些

六根本煩惱:貪、嗔、癡、慢、疑、不正見。貪是貪愛五欲;嗔是嗔恚無忍;癡是愚癡無明;慢是驕慢自大;疑是狐疑猜忌;不正見是不正的見解,包括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貪嗔癡慢疑加上五不正見,成為十根本煩惱,又名十惑,或十使。

六根本煩惱

煩惱即迷惑,人類因迷惑而造諸惡業,受種種的痛苦。這痛苦的來源,乃由六根本煩惱而起的。現略說明于下:

一、貪—是貪愛、貪戀、貪著。對于五欲過分追求,或不義的竊取,或對于自我的財物與所學的理法,慳吝不舍,不肯惠施于人。只為私欲,損害他人,貪之為害,罪業深重,經云:‘死墮餓鬼,受饑渴報。’

二、嗔—是嗔恚。對違逆不順之境,不能忍受,生起忿怒,或橫起暴惡,損害他人,或饑渴寒熱到來,無涵養心,而生嗔恨。華嚴經云:‘一念嗔心起,八萬障門開。’嗔恚之惱害,死墮地獄,受身相丑陋報。

三、癡—是愚癡迷昧,智慧閉塞,是非不辨,事理不明,謗無因果,起諸邪見,名為愚癡。因愚癡而妄生貪求,求之不得,則成嗔恚,故愚癡為三毒(貪、嗔、癡)總根,能造傷天害理之事,死墮畜生中,受人宰割。

四、慢—是我慢貢高,驕傲自大,看不起人,對于他人不如自己的,或超過自己的,乃至與我程度相等的,都表現輕慢態度,造成不能與人和睦共處的苦惱。

五、疑—疑是懷疑不信。對佛教真理,善惡業力,以及世間一切實事實理,都不能誠信無疑,杜塞善門,滋生邪見,造出是非惡業。

以上貪、嗔、癡、慢、疑五煩惱,是心著垢染,系縛不脫,謂之思惑,即思想上的迷惑錯誤。其性質遲鈍,難以制服,尤其無明惑不易斷滅,故稱為五鈍使。

六、不正見,由思惟不正,產生錯誤的知見,有五不正見,即是:

(一)、薩迦耶見—華譯身見,或我見。因執此身以為有‘我’,其實此身是五蘊(色、受、想、行、識名五蘊)四大(地、水、火、風名四大)和合之身,本來是無常敗壞之物,而無知執之為‘一’,為‘常’,為‘遍’,為‘主宰’的實我存在,即是薩迦耶見。

(二)、邊見—又名邊執見。邊是鄙陋或偏差的意思。即謂所得的知見鄙陋,有所偏蔽,執常執斷,各落一邊。執常的知見,以‘常’為恒常不變,人死仍舊為人,牛死仍舊為牛,貧窮永遠是貧窮,富貴永遠是富貴。執斷的知見,以人死一滅永滅,無有生死輪回升沈之事,則作惡何畏?無善惡因果可論。

(三)、邪見—不正的知見,不信正法,撥無因果,毀謗圣賢,壞諸善事。

(四)、見取見—見即指前說的‘我見、邊見、邪見’。取是取著不舍,乃對前說三不正見,執以為實。又這見亦名‘非果計果’,即是自己還沒有親證圣果,而妄執已得到圣果的錯覺。

(五)、戒禁取見—戒是戒止殺盜淫妄之類,禁是禁絕飲酒、賭博、吸鴉片煙等嗜好。持戒和守禁,本來是好的,為什麼反說不正見?這因為過患在一個‘取’字。取是執著,即妄自執著其所持不正的戒禁為最殊勝。如印度,有一種外道,他們持牛戒,或持狗戒,便食草食糞,或作投巖、投水、赴火、臥荊等種種苦行,本非出世正因,而執著修此類苦行之因,是獲得最上的涅槃妙果,故又名‘非因計因’。

以上五種不正見,是知見上的迷惑,稱為見惑。是因為邪師、邪見、邪思維等,而生起不正見。如聞正法,于見道中,即能頓斷惡見,因為易斷惡見之故,稱為五利使。佛經有說,舍利弗本為外道弟子,因遇馬勝比丘,聽到佛教因緣法門,即棄邪歸正。親聞佛陀說法之后,七日遍通佛法,證三果羅漢,再經十五日的修持,斷十惑證阿羅漢果。十惑即貪、嗔、癡、慢、疑及五不正見,也稱十使,謂能使令眾生迷妄沉淪苦海。由此十使而起見思二惑,故為煩惱的根本,有情生死流轉的苦因。

【注】

1、貪、嗔、癡、慢、疑是屬思惑,五不正見是屬見惑,斷見思二惑便證阿羅漢果。

2、舍利弗聞馬勝比丘說:‘諸法因緣生,亦從因緣滅,我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求六根本煩惱的例子! 最少要兩個例子 謝謝

這個你就直接找中國古代的成語故事來說明就好。

六根本煩惱,指的是貪、嗔、癡、慢、疑、不正見。貪是貪愛五欲;嗔是嗔恚無忍;癡是愚癡無明;慢是驕慢自大;疑是狐疑猜忌;不正見是不正的見解。那麼:

1、二桃殺三士:六根本煩惱全犯。

2、葉公好龍:是為“疑”。

3、刻舟求劍:是為“癡”、“慢”、“不正見”。
等等,例子太多了! 追問

可否加以解釋?

煩惱的成語有哪些?

煩惱的成語

【噯聲嘆氣】:因傷感、煩悶或悲痛而發出嘆息聲。

【煩天惱地】:對天地都有所煩惱。形容心情極其煩悶苦惱。

【咳聲嘆氣】:因憂傷、煩悶或痛苦而發出嘆息的聲音。

【眉頭不伸】:形容憂愁煩悶的樣子。

【眉頭不展】:展:舒展。緊皺著眉頭,愁悶不樂的樣子。形容憂愁煩悶的樣子。

【悶懷頓釋】:心中的憂慮、煩悶一下子就消失了。

【悶悶不悅】:悶悶:心情不舒暢,心煩;悅:愉悅。形容心情煩悶不快活。

【消愁解悶】:消除憂愁,解除煩悶。

【消愁釋憒】:指消除煩悶,愉快身心。

【移情遣意】:變易情志,消遣煩悶。

【晝慨宵悲】:慨:慨嘆。白天慨嘆,夜晚悲戚。形容心情十分煩悶。

【自尋煩惱】:自找的煩悶苦惱。意思是,本來不該有煩悶苦惱。
悵然若失 悵然:形容不如意、不痛快。象失去什麼似的煩惱不快。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殷悵然自失。”
愁潘病沈 泛指煩惱和疾病。
出處:晉·潘岳因憂愁而早生白發,南朝·梁·沈約因病而瘦減腰圍。
達觀知命 達觀:指一切聽其自然或看得開;命:命運;知命:指知天命。指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開,任憑命運擺布,無所煩惱。
出處:茅盾《幻滅》十四:“達觀知命的思想,暫時引渡靜離開了苦悶的荊棘。天快亮時,她也沉沉入睡了。”
好肉剜瘡 比喻無事生非,自尋煩惱。
出處:《續傳燈錄》:“說佛說祖,正如好肉剜瘡;舉古舉今,猶若殘羹餿飯。”
灰身滅智 佛教語。指斷除一切身心煩惱,為小乘阿羅漢果的境界。
出處:隋·智顗《四教儀》:“若灰身滅智,名無余涅槃。”
灰身泯智 佛教語。指斷除一切身心煩惱,為小乘阿羅漢果的境界。同“灰身滅智”。
六根清凈 六根:佛家語,指眼、耳、鼻、舌、身、意。佛家以達到遠離煩惱的境界為六根清靜。比喻已沒有任何欲念。
出處:隋·隋煬帝《寶臺經藏愿文》:“五種法師,俱得六根清凈。”
六根清靜 六根:佛家語,指眼、耳、鼻、舌、身、意。佛家以達到遠離煩惱的境界為六根清靜。比喻已沒有任何欲念。
出處:《法華經·法師功德品》:“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靜。”
杞國憂天 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據的憂慮和擔心。同“杞人憂天”。
杞國之憂 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據的憂慮和擔心。同“杞人憂天”。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293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