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依止善知識有什麼好處(上)

解夢佬

所謂依止的含義,即我們隊某件事物為所依而止住或執著,那依止善知識的整體意思就是對善知識很依賴很看重,希望能夠從善知識中得到更透徹的指點。眾所周知,善知識就是我們修行的貴人,能夠遇到一個善知識對我們的修行有著重大意義,所以依止善知識能有什麼好處,下面就來簡單的說一說吧。

得近佛位

修行是為了什麼?為了成佛!相信大多數修行者內心都有著這樣的宏愿,所以對于任何能夠增長修行的行為,他們都愿意去做,特別是遇到善知識,如果能夠依止善知識,那麼絕對可以讓我們迅速接近果位,這是為何?因為在《阿含經》視之為“全梵行”,如法依止,自然進步迅猛,為成佛捷徑。

諸佛悅豫

善知識可以說是佛陀在凡間的代言人,你依止善知識,即依止了佛菩薩,這是大功德,佛菩薩會因此歡喜贊嘆,當然這并不是因為親近善知識是諸佛菩薩的教導,更因為學人能由此止惡修善,解脫生死,得近果位,世間又有可能誕生一尊佛菩薩,這正是佛菩薩對眾生最大的期望。

常遇善知識

俗話講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們能如法依止善知識,說明我們對善知識很恭敬很認真,這樣的話就能夠和善知識結下殊勝善緣,以后還能夠繼續遇到善知識,如果次次能夠如法,那麼我們將能夠在未來生生世世有緣值遇善知識。

閱讀推薦:佛法修行,為何不能輕易放生 放生烏龜該怎麼做(上) 放生烏龜該怎麼做(下)

如何依止善知識

賽康仁波切講授 “此理已縱舍命不棄,如教修行法供令歡喜”,了解到所有修行的善根資糧全都是因為如理去依止善知識才能夠得到以后,即使我要舍棄生命,我都終究不會舍棄上師,依他所教導去修行、去做法供養,來讓他歡喜。 “瑜伽士我修持如是修”,宗喀巴大師自己所說的,他自己是瑜伽士,每一個段落最后都有這一句,通常我們都念誦為“至尊上師修持如是修,我欲解脫亦應如是行。”可以在下面稍微補一下,這個文是宗喀巴大師所寫的,如果我們自己在念誦的時候,就把它改成我們自己,改成“至尊上師修持如是修”,他修持是這樣子修的,我想要解脫的話,應該也要像這樣子修。 仁波切說他覺得人在依止善知識的時候有二個很大的錯誤點,人會說我這邊有一個上師、那邊有一個上師,其中有一個根本上師,這個根本上師就是我最喜歡的,其它就是普普通通的上師而已,在他們的心里有很大的分別心。還有另外一點就是說,我們跟著某一個上師學了以后,就絕對不要去別的地方學,其它都不是我的上師,只有這一個才是我的上師,人有這種想法是很大的錯誤。譬如某人在這里講法,如果我們去聽他講佛法,好像他就是我們的上師,這也是一種錯誤的想法。所以,依止善知識的時候有這三種錯誤發生。 第一個錯誤是錯在我們心里認定某一個是我們的根本上師,其它只是普通的上師,有沒有都可以,他根本不知道什麼叫依止善知識,因為當我們依止一個上師以后,我們就應該如理的視他為佛,他就是我們上師。可是,很多人心里面的分別念,認為根本上師是我最喜歡、最棒的,其它的就是普普通通,這種分別念的情況之下,會導致他無法將所有上師視同和他的根本上師是同一個體性。當有這個分別念的時候,我們依止善知識之法就已經錯了。同樣的,你心里輕視一個上師,就等于輕視所有的上師,當然所指的是你依止了他以后。要以一個正當的方式,我們在依止的時候,應該視所有的上師都是體性不二的。 什麼叫依止善知識或上師?首先你要去觀察上師到底有沒有符合當你上師的條件,根據佛經里面講到上師應該有的德相,像是有戒、定、慧、慈悲,本身通達教理,而且對眾生講法的時候,能夠慈悲的向眾生開示(有些不一定會講法)等等幾個特點。這些特點一一去觀察,這個師父有沒有具備這些條件。觀察后發現這個師父有這些特點,自然會對這個師父生起信心,相信他確實能引導我修行,由心里生起希望拜他為師的想法。當內心經過觀察而生起信心,希望拜他為上師,希望把他當成我的上師,此時他就是我的上師。所以,一個人是否是你的上師,是靠自己去決定的,只要經由判斷生起信心,心里希望把他當成你的上師,從那一刻起,他就是你的上師。 一個師父有什麼樣的功德、德行,我們自己都不知道,就一廂情愿的把他當成上師的話,這就好像小孩子在玩家家酒,簽名說我當你的爸爸、我當你的媽媽一樣。一個人是不是你的上師,是按照你去了解、判斷他有沒有符合上師的條件,心里面判斷生起信心,決定要把他當成上師,這樣才能夠決定他是不是你的上師。而不是說那一位法師看到你來到他面前以后,講法給你聽,他講一講以后,那一位師父跟你講:“你來我這里聽法,從今以后,你是我的徒弟,我是你的上師。”即使他說他是你的上師,他也沒辦法變成你的上師的。一般我們要去判斷一位上師到底有沒有德行的時候,通常我們不大能夠長時間在他旁邊和他相處,有幾個方法可以試試看。比如:我們可以藉由去他講法的地方,聽他所講的內容是不是真正佛法的內涵,另外他會有一些弟子,看他們的品德、言行舉止,也可以判斷那位上師教得怎麼樣,從這些間接的方面,我們可以了解到這位上師到底有什麼樣的特質。從我們打從心里希望依止這位上師時,他就是我們的上師,我們就算依止這位善知識。 什麼叫做根本上師?不是說我們用凡夫的腦袋來判斷那一個比較好、比較有名的,就認為他是我的根本上師,不是這個意思。根本上師是指對我們自已幫助最大的那個上師,也就是我們在修持的時候,有某一個上師讓我們真正生起一些佛法修持的功德,如慈悲心、空性等很多佛法修持上的幫助。他能對我們幫助最大,他就是根本上師,并不是說地位最高、最有名的就一定要把他當成根本上師,沒有這個道理的。對于所有的上師,我們應該平等對待,他們都有他們的功德,只是對于我們的恩德會有所不同而已,有些幫助我們體悟方面最多的,那就是我們的根本上師。 根本上師也可能會改變,仁波切他自己小時候對他幫助、照顧最大的是碟西究炯大師,他把他視為根本上師一樣。后來長大一點,在他學習教法的傳承及經典和修證道路上幫助最大的是以前色拉寺方丈阿旺列敦仁波切,后來在修持上面幫助最大的上師是阿旺列郭仁波切,他以他為自己修持上的根本上師,所以,根本上師是會換的。所以,哪一個是根本上師,是以在我們生起修持上的證量幫助最大的那個為主。 有些人以某個人為根本上師,認為就是要效忠他,其它的上師就不去聽法,這種想法也是很奇怪的。阿底峽尊者有一百五十七個上師,如果他只能跟一個根本上師學的話,他就不可能會有一百五十七個上師。從另一方面來說,這種想法是有點愚癡的,我們最重要的是學習,想要學習得很多,當然需要依止很多不同的上師,才能完整的學習,要是局限于一位上師,他所學的就可能有限了。 有些人會跟仁波切說:“如果跟一個上師學的話,他們的上師會說他們就不可以去跟其它人學。”他們本來有一個師父,他們的師父會跟他們說:“來我這邊學的話,以后就不可以再去其它地方學。”仁波切說:“這種講法應該不是佛經的講法,我們在依止善知識的時候,并沒有說只能跟一個師父學而不能跟其它師父學。” 答:我們剛剛已經解釋過了。 答:所有教派都可以依這個方式,這也是龍樹、無著菩薩在依止善知識上所做的方法,剛剛講阿底峽尊者依止上師的時候有157個上師,我們之所以會舉阿底峽尊者的例子,表示過去歷代祖師也是這樣修持的。 答:四加行的修持跟教派是沒有關系的,你修一個就可以全部融會貫通的,并不是所修教派和另外一個教派就互相沖突,也不是說這個修完還要修另一個四加行。四加行包括歸依發心、念金剛薩埵、供曼達、上師相應法,這些修持最主要的是要清凈罪障、累積資糧,而不是在計算次數。如果沒辦法清凈罪障,你念個十萬、二十萬遍都沒有用,累積次數不是很重要,有辦法清凈罪障的話,念一遍就夠了,若不知道其意義而照修,就算你念十萬、二十萬、三十萬遍也沒用。 答:這當然也是有可能的,就是說你在依止另一個教派的上師時,那個上師可能認為你之前做的還沒真正做得夠好,所以要你再做一遍。不管這個上師的想法是怎樣,最大的關鍵是看你自己心里面到底有沒有清凈罪障、累積資糧,到底夠不夠。在我們罪業沒有清凈以前,不要說一萬遍,即使一百萬遍也要念下去,因為你的用意是清凈罪障,而不是在那里看數字累積得夠不夠。你在念金剛薩埵去清凈罪障,或是修持供曼達去累積資糧的時候,你一邊修持還要一邊反省自己的內心。我修過一陣子之后,我內心的煩惱有沒有消除掉了?你清凈罪障最大的用意就是消除煩惱,如果說煩惱有消除掉,所做的加行就有用。如果說算到幾十萬了,內心的煩惱還是很粗重,內心還是有種種的障礙,所累積的次數就變成沒有用了。因此,要常常去印證自己修持了以后煩惱有沒有消除。修持是絕對騙不了人的,你有沒有修持,煩惱有沒有降低,別人看你修持的怎樣,大概也可以看得出來哦!因為你修了一陣子之后,別人看你的貪瞋癡煩惱還在那里,你怎麼能告訴別人你在清凈罪障方面修了幾遍?所以,這是要自己去反省,別人也可以看得出來的。 所謂的依止善知識法,以仁波切自己來講,來到這個地方講法,我打心里面根本不會把這個地方的任何一個人當成是我的弟子,為什麼呢?我能不能成為你們的上師是要靠你們自己心里去判斷、抉擇,你才會決定要把我當成你的上師。譬如說你來這里聽我講法,我講的內容到底是不是符合佛法所說的?如果還不夠的話,我住在樓下,你可以來看看我平常的作息,觀察看看有沒有問題。如果你覺得說這個人還不錯,他的一些言行舉止上使你生起信心,你想要把我當成上師依止跟著我修學,你心里面才會決定我是不是你的上師,這是要靠你們心里面決定的,不是靠我決定的。 答:對一個修持大乘法教的人來講,他對所有六道眾生都應該平等的去對待,平等的去慈悲他們,而不是說這個是我的弟子,我好好的照顧,這不是我的弟子就不理他們,沒有這個道理的。即使是上師,大概也不需要簽名吧! 我們在依止了善知識之后,再來最重要的是如教修行,就是按照他所教導的去修行。這里講到如理依止,最重要的是按照他所教導的去修行,而不是說你要給他多少錢。所以,在依止善知識里,并沒有說要給上師多少錢這一回事。在我們如理依止善知識以后,最重要的是去追隨他學習三士道法。我們要用什麼方式來引起自己想要去修行的注意力,也就是引起我應該確實好好去修持的心。“人身暇滿難得”這一點我們如果不知道的話,就不會知道現在能得到修持的機會有多麼難得了。如果用人身暇滿難得來修持,能夠獲得什麼樣的利益?它的意義有多重大?我們心里根本不會知道。在還沒有進到三士道修持前,首先,藉由思惟人身暇滿難得這一個教法來引起想要修持的心。 答:根據提婆菩薩在《四百論》說弟子所應具備的資格是“直質具慧求法意”,直質就是我們現在的心地耿直,第二是要有智慧,第三是心里面有想追求佛法、修持佛法的心,即求法意。假設現在想要修持這個法,我們要有想要修持的這種心。 翻譯:嗯…依照這三個來看,是沒有的。 答:在學習佛法上,你學習的時間愈久,你達到那三個特質的層次也就愈來愈高。第二個是具慧,就是要有智慧,你學的那一段智慧愈高,表示說你資質愈來愈好。需求法意也是同樣的道理,我們如果學習的愈多,當然所會生起想追求佛法的心也會愈來愈高。 答:這個上師是不是根本上師是自己判斷的,依止了一個上師以后,和他的互動最主要的就是如教修行。我們對他的互動,就是按照他所教的修行,這是最主要的互動。宗喀巴大師很直接的就講“如理依止后要如教修行”,這是最重要的。有時候我們難免會有世間情感混在里面,你會感覺某某上師對我很好,我就把他當成我很親近的上師,或者上師心里把某某弟子看成這是我親近的弟子。這兩種情況那都是很錯誤的示范,為什麼呢?第一個,從上師來講,如果他有那種想法,把某某人看成這是我比較親近的弟子,好像其它人跟他不親,那麼,這個人絕對不是修持大乘的。修持大乘的行者是要能平等的去悲憫一切眾生,他視一初眾生都是平等的,而不是說這個是對我比較好弟子、我比較親近的弟子,而把另外一個當作比較遠的弟子。同樣的以弟子來看,如果把上師想成是和我比較親的話,這個弟子也有問題,這種情況等于你把上師看成一個跟凡夫一樣的人,而不是把他看成佛。你把上師當成跟凡夫的等級沒有差多少,因為只有凡夫才會去分這個是我比較親的、這個是我的敵人、那個是跟我比較遠的,只有凡夫才會做這種親疏的分別。只要大乘的行者在四無量心(慈悲喜舍)中舍的心修持夠的話,他是不會有任何這種分別的,所以說你把某某上師講說這個上師對我比較親、我跟他比較親近,似乎你就已經隱含意思說這個上師只是一個普通凡夫上師而已。再講坦白一點,你就認為我的上師是一個有貪瞋癡等煩惱的上師。

開示:為什麼說學佛依止善知識非常重要

學佛依止善知識非常重要!但你要明白什麼是真正的善知士,就是能通透法華經楞嚴經(當生成就的一乘之法,別無二門)的法師。因為你需要的是法的幫助和講解。幾分鐘給你點得透徹明白,當下明心見性,看一切都是佛,沒有誰不是誰,無念而念,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

修行為什麼一定要依止善知識

這也是內教與外教的差別之一,使得佛法對學人自己的心起到作用

佛法靠人傳,佛法量多,需要很多時間去學習通達

如果沒有善知識有許多修行經驗、竅訣,
怎麼能夠讓我們除無知,解疑、解惑,可以讓自己少走彎路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292494.html